《战争安魂曲》是英国作曲家、钢琴家本杰明·布里顿的声乐作品。
创作背景
《战争安魂曲》是布里顿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作于1962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毁而重建的考文垂大教堂而作,歌词采用英国诗人欧文的诗篇及传统的安魂曲词。分两个部分:一、拉丁文的安魂弥撒;二、欧文的战争诗歌。在这部作品的乐谱卷首,布里顿有这样的题词:“我的诗题是战争及对战争的怜悯,这是怜悯的悲叹,以唤起世人的戒心。”这张唱片,是这个曲目最权威的版本,因为这部作品布里顿就是专为加琳娜·维什涅夫斯卡娅、皮尔斯和菲舍尔-迪斯考写的独唱乐段,这些名字是这个曲目首演的原班人马。这样的名家汇集,迪卡唱片公司在录音、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使录音制作与演唱、演奏配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套唱片(一套两张)可谓录音史上的奇葩,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索德斯托姆、蒂尔、艾伦演唱,牛津基督大教堂儿童合唱团、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和合唱团、西蒙·拉特尔指挥的版本也非常不错,值得一听。
创作过程
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本杰明·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大日本帝国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处境很窘迫。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大日本帝国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主义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反战内容。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本杰明·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