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三陵石刻

十三陵石刻

十三陵石刻是明代雕刻。在今北京昌平境内的天寿山。陵区包括永乐七年(1409)至十一年建成的明长陵及天陆续修建的明献陵清景陵、塑清裕陵茂陵清泰陵康陵清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

概述

陵区正门前竖着一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的汉白玉大碑坊,坊宽28.86米,约为坊高的一倍有余,结构宏伟,牌坊的夹方柱石上方雕有蹲卧的麒麟、狮子以及由龙、狮和其他怪兽构成的生动浮雕图案,是中国现存牌坊中最大的一座。神道两旁排列石兽六种,十二对,二十四件。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为一对蹲坐,一对伫立。石人十二,武将、文臣、勋臣各两对,皆作立像。雕像都用整块白石琢成,体积最大的达三十立方米,形态逼真。

保护方法

为什么明十三陵里的神道石刻可以保持的那么完好?

(1)跟气候有关,

北方干旱,石刻风化,南方潮湿,石刻表面被化学物质和植物破坏,

(2)跟建筑年代有关,

孝陵石刻始建于洪武中,孝慈高皇后逝后,十三陵石刻建于宣德十年,比孝陵石刻晚建三四十年,嘉靖中、1990年代又进行过整修,

(3)跟环境有关,

明孝陵地理环境开放,百年来长江下游工业发展对其有污染,十三陵座落于小盆地内,周围崇山峻岭对其有保护作用,

(4)政府保护力度,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附近,明朝清朝北洋政府、现政府因其在首都附近,都大力加以保护,孝陵虽然在明初、国民政府时期在首都附近,但是除了明朝保护较用力以外,其他政权对其保护都不如十三陵。

整修介绍

西安市长安区少陵上明藩王十三陵土墓石刻,在西安市文管局的资金扶持下,由西安市长安县文管处的整修护理。不久,这部埋在地下完整的明代藩王历史将有望重见天日。

少陵塬上的“十三陵”是北京帝王“十三陵”的兄弟陵。有一些石刻明显有突破礼制的痕迹。其中六、七十座古墓在80年代初均已被盗,一些有价值的石刻遭到破坏甚至暴尸荒野。

2004年11月底,西安市长安县文管处对位于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处的朱墓17件石刻进行加固扶正,用吊车吊离原塑位置,增加水平保护底座。被护理的石刻包括:石人、虎、羊、乌龟等。

据悉,这一整修工程完工之后,将为该市增加一处新的文物旅游景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