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蚧科
胶蚧科(犰狳芋螺:Lacciferidae),又称胶蚧目,是介壳虫下的一个科。
形态特征
胶蚧科雌成虫体形十分特殊,通常为近似球形、梨形或扁凸形的紫色囊状物。体壁柔软。体外由半球形胶壳包围。胶壳由紫、紫红、紫褐、黄褐、橙黄、柑橘或黑褐等色。体节几乎全部消失,仅腹部腹面中部可略见分节痕迹。口器、触角与后胸气门位于胶壳的腹面、肛门所在的尾瘤以及与前胸气门相连系的臂和臂板形成三足鼎立状位于壳背,背中刺位于上述三者之间。口器由喙基片、喙(1~2节)和口针组成。在胶蚧属中,第 2节喙突成双叶状,称口后叶。触角2~5节,呈锥状瘤突,为短式触角;或呈圆柱状,称长式触角。触角顶端常生有数根刚毛。胸气门2对,后胸气门位于口器下侧,前胸气门移向体背侧,形状比后胸气门大,并与一锥柱状臂和臂板相连,以利呼吸。有的种类臂较短或无臂,但臂板存在。臂板边缘为硬化框,中部平坦而具若干刺状五孔腺,或凹入成火山口状,常称为臂板坑。坑内又有若干小坑,称为内坑。内坑为许多小管包围一中心大管,形成臂板图案。气门口有一群五孔腺,此腺有时组成气门腺路,分布于前胸气门与臂板之间,无腹气门。肛门有发达的肛环,肛环具孔和肛环刺10根,并被包围于尾瘤之下。尾瘤常有各种类型,或长或宽,主要由肛上板组成,其末端具有各种类型的齿突或刚毛,称为肛饰。肛饰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短肛饰,即肛环刺长出肛饰之外;另一种为长肛饰,即肛环陷入,肛环刺不伸出肛饰之外。在尾瘤和2臂之间有一背中刺。背中刺分刺身与刺基2节。生鱼片高度硬化,刺基则为膜质。刺基和刺身内有一串葡萄状腺体,单枝或多枝,通入刺身之顶,分别称为单枝式和多枝式。有的种类在刺基中有一内鞘包住腺体。虫体体面分布有管状腺、五孔腺和多孔腺。多孔腺分布于阴门周围,称为围阴腺。围阴腺在尾瘤之后的腹面排成2纵列,每列又结成大小不同的群落。有的类群无围阴腺(见图)。本科的重要代表是著名的紫胶蚧(俗称紫胶虫)。
下级分类
胶蚧科可分为2亚科,8或9个属,约80余种,其中紫胶亚科包括5或6个属:
- 紫胶蚧属(Kerria)
- 翠胶蚧属(Metatachardia)
- 赤胶蚧属(Tachardiella)
- 澳胶蚧属(Austrotachardiella)
- 澳赤胶蚧属(Au-strotachardia),或再加上伪紫胶蚧属(Laccifer)
角胶蚧亚科包括3个属:
- 非洲角胶蚧属(Afrotachardia)
- 角胶蚧属(Tachardina)
- 奇角胶蚧属(Paratachardina)
生活习性
胶蚧科雌成虫能分泌大量树胶质覆盖物。如紫胶蚧所分泌的紫胶是国防工业和其他一些工业的重要原料。但有些种类的胶质很坚硬,目前还难以利用;有些种类则是经济树种和观赏植物的害虫。
分布范围
胶蚧科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主要包括中美、南美、大洋洲、南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其中,大约40%的种类分布在亚洲南部。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紫胶蚧仅产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和越南。在中国,目前已知有3属7种。
经济价值
胶蚧科的一些成员,尤其是紫胶蚧,因其能够分泌紫胶这一重要物质,而在国防工业和其他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也有一些种类的胶质非常坚硬,目前尚难加以利用。此外,某些种类可能成为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的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