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缸窑镇

缸窑镇

缸窑镇是龙潭区东北部的一个工业重镇,距吉林市区45公里,幅员面积292.04平方公里,辖有1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缸窑镇煤炭、陶瓷工业稳步发展,、兽药、化肥、建材飞速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快速发展。区划代码为220203101,长途区号为0432,邮政编码为132000,车牌号码为吉B。

历史沿革

清代,为蒙王领地。康熙元年(1662年),名缸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建缸窑村筹备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缸窑处公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为乌拉街区缸窑乡公所,并设警察分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永吉县缸窑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缸窑镇。

1958年,缸窑镇改缸窑公社。

1983年,缸窑公社分为缸窑乡和缸窑镇。

1985年,缸窑乡并入缸窑镇。

2000年1月,划归龙潭区

2005年10月,杨木乡并入缸窑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缸窑镇是吉林省市龙潭区东北部的一个工业重镇,距吉林市区45公里,幅员面积292.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96公顷,其中果田面积3948公顷,水田面积748公顷,山林地10849公顷,人口40562人,其中农业人口24035人,辖有1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交通便利,黑大一级公路和“吉哈”铁路自西向东经过,与周边乡镇为水泥路连接,全镇村村通水泥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缸窑镇地处龙潭区东北部,东与舒兰市吉舒街道接壤,南与江密峰镇相连,西与大口钦镇毗邻,北与舒兰市溪河镇交界,距龙潭区政府45千米,区域总面积288.03平方千米。

气候

缸窑镇地域广阔,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物繁茂,资源丰富,不但有大面积的山林,数量可观的石材,而且地下储有大量的褐煤矿和白矽土等。吉哈铁路、五桦一级公路贯穿境内,全镇村社通水泥路,交通便利。缸窑镇经济工业园区、民营区基础设施完备,水力、电力资源潜力很大,程控电话普及率达85%,开通了宽带网,实现微机上网,可与全国及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有线电视覆盖全镇,东北地区最大的陶瓷工业生产基地和吉林市所属缸窑镇煤矿都坐落在缸窑镇境内。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吸收了外地投资者,招商引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煤炭、陶瓷工业稳步发展,、兽药、化肥、建材飞速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快速发展。哈什村永福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吉林省最大的民营养殖企业。

地形地貌

缸窑镇地处大黑山低山丘陵与伊舒地堑区内,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南北为于屯河与团山子河冲积平原,中部是低山丘陵;境内最高点南歪脖子岭山位于南部老跃村,海拔420米;最低点团山子河出境口位于东部二道河子村,海拔178米。

水文

缸窑镇境内河道属松花江流域,主要河道有团山子河、于屯河2条;境内河流总长度27.5千米,河网密度9.4千米/平方千米。团山子河为松花江右岸支流,发源于蛟河市牛心乡长白山支脉海拔608米的南庆岭,经蛟河市牛心乡进入缸窑镇境内,于赵屯村东靠山屯由东向西北经大屯、新龙、新立、二龙山、杨木村,流至二道河子村后崴子屯后进入大口钦镇。

自然资源

缸窑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褐煤矿、白黏土等,其中褐煤储量60万吨,地质储量55万吨。缸窑镇中药材资源有丹参川贝母山胡萝卜、细辛、五味子等。

1、白粘土资源

以白粘土做为原料烧制各类陶瓷制品在缸窑镇已有360年的历史,据勘明,三级粘土储量在上亿吨,可生产各类陶瓷,日用陶类、园材陶类、美术陶类、仿古陶类、建筑陶类、炼钢、耐火、模型、防火材料等,很有开发和利用的前景。

2、花岗石

可供开采的花岗岩石石料资源丰富,有待开发。

3、山林资源

区内山林超万公顷,可开发种植中药材,如山参、贝母、山胡萝卜、细辛、五味子等,还可以栽植各类美化苗木,还可养殖林蛙蟾蜍和放养柞蚕等,可成片开发利用。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缸窑镇下辖8个社区,27个行政村;下设8个居民小组,16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缸窑镇下辖1个社区、2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缸窑大街。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缸窑镇总人口3663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899人,城镇化率32.48%。总人口中,男性19380人,占53%,女性17225人,占7%;人口以汉族为主;有满、朝鲜等5个少数民族。2011年,缸窑镇人口出生率4.6‰,人口死亡率4.1‰,人口自然增长率0.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5人。

2017年末,缸窑镇常住人口为31067人。

截至2018年末,缸窑镇户籍人口为30589人。

经济

综述

2006年,缸窑镇生产总值完成38455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1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05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12473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0932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4824万元,人均收入3940万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650万元。

2011年,缸窑镇财政总收入778万元,比2010年增长6%。2011年,缸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150元。

2018年,缸窑镇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个。

农业

2011年,缸窑镇有耕地面积7.1万亩,人均1.9亩;可利用林地面积31.7万亩。2011年,缸窑镇农业总产值9.4亿元,比2010年增长12%。缸窑镇粮食作物以玉蜀黍属、水稻为主。2011年,缸窑镇生产粮食3.5万吨。缸窑镇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缸窑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缸窑镇生产肉类9600吨,畜牧业总产值3.8亿元。2011年,缸窑镇水果种植面积3345亩,产量669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李子等,其中苹果1860吨。2011年,缸窑镇渔业总产值700万元。

工业

缸窑镇初步形成了以陶瓷、碳素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缸窑镇工业总产值为6.3亿元,比2010年增长25%,实现工业增加值2.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6%。

商贸

2011年末,缸窑镇有商业网点220个,职工660人。2011年,缸窑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亿元,比2010年增长15%。

金融

2011年,缸窑镇存款余额为2.56亿元,比2010年增长11%,人均储蓄6992元;各项贷款余额0.2亿元,比2010年增长2%。

区域经济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8455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18.5%,其中:一产完成15050万元,二产完成12473万元,三产完成10932万元。企业户1207户,其中:农业26户,工业126户,交通运输250户,建筑23户,餐饮76户,批发零售345户,服务业360户。占年初计划113%,其中一产项目2项,二产项目9项,三产项目11项,共22项。招商引资8项,完成总额12635万元,占计划的126%,其中,二产5项,三产3项。

文化

地名由来

缸窑镇因该地手工制缸业兴盛而得名。

缸窑传说

吉林省境内,有个远近闻名的缸窑镇。缸窑镇因当地的著名窑址而得名。缸窑烧造技艺的传承,自康熙元年(1661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康熙帝元年,山西省河北省一带发生严重旱灾,许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携家带口“闯关东”。在这些人当中,有个叫赵岩龙的人,他曾经当过瓷窑技术工人。

赵岩龙,祖籍河北省永平府,后迁至山西,曾在开平瓷窑当过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颇有研究。1662年4月,赵岩龙随着逃荒难民来到了溪浪沟,在山坡上结草为庐住了下来。溪浪沟就是后来闻名于中国东北的以制缸为业的小镇吉林永吉缸窑镇。当时,溪浪沟地处群山之间,山高林密,是个野兽出没的地方。散居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靠伐木、烧炭、挖药材、打猎为生。赵岩龙在此地落脚后以烧炭为生。

1663年(康熙二年),赵在烧炭过程中,常常对黄土窑盖不能经久耐用而感到苦恼。有一天他在山水冲刷的溪沟里,发现了细腻油滑的白土。他灵机一动,把白土取了回去砌成白土窑盖。经过他多次烧炭,不但窑顶不塌陷,而且越烧越“磁实”。经过反复琢磨,他觉得那细腻的白土有些类似唐山制缸用的陶土,很可能是制缸的好材料。为了鉴定土质,他毫不犹豫地携此白土奔赴唐山,请那里的老缸匠、老陶工鉴别真伪。经过烧制实验,行家里手鉴定,认定那白土确是上等制陶原料,就土质而论,较之唐山的陶土更为良好。

在那个年代,精通陶业技术的人很少,而且制陶较之伐木烧炭挣钱又多。因而,赵岩龙从唐山归来就弃炭兴陶了。

交通

2011年,缸窑镇境内有县级公路2条,总长17千米;吉哈线过境,境内长13.5千米,设客货两用站点:丰广站;省五桦一级公路从缸窑镇的南部穿过。

社会

计划生育工作有序开展,缸窑镇计划生育率达到9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下,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年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农村五乱得到了有效治理,村容屯貌进一步改观。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工作年内都实现了无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目标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缸窑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000人,专任教师50人;小学6所,在校生1603人,专任教师17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900人,专任教师9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缸窑镇教育经费达68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2万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缸窑镇有科技人才120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0人,经营管理人才24人,技能人才160人,农村实用人才900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缸窑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个;年放映288场次,观众达2万人次;有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室1个,藏书1200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人。缸窑镇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老年艺术团。2011年末,缸窑镇有体育场地2个;25%的城市社区和7%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6%。2011年末,缸窑镇广播综合覆盖率99.5%;有中央、省市等55个电视频道在该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数为0.45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9.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缸窑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4个,其中有卫生院1个;病床4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专业卫生人员5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人。2011年,缸窑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万人次,住院手术120台次,出院病人60人次。2011年,缸窑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30/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5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

社会保障

2011年,缸窑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32户,人数61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82户,人数3958人,支出391.84万元,比2010年增长12%,月人均82.5元,比2010年增长1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4人,支出18.144万元,比2010年增长17%;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4人,支出12.43万元,比2010年增长29%;农村医疗救助43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600人次,共支出10.8万元,比2010年增长33%;农村临时救济3800人次,支出25万元,比2010年增长53%;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800人,救灾支出2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108人。

基础设施

交通:吉哈铁路横穿缸窑镇北部,设客货两用站点:丰广站。省五桦一级公路从缸窑镇的南部穿过,镇、村、社交通四八达。村循环小客和出租车为您提供方便。供电:园区内由舒兰供电局供电,园区外由农电局供电,电网二期改造后遍布全镇各村屯,符合国家标准。鼓励工业用电消费,保证工业、民用全程供电。

供水:自来水公司负责全镇居民和厂矿24小时供水,日供水量3000立方米,设施完备,采用环状和网状相结合的方式布置管理网,并设有提升设备,方便高位用水,避免浪费资源。

通讯:有邮政、电信局各一处,电信130至139全部开通,程控电话6000部,,移动通讯可达70%,邮政储蓄全国联网,邮政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电子化管理时代,做到了快捷、方便、保密。有线电视入户率95%,基本达到了一个家庭能在24小时收看42套电视节目,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产业结构

经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特色更加突出,逐步实现合理布局,一村一品、产品品种更加优化,效益明显,出现了一批龙头带动类型的产业,大屯、老少沟联合村,于屯、窝吉联合村的木段黑木耳的种植,荒沟、烧锅联合村的生猪繁育基地,头道、碾子联合村的养鹿,及中草药栽植,歪石村苗木栽植和果树栽植,哈什村的永福养殖公司的肉食鸡雏等。

新农村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加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近千万元完成了综合市场建设。强化道路交通建设,投资160万元,新建赵屯、二龙山大桥、哈什大桥、康屯大桥,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新修丰广矿区和大屯老少村水泥路4.52公里,投资20万元延伸自来水线路,解决站前村80户居民吃水难题,投资60万元,延伸有线电视网,扩大收视范围,6个村300户居民因此受益。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投资18万元在过境线大口钦至丰广段栽植垂榆3040棵,培植路肩7.6公里。组织各村栽种绿化树12.8万株,油条4公里。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按照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特产业的思路,进行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2006年缸窑镇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33111吨,再创历史新高。畜牧业持续发展,2006年存出栏肉鸡353万只,猪5.3万头,牛1.6万头,羊0.5万头。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镇养鱼水面达到300公顷,栽种黑木耳57万袋,放养柞蚕156把,养蜂766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