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形螨属于真螨目的虱形螨科,是一种微小或小型的节肢动物门。它们的身体通常是圆形或卵圆形,有的呈现植物病原线虫形状。虱形螨的后半体没有气门,前半体如果有感觉器官,则常常通过盅毛或其他特化的结构来感知外界环境。成螨和若螨具有四对足,而幼螨则仅有三对足。一些瘿螨种类仅拥有两对足,而跗线螨科则具备三对足。

形态特征

虱形螨的体型类似于虱类,呈现出纺锤形。其颜色会因营养来源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能呈现淡黄、黄褐色或者灰白色。前体段与后体段之间有一条明显的横纹。雄性的虱形螨体形较为粗短,长度约为0.16至0.19毫米,宽度介于0.11至0.13毫米。其背部有四排横向排列的刚毛,每一排的数量从前到后分别为4、2、2根,其中第H排的刚毛最为短小。第一对和第四对足的附节末端分别有一个钩状爪和一根短毛;第四对足的末端朝内弯曲,其钩状爪较大;第二对和第三对足的附节末端各有两个爪,爪间还带有吸盘;第一对足最短,而第三对足最长。雌性的虱形螨体形相对细长,呈长纺锤形,长度约在0.19至0.20毫米之间,宽度大约在0.06至0.07毫米。第一对足与第二对足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两者之间有一个带细柄的囊状物,前面有一根短刚毛,后面有一根较长的刚毛;第四对足的附节后侧方有一根弯曲的长刚毛,所有的足附节顶端都有吸盘。受精卵后的雌螨腹部会膨胀形成球状,此时体长可以增加到1.5毫米左右。球状部位光滑透明,具有光泽,能够透过外部看到内部黄色的脂肪体块。

分布范围

虱形螨在全球各大洲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虱形螨喜欢生活在干燥且隐蔽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它们倾向于选择寄生于树木木质部较干燥的小生境中的天牛,因为这些天牛体内的水分含量较低。虱形螨也会寄生在粮仓中的一些储藏粮食害虫身上。

繁殖行为

虱形螨一年能经历十几次世代交替,以雌性成螨的形式过冬。每个世代的发生周期为7至18天,具体取决于温度和食物的质量。它们的主要繁殖季节是从五月中旬到九月下旬。虱形螨是以胎生的方式繁殖的。在自然条件下,受精卵后的雌螨只需要进食约10天就可以生产出幼螨。每只雌螨能够产生100至120只幼螨,其中雄螨的比例较小,约占总数的4%,但这已经足够满足所有雌螨的交配需求。未受精的雌螨会进行孤雌生殖,产生的后代全部都是雄螨。雄螨的活力较差,出生后会在母体球状部附近短暂存活。雌性幼螨出生后十分活跃,会迅速分散并与其他雄螨交配。雄螨经常寄生在正在觅食的雌螨体表,寿命很短,通常在交配后不久就会死亡。受精后的雌螨行动迅速,会四处寻找宿主,一旦发现天牛幼虫就会立即附着在其身上。雌螨会刺破宿主,注入一种分泌物,导致天牛幼虫在20分钟内变成黄色,之后就开始吸取天牛幼虫的体液。随着时间的推移,雌螨的腹部会逐渐膨胀延伸,最终形成球杆状,甚至球状。雌螨在寄生天牛幼虫和蛹时,多数位于宿主虫体的腹面上,而在寄生天牛成虫时,则更多地出现在鞘翅目下方的腹部背面。经过1至3周的时间,幼螨就能够发育成为成螨。根据1982年6月在郑州的一项调查显示,共有239只台湾狭天牛中,其中有59只是被虱形螨寄生的,其中包括26只美国白灯蛾、6只蛹和27只成虫,总体寄生率为20%。在同一宿主身上,如果有多只雌螨寄生,经常会观察到一只雌螨吸附在另一只雌螨球状腹部上的现象,有时雌螨会像米粒一样聚集在一起,肉眼可见。如果幼螨无法找到合适的宿主,那么雄螨只能生存一天,而雌螨最多可以生存两天至三天。虱形螨偏好生活在干燥且避光的隐藏处所,因此它们除了寄生在木材内部的虫道中的钻蛀性害虫之外,还可以寄生在粮仓中的一些储存粮食害虫身上。受精卵后的雌螨生活在天牛的虫道中,随着天牛幼虫进入蛹室,在这段时间里,它们依靠腐生菌子囊分泌的黏液作为营养物质。在此期间,雌螨所产生的后代数量与寄生天牛时所产生的后代数量是一样的。大多数受精雌螨都集中分布在天牛的蛹室内,它们会吸住刚刚羽化的天牛成虫的臀部刚毛,以此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到达新的受害树木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