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尊号碑》册(明初拓本)又名《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记东汉刘协末年,华歆、贾诩、王朗等对曹丕劝进之事,实际是曹丕玩弄的一个政治手腕。《上尊号碑》的书法,以“方整峻丽”著称于世。法结体方整,运笔速捷,波纵肆,圭角呈露,奇伟雄强,为汉末隶书的代表作,对晋唐隶书有一定影响。
简介
全称《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又名《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记东汉献帝末年,华、贾诩、王朗等对曹丕劝进之事,实际是曹丕玩弄的一个政治手腕,他随后即正式禅位称帝,史称曹魏。碑不书立石年月,32行,行49字。纵27.6厘米,横 14 厘米。《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中记其文,与此碑稍异。顾南原《隶辩》定东刘协延康元年(220)。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则以为此碑记文当在延康元年,而刻于魏黄初之后。此碑一向与另一魏初丰碑《受禅表》并称。二碑均在许昌市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汉献帝庙中,皆南向,一东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劝进,后受禅,或同时并举。《受禅》既立于黄初元年,则此碑之立当不会太晚或与《受禅》立于同时。书法结体方整,运笔速捷,波磔纵肆,圭角呈露,奇伟雄强,为汉末隶书的代表作,对晋唐隶书有一定影响。
介绍
此本为明初拓未剜本,首行“御史大夫”的“夫”及“安陵亭”等字完好,较一般明拓本少损字甚多。张效彬跋以为“或称元拓亦不为过”。拓本字虽漫,波磔秃齐,但瘦硬挺拔,保存了原字的精神面貌。原为罗振玉收藏,较明拓本多字处均有“罗叔言”小印。有张效彬、邹锐跋,“徐紫珊秘印”、“张式抱翁”等藏印63方。现藏故宫博物院。
特点
《上尊号碑》的书法,以“方整峻丽”著称于世。传为梁鹄或钟繇书,皆不可靠。明赵崡谓:“此碑或曰梁鹄书,或曰钟繇书,未有的据。然隶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钟鼎间物也。”(《石墨镌华》)清冯云鹏谓:“叙刻安整,书法工妙,自是魏碑巨制。”(《金石索》)此碑书风与《受禅表》极相似,惟字形稍方,一如《受禅表》条所述,同为开启魏晋书风的先导,涅润后世,至深且远。
历史价值
东汉刘协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曾下令禁碑。故曹魏时代,除个别皇家巨制之外,存世者极少。曹魏之时,三国鼎立,儒、道、佛三教并行,社会思想比较开放。文风亦尚通脱、清峻。故魏初诸刻,一反汉末分隶之古厚典雅而为空灵峻丽。就汉字字体的演变而言,魏初诸刻是由隶变楷的桥梁;就书风而言,它们浸淫灌溉了两晋南北朝乃至隋及唐初之书法;故无论在汉字字体变迁史,还是书法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史载
《上尊号碑》无立碑年月,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以为“此文当在延康元年(220), 而刻于黄初之后。”前人传为梁鹄或繇书,无确据。原石现在河南临南繁城镇汉献帝庙前。碑额阳文篆书“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文隶书,碑阳22行,碑阴10行,行各49字。
三绝碑
三绝碑即《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商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32米,圭形,上有碑穿,碑额篆书阴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内容为魏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奏章称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刘协让位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奏章前后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职名。两碑均系朗王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