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镇地处七里河以南,邢台煤矿以西,南至沙河市界,西与邢台县接壤,区域面积65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居),其中村改居2个,总人口34000人,耕地面积共计22000亩。邢峰公路、钢铁路、祥和大街、滨江南路贯穿全镇,市区3路、8路、30路、33路公交车直通各村,辖区路网建设发达,交通便利。

社会事业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帮助下,结合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成立了留客种植合作社、金银花科技园、西北留农业科技园,新增兴达集团养鸭、兴达集团养猪等项目,确定对形成规模的留客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东户金银花及果蔬采摘园作为中心辐射点,全面带动钢铁路两侧、滨江路两侧的迅猛发展,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同时着力打造以南外环经济带、邓庄节能环保科技园区、李村仓储物流区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框架,整合具有三百年制作工艺的西北留皮毛企业500余家,组建投资2亿元,占地600亩的皮草加工园区。

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全面发展。镇党委、政府始按照“围绕中心、服务群众、关注民生”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建设标准卫生室;李村镇还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人居生态环境优化,实施路网建设,完成了钢铁路南延、滨江路南延、和谐路、南三环西段拓宽工程。以园林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襄湖岛湿地公园精品工程;在北京—香港公路、滨江路、钢铁路等路段共植树30万棵,实现了有路见绿的路网绿化目标。

面对新形势,谋划新发展。李村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园区建设、人口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四项重点工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新民居建设、村居环境治理、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围绕建设特色强镇、和谐李村的目标,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历史沿革

【概况】邢台市桥西区辖镇。位于区境南部。常住人口15139人(2010年六普)。辖2个社区、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李村社区。

【沿革】1961年成立西北留公社,1987年更名李村乡。1996年,面积36.6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李村、卧庄、邓庄、西北留、后留、西留、东留、中留、百虎、王家营、张家营、西郭村、东由留、西上留16个行政村。2000年常住人口27430人(五普)。2002年,面积31.8平方千米,人口2.30万人,辖李村、卧龙庄、张家营、胡家营、王家营、西由留、东由留、西郭、百虎10个社区和西北留、西由留、东前留、后留、中留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李村。

2008年11月,将李村乡的卧龙庄、东由留、西由留3个社区划归张宽街道管辖,百虎社区划归钢铁路街道管辖,西郭村、王家营、张家营、胡家营4个社区划归中兴路街道管辖;调整后,李村乡行政区域:七里河以南,邢台煤矿以西,南到沙河市界,西至邢台县界。辖2个社区、5个行政村:李村社区(2480人)、邓庄社区(1848人)、东前留村(2380人)、西前留村(1679人)、后留村(1640人)、中留村(650人)、西北留村(3647人)。2010年,撤销李村乡,设立李村镇(邢政函[2010]42号)。

【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130503101:~001 111李村社区 ~010 112邓庄社区 ~211 112西北留村 ~212 112后留村 ~213 112东前留村 ~214 112西前留村 ~215 112中留村

行政区划

李村乡下辖:李村 邓庄社区 西北留村 后留村 东前留村 西前留村 中留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经济发展

李村乡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二产兴乡”,以二产带动三产、拉动一产的“二三一”发展思路初见成效,外环经济带建设初具规模,乡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弘扬“树、讲、求”主旋律,以增强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从教育入手,用制度管人,先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配强了农村基层班子,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强化基层、集中整治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社会保障工作更加规范,稳定形式明显好转,农业、农村工作得到巩固,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608万元,农业总产值446052万元,财政收入140.04万元,财政支出123.8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2亿,农民人均纯收入2885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9953万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66098万元,年递增百分比0.09,农业总产值5355.4万元,年递增百分比0.2,乡镇企业总98056产值万元,年递增百分比0.12,粮食总产量2400吨,,财政收入276.2万元,财政支出317万元,三产营业额62091万元,年递增百分比0.37,农民人均纯收入3001元,年递增百分比0.04,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0341万元,年递增百分比0.04。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9800万元,年递增百分比0.21;乡镇企业总产值206453万元,年递增百分比1.11;粮食总产量2550吨,年递增百分比0.06;财政收入454.74万元;财政支出250.85万元,三产营业额73050万元,年递增百分比0.18;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0154万元,年递减百分比0.0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8‰以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