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袋貂(拉丁学名:Spilocuscus maculatus,英文名:Common Spotted Cuscus),又名短尾斑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约克角地区特有的负鼠类物种。2023年,斑袋貂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附录Ⅱ,保护状况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

斑袋貂的平均体长约为40-50厘米,尾巴的长度约与身体相等。其体重在2-4公斤之间。它有卷曲的、可抓握的尾巴,以帮助攀爬,尾巴靠近身体的上半部分覆盖着皮毛,而下半部分内表面覆盖着粗糙的鳞片,以便抓住树枝。它还有一个圆形的头部,小小的隐藏的耳朵,浓密的皮毛。

斑袋貂是树栖动物,有像猫一样狭长的瞳孔,为夜行动物,晚上猎捕食物,白天在树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觉。斑袋貂是杂食性动物,食用包括植物的叶子、果实、树液、花蜜、嫩芽,还有在植物上生活的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抓到什么吃什么。斑袋貂一般很害羞,通常是一种安静且温顺的动物,有独居的特性。它们实行一夫多妻制,通常会与多个伴侣交配,全年都可以进行交配,并在树枝上进行求偶行为。

演化

已知最早的有袋类动物(Metatheria)是类似负鼠(opossum)的辛德罗菲斯(Sinodelphys szalayi),来自中国早白垩世(early Cretaceous)的义县组(Yixian Formation)(距今1.25亿至1.21亿年)。白垩纪(Cretaceous)有袋类动物化石在亚洲欧洲的其他地区也有发现,但它们在北美洲的出现频率要高得多。这可能反映了世界不同地区在化石收集工作上的差异。

袋鼠目(Diprotodontia)是迄今为止澳大利亚有袋类动物中最丰富和最多样化的。它们最早出现在晚奥新世,并且在奥新世-中新世期间比现在更加多样化。双门齿科(Diprotodontidae),一个已灭绝的科,包括已知最大的有袋类动物:最大的迪普罗顿(Diprotodon)是一种完全四足行走的形态,估计体重超过一吨。帕洛切斯特科(Palorchestidae)的成员,包括马大小的帕洛切斯特(Palorchestes),看起来与双门齿科相似,并且持续到晚更新世时期(大约1万年前)。袋狮属科(Thylacoleonidae),或称有袋类狮子,普里斯西洛(Priscileo)、瓦卡莱奥(Wakaleo)和袋狮(Thylacoleo),已知于上新世和更新世时期边界(大约250万年前),是具有大型切割前臼齿和极其强大咬合力的食肉动物。

分类及命名

分类

现存的袋鼠目成员分为三个主要群体:树栖负鼠形类(Phalangeriformes)、袋鼠形类(Macropodiformes)和袋熊形类(Vombatiformes)。树栖负鼠形类包括五个树栖科,包括树袋鼠帚尾袋貂属)或称刷尾负鼠;斑袋貂属(Spilocuscus)或称普通斑点袋貂;以花蜜为食的塔尔皮德斯(Tarsipes)或称蜜袋鼯;以及糖滑翔鼠(袋鼯属)。袋鼠科形类包括三个双足跳跃科,包括袋鼠。袋熊形类包括四足、挖掘的袋熊科(Vombatidae)和树袋熊(Phascolarctidae),由于它们只吃正在消失的桉树,现在已濒临灭绝。

广义上的斑袋貂,是袋貂科下的一个属,即斑卷尾袋貂属Spilocuscus。斑袋貂属又叫斑卷尾袋貂属,包含了现生五种动物:斑袋貂(Spilocuscus maculatus)、卫古岛袋貂(Spilocuscus papuensis)、卷尾斑袋貂(Spilocuscus rufoniger)、蓝眼斑袋貂(Spilocuscus wilsoni)和金钟岛袋貂(Spilocuscus kraemeri)。它们都是一个属的,外形上区别不大,其中斑袋貂最为常见,与人类的交互也更多。

命名

斑袋貂(英文名:Common Spotted Cuscus),“cuscus”这个名字来源于“kuskus”这个词,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语言中对这种动物的本地名称。特定的种加词“黑枕黄鹂马来亚种”意为“斑点”,指的是该物种皮毛上独特的斑点。斑袋貂属还有其他常见的名称,包括斑点袋貂(Spotted Cuscus)、斑点环尾负鼠(Spotted Ringtail Possum)和斑点指猴(Spotted Dactylopsila)。

1818年,斑袋貂(Spilocuscus maculatus)这一物种最初由德马雷斯特(Desmarest)在《自然历史新词典》中发表。

形态与特征

斑袋貂的平均体长约为40-50厘米,与其他有袋类动物相比,体型相对较小。它们的身体较为修长,不包括尾巴的长度也大约在40-60厘米。尾巴的长度约与身体相等,因而它们的总长度额外增加了40-60厘米。其体重在2-4公斤之间。

斑袋貂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卷曲的、可抓握的尾巴,以帮助攀爬,尾巴靠近身体的上半部分覆盖着皮毛,而下半部分内表面覆盖着粗糙的鳞片以抓住树枝。此外,它的体型与其他有袋类动物相比属于中等大小;毛色通常为棕色或灰色,带有白色斑点或斑纹;眼睛大而反光,有助于它们的夜行性生活方式;耳朵圆润且毛茸茸,有助于敏锐的听力。

斑袋貂有一个圆形的头部,小小的隐藏的耳朵,浓密的皮毛。它的眼睛颜色从黄色、橙色到红色不等,且像蛇一样是垂直的瞳孔。它的四肢都有五个脚趾和强壮、弯曲的爪子,除了每只脚的第一个脚趾。后脚的第二和第三个脚趾部分是并趾的,并在上关节处由皮肤连接,但在爪子处分开。斑袋貂的爪子在清洁时可以作为梳理毛发的梳子,其前脚的第一和第二个脚趾与其他三个脚趾相对,帮助它在攀爬时抓住树枝。它的爪子底部是裸露和有条纹的,这也有助于它抓住树木和食物,后脚的第一个脚趾没有爪子且可以对握。

斑袋貂的皮毛厚实、羊毛状,颜色因年龄、性别和地点而异。雄性通常是灰白色或棕白色,背部有斑驳的图案,腹部为白色。只有雄性有斑点。雌性通常为白色或灰色且没有斑点。在雄性和雌性中都有完全白色的个体。随着幼崽的成长,它们在大约一岁时达到性成熟之前会经历一系列颜色变化。颜色从红色和白色变为浅黄色、棕色、浅灰色和黑色。与其它一些袋貂属负鼠物种不同,斑袋貂的皮毛上没有背纹。斑袋貂的毛皮帮助它们在森林栖息地保持隔热,在凉爽的夜晚保持温暖。

分布范围

斑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约克角地区特有的负鼠类物种。

栖息环境

斑袋貂生活在热带低地森林中,有时候它们的栖息地会与人类重合。还有部分斑袋貂世代生活在农业区域和椰子种植林中,或居住在桉树林、阔叶林和河岸边的红树林中。

生活习性

筑巢

斑袋貂会在树洞或浓密的树叶中建造巢穴或隐蔽处,为它们在白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休息场所。这些巢穴内部铺有树叶和细枝,为斑袋貂创造了一个舒适的休息和睡眠环境。

觅食行为

斑袋貂是树栖动物,有像猫一样狭长的瞳孔,为夜行动物,晚上猎捕食物,白天在树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觉,有时也会在树洞,树根下后岩石滩中休息。斑袋貂是杂食性动物,食用包括植物的叶子、果实、树液、花蜜、嫩芽,还有在植物上生活的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抓到什么吃什么。

领域行为

雄斑袋貂通常会占据一个很大的区域,它们会在树枝上擦拭气味来标记自己的领土。斑袋貂在自己的领地内遇到另一只雄性,它们会发出吠叫、咆哮和嘶嘶声,并直立起来捍卫自己的领地。它们具有攻击性,能够抓挠、咬和踢击潜在的捕食者。它们通过柔和的声音进行交流,包括低沉的咕哝和嘶嘶声,用以确立领地或与潜在配偶沟通。

行为特性

斑袋貂一般很害羞,通常是一种安静且温顺的动物,有独居的特性。习惯攀登,尾部有秃斑,能够紧紧地抓着树木。几乎终生都生活在树木周围,下到地面上就会显得有些笨拙。为了在觅食时保证貂身安全,斑袋貂的尾巴演化出了抓握能力,尾巴末端的被毛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带有纹路的皮肤,可以在卷着树枝时增加摩擦力和抓握力度,不会打滑,斑袋貂可以在树枝间探着身子,伸出双臂去够另一棵树上的食物。

生长繁殖

斑袋貂实行一夫多妻制,通常会与多个伴侣交配,它们全年都可以进行交配,并在树枝上进行求偶行为。它们全年繁殖交配,且会在树上示爱。其怀孕期为大约13天,育幼袋期为6至7个月。尽管母貂的育幼袋中有四个乳头,而每次生育最多有三只幼崽,但母貂很少哺乳超过两只。每只幼崽出生时的重量不超过1克,被安置在母貂的前开口育幼袋中。斑袋貂可以活到11岁,性成熟期大约在一岁左右。

保护

斑袋貂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2023年版附录Ⅱ。斑袋貂的保护状况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然而,由于森林砍伐和农业扩张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对其种群构成了重大威胁,需要持续的监测和栖息地保护工作,来确保这种有袋类动物能够传承。

生态作用

斑袋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传播所食用果实的种子来发挥作用。这些生物是它们所栖息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间关系

斑袋貂在自然界中的天敌数量不是很多,能威胁到它们生存安全的主要是大型蟒蛇和猛禽,例如新几内亚角雕(Harpyopsis novaeguineae)、白腹海雕(Haliaeetus leucogaster)等。但是斑袋貂昼伏夜出,而且身上的斑纹也有拟态效果,所以一般来说都能躲开这些掠食动物。真正能给斑袋貂带来生存危机的,恰恰是新几内亚岛本地人。斑袋貂在新几内亚不但遭到滥捕,也因伐木业和农业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而受到威胁。

物种价值

斑袋貂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常被当地人捕获,既为了食用和获取皮毛,也作为宠物饲养或出售,并被亲切地称为卡斯卡斯(Cuscus)。其皮毛也常会被当地部落人们用于传统服饰的制作之中,也被广泛用于祭祀或仪式中,尤其为当地食人部落所青睐。而在印度尼西亚的某些地区,由于斑袋貂在宗教信仰中的特殊地位,它们通常不会被食用。

文化

土著信仰与民间传说

对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民来说,斑袋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斑袋貂作为图腾象征性动物在氏族或家族血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斑袋貂图腾象征着守护、适应性、好奇心和智慧;创世神话中描述了祖先斑袋貂从星星上降临或从地下出现。这些故事将斑袋貂与起源、灵性和来世的主题联系起来;在民间魔法和萨满教实践中,斑袋貂被赋予了对爱情、生育、变形和隐形等超自然影响的能力。在寓言和民间故事中,这种狡猾的斑袋貂常被描绘成一个淘气的骗子。这些故事突出了斑袋貂顽皮、令人困惑和混乱的品质。

艺术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斑袋貂的形象广泛出现在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的艺术传统中,在仪式艺术中,其图案被绘制在仪式面具、图腾柱和人体彩绘上;在树皮画艺术中,以斑袋貂为题材的梦境故事在澳大利亚土著的树皮艺术中有所描绘;斑袋貂的皮毛和形象也被融入到纺织品中,如斗篷、篮子和仪式服装;在珠宝制作方面,艺术家们将木材、贝壳和骨头雕刻成斑袋貂形状的吊坠和项链;斑袋貂的形象还被纹在氏族成员身上,象征着身份、成年礼和魔法保护。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Spilocuscus maculatus (É.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03).catalogue of life.2025-03-01

Fossil Focus: Marsupial evolution – A limited story?.palaeontology online.2025-02-28

Common Spotted Cuscus.aussie animals.2025-02-28

Common Spotted Cuscus (Spilocuscus maculatus).know your mammals.2025-03-0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3-19

Common Spotted Cuscus.animal information.2025-02-28

Common spotted cuscus facts for kids.kiddle.2025-03-01

大眼睛、双眼皮、毛绒绒,这些萌系词语体现在斑袋貂身上却很违和.网易.2024-03-19

Spilocuscus maculatus (Desmarest, 1818).gbif.2025-02-28

Common Spotted Cuscus-Classification, Appearance, Habitat, and Facts.eduinput.2025-02-28

有袋类动物(二).新浪儿童.2024-03-19

Possums and Cuscuses: Phalangeridae.www.animals.jrank.org.2025-02-28

Common Spotted Cuscus Symbolism and Meaning.true spirit animal.2025-02-28

Petaurus breviceps (sugar glider).Animal Diversity Web.2022-07-08

蜜袋鼯 (Petaurus breviceps).iNaturalist.2022-07-08

ITIS - Report: Petaurus breviceps.www.itis.gov.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