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独花报春(学名:Omphalogramma delavayi (Franch.) Franch.)是报春花科、独花报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叶丛基部具鳞片;叶片阔卵形至矩圆形或近圆形,先端钝或圆形,基部微呈心形至心形,边缘小圆齿,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被柔毛;花葶通常先于叶抽出,花萼阔钟状,花冠漏斗状,玫瑰紫色,冠筒基部带黄色,裂片卵形至矩圆状卵形,先端具缺刻状齿;雄蕊着生处距冠筒,花丝微被毛,花药长5-6毫米;子房无毛,果筒状,6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云南。生长于高山灌丛及草坡,海拔3300-4000米。模式标本采自大理白族自治州。
形态特征
叶丛基部具鳞片包叠的部分长可达10厘米;叶片阔卵形至矩圆形或近圆形,开花时未充分发育,仅部分露出基部的鳞片,长3-7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圆形,基部微呈心形至心形,边缘略呈波状或具小圆齿,上面沿中肋被少数柔毛,其余部分无毛,下面沿叶脉和边缘被多细胞长毛;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被柔毛;至果期叶片长可达10厘米,宽至7厘米;叶柄长于叶片可达3倍。
花葶通常先于叶抽出,高6-15厘米,被毛,果期高20-30厘米;花萼阔钟状,长12-15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外面被毛,具3-5脉,先端锐尖或钝,有时分裂,边缘常有数小齿;花冠漏斗状,玫瑰紫色,长4-5厘米,外面被多细胞柔毛,冠筒基部带黄色,通常长于花萼1倍,有时近2倍,冠檐直径3-3.5厘米,裂片5-6,卵形至矩圆状卵形,先端具缺刻状齿;雄蕊着生处距冠筒基部1-1.3厘米,花丝长5-7.5(10)毫米,微被毛,花药长5-6毫米;子房无毛,花柱长达冠筒口,下半部被硬毛状毛。
蒴果筒状,长2-2.5厘米。花期6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300-4000米高山灌丛及草坡。
喜气候温凉、湿润的环境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不耐高温和强烈的直射阳光,用作冷温室盆花的报春花宜用中性土壤栽培。不耐霜冻,花期早。而作为露地花坛布置的报春花,则适合生长于阴坡或半阴环境,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分布范围
大理白族自治州独花报春产自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庐水片马)。大理独花报春模式标本采自大理。
繁殖方法
播种是培育报春花的技术难点,因种子细小,寿命短,隔年陈种多不发芽或发芽率极低。所以适时采集种子是实现种子繁殖的前提。当年产种子萌发持续期一般在20天左右,播种后7-10天就开始萌发,一般在萌发开始2-3天内进入萌发高峰期。当然,种子萌发的具体情况还要视其种类、播种期而异,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最好,一般7-10天后开始萌发,元旦至春节期间处于盛花期,而且植株营养期长,生长健壮,但如果秋季播种,萌发率较低,且植株矮小症,冠径较小,严重影响植株的观赏价值。
种子粒重也会影响报春花种子的萌发情况,重种子萌发率高而且萌发速度快,播种后植株的生活力高,簇生叶多,花量大,种子数量多等。种子是需光性种子,种子萌发时需要接受散射光以激活体内酶系统,且以散射光透光率55%为佳,在直射光下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率都很低,在遮光条件下的发芽率虽比直射光下高。
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的《国际种子检验室工作手册》介绍,报春花种子萌发适温为15℃-20℃,最高极限温度为25℃。
栽培技术
灰霉病
症状:为报春花的常见病害之一,中国各地均有发生。植株感病后,整株黄化,枯死。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嫩茎、花器等部位。多在叶尖、叶缘处发生。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浸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变成褐色并腐败。后期,病斑表面形成灰黄色霉层。茎部感病后,病斑呈褐色,逐渐腐烂。花器被侵染后也成为褐色,腐烂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灰色霉层,这是该病的一大特征。该病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气温20℃左右、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病。通过风雨、工具、灌溉水传播。温室中冬末春初发病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种植密度要合理。注意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病叶、病株及时清除,以减少传染源。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最好与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施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斑点病
症状:主要危害植株叶片。病情由植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病斑通常直径3至4毫米,褐色,严重时,病叶枯死,造成落叶。该病由报春柱格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主要靠分生孢子随空气及雨水传播。生长季节再侵染频繁。通常温暖多湿的天气和偏施氮肥时,植株容易发病。一般7月开始发病,8至10月流行。
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病害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