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刺米槠(学名:锥栗属 carlesii var. spinulosa)是壳斗科锥属下的一个变种,与米的区别在于其壳斗刺长2-5毫米,刺基部常合生成刺束。该变种的模式标本最初在青城山被采集。濒危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短刺米槠属于高大乔木,其叶披针形或卵形,顶部渐尖或渐狭长尖,全缘。其花雄复总状花序近顶生,雌花的花柱3或2枚;壳斗近圆球形或阔卵形,顶部短狭尖或圆,基部圆,刺长2-5毫米,刺基部常合生成刺束,位于壳斗顶部的刺较密集且较长。其果坚果近圆球形或阔圆锥形,顶端短狭尖,果脐位于坚果底部。花期为3-6月,果实通常于次年9-11月成熟。
树皮较平滑,位于枝节下的芽鳞痕甚明显,木材通常淡黄色或黄白色,群众称之为白锥、白或白栲,但老龄大树的木材呈黄棕色,故又称之为黄橼,木质部有细宽的两类木射线,宽木射线甚窄,年轮稍明显,不呈圆形,材质稍坚实,结构略粗,干后常开裂,材性远逊于红锥类,一般归入白锥类,是长江以南的常见主要树种。
产地分布
产四川省(峨眉山市、青城山)、贵州省(梵净山、邛崃天台山等地)。生于较高海拔的山地杂木林中,有时成小片纯林。
应用价值
短刺米槠主要用于木材加工。
参考资料
短刺米槠.植物智.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