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帽桉
小帽桉(学名:Eucalyptus microcorys)是桃金娘科桉属下的一个种,为大乔木。中国广东有栽种,生长尚良好。
形态特征
小帽桉为大乔木;树皮宿存,暗褐色,多纤维,有裂沟;嫩枝圆形或有钝棱,纤细,下垂。幼态叶对生,薄,叶片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7厘米,宽3厘米,无柄或有短柄;成熟叶卵状披针形,薄革质,长8-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两面多黑腺点,侧脉疏,相隔5-8毫米,以70度开角缓斜走向边缘;叶柄长1-1.5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或为单伞形花序生于枝顶叶腋内,每一伞形花序有花5-8朵,总梗长1-1.5厘米,有棱;花梗长4-5毫米,有棱;花蕾倒卵形,长5毫米;萼管短棒形,上部宽3-4毫米;帽状体半圆形,长1.5毫米;雄蕊长5毫米,花药心形。蒴果倒卵形,长6毫米,宽4毫米,萼管口稍收缩,基部窄,果缘狭,果瓣3-4,与管口平齐。花期12月-1月。
分布范围
小帽桉分布于地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
生长习性
最高海拔为800米,温热无霜,在较高海拔生长的能耐轻霜,年降水量为850-1500毫米,喜肥沃壤土,也见于贫瘠的土壤上。
繁殖方法
2-3月在阳光充足的温室内播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播种并确保堆肥不会变干。来自高海拔的物种在2℃时会经历6-8周的冷分层。一旦第二组种子叶子长出,就可以将幼苗放入单独的盆中,如果留得比这更长,可能不利于移盆。在初夏的时候把小帽桉种到固定位置,在第一个冬天给它们一些越冬保护,使它们免受寒冷。种子也可以在6月播种,在次年春末将幼树种植在最终位置,种子有很长的生存力。
栽培技术
小帽桉的种植在中国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2020年7月1日实施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对于科学开展造林绿化作出了明确要求。第四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造林绿化,应当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鼓励使用乡土树种和林木良种、营造混交林,提高造林绿化质量。”第五十条规定,“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国家鼓励建设速生丰产、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增加林木储备,保障木材供给安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濒危原因:由于与农业和城市化相关的砍伐和耕作,该物种的栖息地已经减少。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砍伐应该是该物种的主要恢复目标。还需要使用当地种源苗木种群和栖息地本土的适当物种进行栖息地恢复。
主要价值
木材灰色,坚硬耐腐,是优良木材树种之一,供建筑、造船、枕木、桥梁及车辆、地板等用。枝叶含油量0.51%,原油有近似松节油的气味。
生态问题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在纬度过高、海拔过高、坡度过陡的区域种植桉树,导致桉树生长不良或受灾严重。
二是造林地选择不正确。有的在江河源头、重要水库、自然保护区、城市功能区等生态重要区域连片种植短轮伐期桉树速丰林,对水土保持等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在交通干线两旁连片种植桉树纯林,林相单调,影响景观。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学。以短轮伐期经营模式为主,3-5年即采伐利用。只种植生长量较高的单一品种。有的采取炼山整地、全垦整地,过量施化肥、除草剂导致地力快速衰退。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近种区别
小帽桉表面上可能与湿润桉树林中的另一种高大树种白桃花心桉(Eucalyptus acmenoides Schauer)相混淆,白桃花心桉也有广泛的纤维状褐色粗糙树皮和变色的成叶,但与小帽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胚珠在胎座上只有两行,种子棱角锥形且光滑,而且从未形成小帽桉中发现的落叶萼叶。角锥形且光滑,而且从未形成小帽桉中发现的落叶萼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