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梅是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两国主权索取的重叠区,两国在此发生过严重武装冲突。由于在巴德梅的归属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两国的划界工作迄今未取得明显进展。2000年6月14日,埃塞宣布接受非统组织提出的15点和平计划;4天后,双方在计划上正式签字。

历史沿革

1998年5月,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因对巴德梅地区的领土争议爆发严重武装冲突。11月,非统埃厄冲突调解委员会提出解决冲突的十一点框架协议,要求双方立即撤军并停止敌对行动,得到非统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机制首脑会议的批准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支持。埃塞俄比亚接受框架协议,但厄不接受。

1999年2月,埃塞以武力夺回巴德梅地区,厄接受非统框架协议。7月14日,非统第35届首脑会议通过解决埃厄冲突框架协议执行方案,要求双方全面执行非统框架协议。随后,非统与阿尔及利亚、美国、联合国等四方专家制订了履行该执行方案的技术细节,并于8月初提交埃、厄两国。8月8日,厄表示接受技术安排。埃塞则认为技术安排与执行方案在双方撤军的时间和地点及恢复行政管辖等一些问题上有出入,要求非统作出澄清。非统于8月底就上述问题做出了答复;9月4日,埃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愿继续与非统对话,制定出为埃方接受的"安排"。6日,厄外交部发表声明,认为埃不接受技术安排等于拒绝非统一揽子和平协议,是向厄宣战,厄将采取合法的自卫行动。此后,非统特使又多次往返于埃、厄之间进行穿梭斡旋,均未取得突破。

2000年2月,非统主席特使、美国总统特使再次分赴埃、厄两国继续调解,未获成功。埃、厄两国在东部边界又发生战斗。

2000年5月,埃对厄发动全面军事进攻,并取得较大胜利。6月,埃、厄签署《停止敌对行动协议》。7月,联合国开始在埃厄边境部署维和部队,监督两国停火协议的实施。12月,两国签署《全面和平协议》,就双方停火、遣返战俘、成立边界委员会和赔偿委员会负责勘划边界和索赔等事宜达成一致,埃厄冲突遂步入和平解决进程。联合国已在该地区建立了“临时安全区”,并派驻联合国埃厄行动特派团(UNMEE),负责监督停火并恢复当地秩序等工作。

2002年4月13日,设在海牙的厄埃划界委员会就厄埃边界划分作出裁决,将当时由埃方控制的边境小镇巴德梅划归厄方。这一裁决遭到埃方的反对。由于在巴德梅的归属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两国的划界工作迄今未取得明显进展。在厄政府2005年10月开始对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行动实施一系列限制措施后,埃、厄边界地区出现了新的紧张局势,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处境十分困难。

2008年7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自31日起终止联合国埃厄特派团的任务。

人口

埃塞俄比亚中央统计局在2005年报告称,该城镇估计总人口为1,563人,其中男性834人,女性729人。

相关事件

解放日报6月20日报道,″埃厄″越打越挨饿。经过两年战争,两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图为饥饿的埃塞俄比亚儿童。

1998年:5月6日,埃、厄两国军队首先在西线的巴德梅地区发生冲突。巴德梅是一片不毛之地,双方均称对其拥有主权。

5月12日,厄军攻占巴德梅及其附近地区,并进攻埃塞西北部提格雷省的谢拉罗。

5月18日,埃塞俄比亚要求厄军无条件撤出在过去两周中占领的土地。

5月31日,战斗蔓延到提格雷省的第二条战线。

1999年:2月4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双方军队在巴德梅前线再次爆发战斗。

2月6日,厄立特里亚指责埃塞在巴德梅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埃军从厄军手里一举夺回巴德梅。

5月16日,埃塞俄比亚用战斗机和大炮轰炸了厄立特里亚东部最重要的港口马萨瓦

2000年:2月23日,经过8个月的紧张对峙,埃、厄两国军队在东部的布雷前线再次开战,美国和非统组织特使展开穿梭斡旋。

5月12日,战斗在西线的巴德梅、中线的扎拉姆贝萨和东线的布雷同时展开,埃军在西线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令厄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5月17日,联合国宣布对两国进行武器禁运。

5月18日,埃军占领厄西部战略重镇巴伦图,并进入厄纵深地带。

5月23日,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称埃军在前线获得重大胜利。

6月3日至10日,两国军队继续在东、西两线激战,厄难民和无家可归者增加到70万。

6月14日,埃塞宣布接受非统组织提出的15点和平计划;4天后,双方在计划上正式签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