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麟游县博物馆

麟游县博物馆

麟游县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麟游县九成宫镇东大街8号,是负责麟游县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的机构。

历史背景

麟游县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秦灭六国之战即设县制沿革至今。隋唐时期,封建帝王在县城所在地修筑过举世闻名的避暑离宫九成宫遗址、九成宫,两朝曾有四位皇帝二十一次驻麟游避暑消夏,使麟游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境内文物古迹遍布,旅游景点繁多,著名的玉女潭、点将台、梳妆台、唐宫庭古井、唐慈善寺大佛以及千佛山、石鼓峡摩崖造象等,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

特别是由唐朝著名宰相魏徵撰文、著名欧阳询书丹的九成宫泉铭碑刻和李治御制御书、当朝三品以上文武官员48人亲笔签名的万年宫铭碑,均属国宝级文物。隋唐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规模宏大的九成宫遗址上遗存有唐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唐宫廷水井、37号大殿遗址等文物遗址。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善寺石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院摩崖造像等众多文物风景名胜。

基本职能

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

1、负责文物的征集、收藏、维修工作;

2、编写陈列、布展方案,并通过不同的展览宣传不同的文化知识;

3、搞好馆内的消防安全和日常安全保卫工作;

4、进行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5、编写讲解稿,对讲解员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

6、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馆藏精品

麟游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当年,由于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杨坚便在这儿修建了避暑离宫——九成宫遗址。唐贞观五年李世民下诏修复仁寿宫,并改名为九成宫。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九成宫西城之阴散步时发现一处湿润之地,随用手杖戳捣,有一股清泉随着涌出,味道甘甜如美酒。于是,他敕命刻石立“九成宫醴泉铭碑”来记载这件事。当时由担任秘书监检校侍中的魏徵撰文,由今称欧体鼻祖的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了闻名于世、流传至今的《九成宫醴泉铭》 。

九成宫醴泉铭碑在解放初期就被公布为陕西省首批重点保护文物,被人称为“三绝古碑”。其中一绝便是由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称为楷书艺术一绝,也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因此,此碑受到历代人们的保护与尊崇,影响深远、闻名中外。欧阳询写这通石碑时,已有75岁高龄,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行文24行。其字形偏修长,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笔画末重收,笔至画尾便稳稳提起。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书法艺术已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

唐朝末期就有书法爱好者开始拓碑印制拓片。北宋以来拓碑者更是与日俱增,现存最早最好的拓片也是那时候的。北宋和南宋的拓本现在被一些博物院与博物馆收藏。明代时,九成宫遗址碑帖作为书法艺术品流传到东南亚地区以及日本朝鲜等国,价格不断上涨。有的古董商人雇工拓印,倒手贩卖,大发其财。清代时,文人学士为拓碑帖,接踵而至,“叮咚之声,昼夜不息”。据记载,仅清代200余年间,从“九成宫醴泉铭碑”上拓印的碑帖就有数万份,因此碑上的字迹基本被抹平了,虽几经补救,仍很模糊。

有的拓片者为使自己的拓本珍贵,拓罢常敲掉一字,使古碑伤痕累累,碑文残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趁乱抢走了一批早期拓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略者掠走不少珍贵碑帖,“文革”中的“破四旧”又烧掉一批早期拓本。历经1370多年沧桑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现存于九成宫遗址西,碑文已经不太清晰。市面上流传的拓本不少,然而笔者有幸购得当地馆藏的古拓本,实为幸事。

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铭”。铭文与碑文分别出自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和以直言谏君而闻名天下的宰相魏徵之手,加之当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数以百计帝王中一位较英明的君主,特别是“贞观之治”被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撰文铭记,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此碑文中明确记载,公元632年春,李世民第一次驾幸麟游九成宫遗址消夏避暑,由于天旱少雨,人马剧增,宫廷饮水困难。4月16日这天,太宗李世民在宫城内策杖散步,走到宫城之西,“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

然而,岁月的风尘不知何时将醴泉掩埋,使得碑为泉而立,泉因碑而名的碑和泉难以交相辉映。而此次神秘文物出土地距离唐九成宫醴泉铭碑约15米,据此专家推测,此处很可能就是人们苦苦寻觅的1300年前的唐代九成宫醴泉遗址。当然,这还有待于考古专家的进一步发掘给予证实。专家评价说,如果真是九成宫醴泉遗址,意义就太重大了,不仅印证了当年“碑为泉而立”的论断,也使得名传千古的碑和泉珠联璧合。

馆藏珍品

麟游县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732件,珍贵文物51件。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