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说媒》,又名《困铜台》《胭粉计》《杨六郎招亲》《状元媒》,取材于杨家将的故事,是豫剧传统剧目。《八贤王说媒》由红脸名家于福礼创作演出成名。1960年,叶德霜根据豫剧、越调《八贤王说媒》及《杨家将演义》改编成京剧《状元媒》。
《八贤王说媒》中宋王与柴郡主前往边关铜台射猎,遭辽将巴若里袭击,被返家探母的杨延昭所救。宋王误以为是傅丁奎救了自己,便将柴郡主许配给他。柴郡主爱慕杨延昭,赠诗寄意,并赠以珍珠衫。回京后,在八贤王与新科状元吕蒙正帮助下,杨延昭与傅丁奎在铜殿辨明真假,随后杨延昭与郡主在金殿成婚。在《八贤王说媒》中,演员要表演窜铡、窜火圈、窜刀圈等武功,也有撒火彩的表演。
《八贤王说媒》是传统戏“老十八本”之一,20世纪五十年代初,先后曾有老艺人贾先德、李天红、李广德、赵金生等演出,广受观众欢迎。后因“有损杨延昭、柴郡主等杨家将的英雄形象”之说,不再演出,也无剧本发表。河南新乡豫剧团曾排演豫剧《八贤王说媒》全剧。
创作背景
创作环境
豫剧,也叫河南省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中重要的一支,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已成为河南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曲、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豫剧被西方人称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梆子戏善于表现战争戏、反朝戏、清官戏、侠义戏、公案剧等。由于其多在民间草台班演出,以连台本戏为主,一本戏会连续演出十天半个月。为了满足连台本戏的演出,就出现了系列性的历史故事戏,比如“三国”系列、“隋唐”系列、“杨家将”系列等。这些戏既可以从头演到尾,也可以单独拆出来演。以“杨家将”系列为例,在乡野民间,可以一口气从《杨七郎打擂》一直演到《天门阵》,具有代表性的“杨家将”系列的梆子戏剧目中就有《状元媒》。
内容取材
从杂剧开始,中国戏剧的主流是歌颂侠义,歌颂英雄,追求光明。历明清直至近代,这种传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戏曲中的人物演绎着人生百态,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杨家将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他们驰骋疆场,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忠烈故事,围绕杨家将血战疆场的事迹和故事,元杂剧和后代的戏曲作品中,创作了众多有关杨家将的剧目,《八贤王说媒》就是其中之一。
《八贤王说媒》取材于杨家将的故事。在明代小说《杨家将传》中,提及杨延昭的妻子“柴太郡”;清宫皮黄本《铁骑阵》中讲述了柴王宗训为妹妹柴媚春比武招亲,杨六郎为借兵成为柴宗训妹婿一事。
剧情简介
宋王率柴郡主前往边关铜台射猎,遭辽将巴若里袭击,混战中,宋王落马,柴郡主被擒。适逢杨延昭从边关返家探母,路经铜台,打败巴若里,救下宋王。宋王误认傅丁奎为救己之将,于是将郡主许婚。杨延昭救回柴郡主,郡主赠诗寄意,并赠以珍珠衫。
杨延昭回京,拜访八贤王求教,八贤王与新科状元吕蒙正解破诗意,即奏知宋王。郡主向宋王力证救驾者为杨延昭,并请在铜殿辨明真假。吕蒙正令杨延昭及傅丁奎当面奏明救驾经过,傅丁奎讲得漏洞百出,杨延昭讲得清楚明白,并拿出珍珠衫为证,真假立判,杨延昭与郡主当日金殿成婚。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改编历程
晚清以来的梆子戏中,有一出《杨六郎招亲》,又叫《八贤王说媒》《状元媒》。豫剧《八贤王说媒》由红脸名家于福礼创作演出成名。1960年,叶德霜根据豫剧、越调《八贤王说媒》及《杨家将演义》改编成京剧《状元媒》。
改编创作
在宋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杨延昭妻子是谁的记载。最早提及杨六郎的妻子的是杂剧,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焦光赞活拿萧天佑》都提到了杨六郎的郡马身份。但元杂剧中“长国姑”(杨六郎的岳母)是虚构的,杨六郎的“郡马”身份也是虚构的。在明代小说《杨家将传》中,杨六郎的妻子被称为“柴太郡”。清宫皮黄本《铁骑阵》中写到,柴王宗训立擂,要为妹妹柴媚春比武招亲,胜者招为妹婿,不料打擂者皆不是柴媚春的对手。此时杨六郎为扫平南唐前来借兵,柴宗训见六郎相貌堂堂,武艺高超,欲招为妹婿。六郎为借兵只好答应。晚清时期的梆子戏以此为基础,逐渐改编成现今的豫剧《八贤王说媒》。1960年叶德霜将该剧目移植改编成京剧《状元媒》。
作品鉴赏
表演特点
此剧在表演上有特点,如“断情线”是柴郡主与杨延景互相爱慕,看直了眼,两眼如线牵,直至八贤王用扇子把“情线”打断,两人方如梦初醒。
舞台动作
在《八贤王说媒》中,演员要表演窜铡、窜火圈、窜刀圈等武功。窜火圈就是一圈或数圈火圈整齐地摆列在长桌上,圈缘皆燃烧烈火,艺人窜火圈而过。刀圈就是在圈缘上扎上刀片,刀尖向着圈心,艺人一跃,窜一圈或数圈而过,而身体不会碰着刀尖。凡剧目表现有武艺之人行路艰难或闯关越隘时,都会演出此技,以示环境的险恶与人物本事的非凡。
灯光效果-撒火彩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戏曲演出使用的彩头有火彩,包括撒火彩、吐火、吞火等。逢有火光出现的场面,必由人“撒火彩”,以示火光。在《八贤王说媒》中,也有撒火彩的表演。最早由检场人或武功教师撒火彩,后来由剧中人撒火,如兵丁、小鬼等。火纸是一种草制的纸,松软易燃,折叠成两厘米宽的褶子夹在手中,上放一块燧石捏紧,另一手用火镰击火石迸出火星引着火纸,把燃着的火纸插入留有小孔的小竹筒内,插过孔则会灭,未插过气孔时,不燃不灭留作火种备用。另将脂松香碾成细粉,掺少许香火粉或碾细的小米糠,装入三厘米粗、六厘米长的小竹筒。
伴奏特点
乐队是显示剧种特色的主要标识,《八贤王说媒》乐队的伴奏主弦突出,有过门,有伴奏,有拖腔,有包腔,巧妙地配合了演员唱腔中的偷字、闪板,二者合成一体,毫无破绽。
重要演出
二十世纪50年代初,先后曾有老艺人贾先德、李天红、李广德、赵金生等演出豫剧《八贤王说媒》。河南新乡豫剧团曾排演豫剧《八贤王说媒》全剧,由贾保国、杨水淼担任舞美设计,李怀清担任导演,李宝珠(饰吕蒙正)、余宝珠(饰柴郡主)、郭法林(饰赵德芳)、刘金亭(饰宋王)、赵玉玺(饰杨六郎)、胡三(饰傅丁奎)等主演。
价值与影响
衍生影响
1960年,叶德霜根据豫剧、越调《八贤王说媒》及《杨家将演义》改编成京剧《状元媒》。在京剧《状元媒》中,帮助杨家的人,除了八贤王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科状元吕蒙正,这便是剧名《状元媒》的缘由。京剧《状元媒》由北京京剧院改编上演,由张君秋饰演柴郡主,马连良饰演八贤王,谭富英饰演吕蒙正,刘雪涛饰演杨延昭,成为张派代表作,后来,不少地方剧种对其进行了移植。
社会影响
《八贤王说媒》是取材于爱国主义的历史故事。在杨家将戏中,把民族英雄杨业、杨六郎以及他们的后代塑造成爱国英雄,劳动人民中的艺术家,给杨家将染上浪漫主义色彩,这些戏有《闯幽州》《雁门关》《碰碑》《八贤王说媒》等等。这些杨家将戏,艺人们叫做老边庭,或者一溜边庭,人们从这些戏中,即得到了娱乐,又受到了教育,还能从戏里得到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增加了智慧。
《八贤王说媒》被用来祝贺婚姻嫁娶。喜庆戏,是戏班为民间习俗演唱活动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庆贺的事,除了举行必要的仪式之外,也常请戏班来演唱庆贺,祝贺婚姻嫁娶时,《八贤王说媒》是常选的剧目。
作品争议
《八贤王说媒》是传统戏“老十八本”之一,二十世纪50年代初,先后曾有老艺人贾先德、李天红、李广德、赵金生等演出,广受观众欢迎。后因“有损杨延昭、柴郡主等杨家将的英雄形象”之说,不再演出,也无剧本发表。
相关故事
1930年农历8月16日,陈素真随养父“唐玉成”陈玉亭来到到杞县,陈到杞县的第一个台口,是县南板木乡的吴庄管主(艺人对财主的尊称)叫杜雅臣,是县南有名的大财主,杜管主点的第一出戏就是陈玉亭的拿手戏《八贤王说媒》,指名让陈素真扮演剧中的柴郡主,报单的回来一说,才知陈素真不会演。来杞的第一场戏不能驳回去,陈玉亭只好让陈素真现学现卖,由一个唱老旦的演员给她说戏,学一场,唱一场,整出的《八贤王说媒》都顺利演下来了。
经典唱词选段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豫剧《八贤王说媒》全剧.微信公众号.2024-08-07
《困铜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15
豫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4-07-14
豫剧 (流行于河南省、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中国戏曲网.2024-07-14
“中国梆子”的戏曲文化坐标.光明网.2024-07-13
论戏曲表演中的“绝活”.山西戏剧网.2024-07-14
撒火彩.中国新闻网.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