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汪乡,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地处榕江县北部,东及东南邻朗洞镇,南及西南邻乐里镇,西及西北接平阳乡,北和东北连剑河县太拥镇,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府驻地古州镇93千米。总面积120.6平方千米。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并入北路苗寨。1984年,恢复两汪乡,隶乐里区。1992年2月,撤区并乡建镇,仍置两汪乡。截至2019年末,两汪乡户籍人口8548人。 截至2020年6月,两汪乡辖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两汪村。

2011年,两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截至2019年末,两汪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并入北路苗寨。

民国三年(1914年),属朗洞分县,隶榕江县

民国六年(1917年),为北一区辖地,隶朗洞分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置两汪乡,属五区,隶朗洞分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分属乐里、朗洞联保,隶第三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分属乐本保、朗洞联保办公处,隶五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为忠信乡辖地,隶朗洞区署。

1950年11月,沿置忠信乡,为忠信乡辖地,隶三区。

1953年,复置两汪乡,隶第六区。

1954年,辖地乌计村划归保里乡。

1956年,撤保里乡,乌计村回归。

1957年,两汪乡改为两汪基层片区。

1958年,废基层片区,划归超美公社,属乐里区。

1959年,原公社建制废,建两汪管理区。保里和上寨划出置保里管理区。

1961年8月,废管理区,置两汪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1年7月,恢复两汪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恢复两汪乡,隶乐里区,辖7行政村、40村民组。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建镇,仍置两汪乡。

2004年4月,试行撤并村组建中心行政村,撤销原7行政村,建4中心行政村。

2008年,撤中心村建办事处。

2010年,撤办事处,恢复原7行政村。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两汪、岑熬、元帅、乌厦、空伸、空烈、怎吉7个行政村,下设4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两汪乡辖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两汪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两汪乡地处雷公山腹地,地势东、南、西高,北低。地形分为中山、河谷两类。主要山脉有雷公山。境内最高峰位于汪,海拔1237米;最低点位于岑熬,海拔623米。

气候

两汪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低气温4℃;7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月均气温8℃。

水文

两汪乡境内河道属洞庭湖水系,河流总长64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两汪河,支流有乌计溪、傍洞溪、乌翻溪、乌简溪、上纽溪、归收溪、境内乌厦溪,元帅溪,空申溪,空烈溪四条溪流入朗洞河。

自然灾害

两汪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泥石流、秋风冷雾、凌冻、山洪等。

自然资源

两汪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

2011年,两汪乡有耕地面积1.1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9000亩,林地面积14.64万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两汪乡辖区总人口814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20人,城镇化率16.2%。另有流动人口500人。总人口中,男性4217人,占51.8%;女性3923人,占48.2%;14岁以下1468人,占18%;15~64岁6196人,占76.1%;65岁以上476人,占5.9%。总人口中,以苗族为主,达4900人,占60.2%;汉族1954人,占24%;其他少数民族1286人,占15.8%。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苗1个民族,达490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9.2%。2011年,两汪乡人口出生率11.07‰,人口死亡率4.42‰,人口自然增长率6.6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6人。

截至2019年末,两汪乡户籍人口854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两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2011年,两汪乡财政总收入195.45万元,比上年增长8.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05万元,比上年增长8.76%。个人所得税1.4万元。

截至2019年末,两汪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农业

2011年,两汪乡农业总产值2217万元,比上年增长23.6%。

两汪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087.4吨。水稻966.6吨,小麦3.7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葛根、棉花、油料作物、蔬菜。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2300亩,产量5.7吨,可向社会提供2吨商品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120吨;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750吨,主要品种有辣椒、白菜。

两汪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7200头,年末存栏2300头;羊饲养量140只,年末存栏60只;牛饲养量3200头,年末存栏1600头;家禽饲养量2.63万羽,上市家禽1.04万羽。2011年,肉类产量83.8吨,其中猪肉49吨,牛肉32吨;禽蛋20.8吨;畜牧业总产值68万元。

截至2011年末,两汪乡累计造林1.7万亩,其中防护林8500亩,经济林5000亩,竹林35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000株,林木覆盖率78%,活立木蓄积量52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00亩,产量5吨,主要品种有梨子、桃子。

两汪乡渔业以稻田养鱼为主。2011年,养鱼面积2350亩,产量4.5吨。

邮政业

2011年,两汪乡邮政业务收入1万元,其中纯收入10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两汪乡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20人,专任教师65人;小学8所,在校生655人,专任教师40人,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1所,在校生655人,专任教师2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8%,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两汪乡教育经费达40.7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0.75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0.75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两汪乡有卫生院1所;病床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5张,固定资产总值4.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8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8万人次,出院病人600人次。

2011年,两汪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500人,参合率95.6%。

社会保障

2011年,两汪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户,人数5人,支出1.3万元,比上年增长58%,月人均217.5元,比上年增长58%;城市医疗救助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5人次,共支出250元,比上年增长4%;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5人次,支出13.05万元,比上年增长0.58%。

2011年,两汪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90户,人数2611人,支出210万元,比上年增长0.67%,月人均67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人,支出7000元,比上年增长0.6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人,支出0.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47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472人次,共支出10.82万元,比上年增长0.5%;农村临时救济793人次,支出10.95万元,比上年增长0.45%。自然灾害受灾人口436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50亩。

2011年,两汪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24万元。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两汪乡有代办所1个。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000户,移动电话用户2600户,宽带接入用户50户。

交通

两汪乡境内有县道1条。

人文

民间艺术

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超短裙苗族歌舞等。

民俗文化

两汪乡超短裙苗族服饰相当奇特,故被外界称为“世界超短裙之乡”。苗族妇女头戴青色顶尖型帽子,身穿6尺长、5寸宽的裙子,层层叠叠缠在腰间,脚穿半截草鞋,身围各种兽皮花鸟纹的刺绣围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两汪超短裙苗族也有许多别具特色的习俗,最为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婚恋习俗茅人节,又称“爬茅人坡”或“插茅人”,苗族称为“劳莎丽”。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保留了古时群婚习俗的残余,成为两汪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风俗节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