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印学

印学

印学,又称印章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各类印学印章的学科以及学问。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印章的设计和制作,以及印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演变。中国的印章自商周时代开始出现,最初作为表征信用的物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结合实用与美学的艺术形式,在汉文化圈内得到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起源

印章肇始于先秦时代,经过秦朝的过渡,在汉代得到很大发展,无论在规模、体制,还是艺术性上都达到了高峰。宋代以前,印章主要被用作实用的器具,其用途主要是作为国家、机构和个人的信用凭证,在签发文书、传递信件时盖,以防篡改伪造。印章可以直接钤盖在文书旁或上,也可以钤在封泥上。宋代以前,篆写印文与镌刻印章的人并不一定是同一人。篆写印文的一般是书法家,而镌刻印章的是专门的“印工”,如同刻写碑石、牌匾、钟鼎铭文一样。

学术解释

传统认为,印学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印学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印学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印学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印学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帖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印学是一种“方寸之内”的文字艺术,从广义上来讲,先有篆,而后有刻,后有章法,再有刀法。篆法是印学的基础。刻是篆写效果的体现和抒发。书法家梅湘涵认为从艺术上来讲“书画同源”。书法和印学是两姐妹。书法是印学的根本。“印从书入,书从印出”。只有弄通书法尤其是篆法,才能治好印,创作出象样的作品。书法讲究线条、结构、章法布局,印学也同样如此。但是书法又不等同于印学,因为书法是用毛笔写字,印学是用铁笔;写书法用的是纸,而印学用的是印石。书法和印学虽然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有章法,印学章法中的挪让、离合的艺术手法和书法又不一样。因此说,书法家不一定是印学家,印学家也不一定是书法家。如果一个印学家同时又是一个书法家的话,他的印学艺术水平,一般地说是要高一些的。书法是印学的优先条件,印学家应当争取成为一个书法家。

再谈到印学与绘画的关系时,似乎更密切一些。在作品上钤盖印章,不光是为了证明书画的真,更是为了充实和丰富画面,增加艺术效果。若印章钤盖得当,还能起到画龙点睛、压稳重心等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米芾与印学的形成

宋代的米芾是首个有记载的自篆自刻的文人,也被认为是印学家的始祖。米芾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1107年,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收藏家。他所用印章皆是自己一手印学而成,提出了好几条论治印、用印之法,例如主张鉴赏印应该要细文细圈等。印学史中一般认为米芾是有据可考的首个印学家。

元代印学的理论化

元代的赵孟𫖯和吾丘衍分别对历代的印章进行整理摹辑,著成《印史》和《学古编》,对印学印章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性总结,被认为是印学的发端。吾丘衍的《学古编》中的《三十五举》是史上最早的研究印学艺术的专论,前十七举论述篆书之法,后十八举论述刻印之法。赵孟𫖯则创立了“圆朱文”篆法,为后世人仿效。

明清时期印学的繁荣

明清时候,印学得到极大发展,印学印章逐渐脱离了单纯的实用意义,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艺术。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政治稳定,古籍书画收藏之风盛行,印章本身的美观以及与作品的关系也成为了创作者和收藏者的追求研究的对象。元末王冕首创用花乳石作为印材,质地较软,易于运刀,这使得文人可以将篆写和刻印两个步骤一并完成,而不必再假手于工匠,对推动印学艺术发展有莫大作用。

影响

印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5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印学研究历史表明,印章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其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在汉文化圈内,印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影响深远,至今仍有许多人致力于印章的研究和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