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一字元肃,号煮石山农、竹斋生、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县(今浙江省诸暨市)人。元朝画家、诗人、篆刻家。
王冕幼贫好学,常白天放牛,晚借寺院长明灯读书,后被大儒韩性收为弟子,学习儒学。王冕熟习四书五经,于延祐二年(1315年)参加进士考试,但试而不中,遂放弃科举入仕之路,以教书、买画为生。至元元年(1335年),王冕的长子出生,王冕感到生活的圈子比较狭小,次年(1336年)决定外出游历。王冕出游南北方各地,在游历中,王冕师法造化古迹,结交了不少文人志士、僧侣、道士。王冕在与文人道僧来往中,既赏阅大量优秀作品提高了绘画鉴赏水平和艺术感识,也学习到许多艺术理念和创作技法,在途中常写诗作画。远游经历不仅开阔了王冕的视野,而且在出游过程中,王冕深刻体会到元朝社会的腐朽没落。自此,王冕走上了诗、书、画、印全面发展的艺术道路,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墨梅艺术风格。晚年隐居会稽九里山,筑起“梅花屋”,以清贫的生活了却余生。
王冕工于画梅,兼善画竹,他的画作师法宋人僧仲仁、扬无咎,又在吸收这些前贤的传统技法基础之上有所突破,一改宋人画梅疏枝浅蕊的风格,首创“胭脂没骨法”画梅,其作品集宋元墨梅绘画风格之大成,在绘画史上影响深远;且擅长作诗,所作诗歌数量繁多,大多由其子王周收录于《竹斋集》;在书法上也别有造诣,以楷书和行书为长,取法高古,追溯晋人风骨,讲究法理,其绘画和题词上也可见书法功力;亦擅长篆刻,首创以花乳石治印,以汉篆为范,刀法娴熟。他将诗、书、画、印完美融合,既延续了文人书画之古风,又自出新意,奠定了后世文人墨梅画法的风格和传统。其传世画作有《元王冕墨梅图卷》《月下梅花图》《南枝春早图》《三君子图》等。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王冕出生。王冕的先世原是关西(今函谷关以西地区)宦族,系出王猛之后。他的九世祖王德元仕宋,官至清远军节度使。德元有一子名王琳,任诸军统制教练使,从王琳开始迁居诸暨市县(今浙江省诸暨市)。传到王冕的父亲,家底已大不如前,靠耕作种田为生。王冕自幼十分好学,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里放牛,他却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然后心里默记下来,以至忘了照看牛,牛往往窜到别人的农田里践踏吃庄稼。田主牵了牛向他父亲告状,王冕却不改,屡遭父亲责骂。王冕的母亲见状,劝说其父送王冕上学。
为了听课方便,王冕就寄住在寺庙,夜晚时他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烛光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明。佛像是泥塑木雕的,面目狞狰可怕,王冕虽是小孩,却把佛像当不存在一样,心无旁骛。王冕好学的品质被名师韩性听闻,韩性很是惊异,就收录王冕为学生。王冕在这样一位学问渊博、德行高尚的老师教诲下,勤奋好学、刻苦攻读,熟习四书五经。由于受到韩性儒家文化的教育,王冕从小就养成了儒家追求的科举入仕、忠君报国、经世治国的理想。
大德八年(1304年),王冕欲去邵阳市办事,路过杭州市时专门去拜访时任儒学提举的赵孟頫。赵孟頫便为王冕创作一幅《兰蕙图》,此前赵孟頫曾专门为王冕创作《古木幽禽图》,几次赠画的行为体现了其对王冕的关照。赵孟頫在篆刻方面提倡“贵有古意”对王冕影响颇深,同时赵孟頫的绘画、治印实践和绘画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冕,促使王冕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另外,赵孟頫名气很大且太子宾客众多,二人的往来也便利了王冕日后的交游。
科举不中
王冕在青年时期抱有大志,专心研究孙子兵法,学习击剑,常以伊尹与子牙自期,要求自己经世济民,像伊尹、吕尚一样辅佐明主,成就霸业。然而在急剧走向衰乱,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而政治又越来越腐败的元代,这种愿望无法实现。延祐二年(1315年),王冕参加进士科举考试,试而不中。王冕虽然熟习经史、博览群书,但考试不中,颇为愤慨,把备试所作的文章都烧毁了,不再走考试求进的道路。他家里贫穷,生活清苦,甚至衣露两肘,足趾践地,但他并不屑做州府小官。他的朋友著作郎李光地和同乡名儒王艮,都曾劝他出就吏职,他都拒绝了。
新任绍兴理官的申屠駉受王艮推荐,带着书贴、冠服亲自登门聘请王冕担任府学教学,王冕接受所聘,在绍兴府学教授诸生,先后一年多。在绍兴市时,王冕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有时教书,没有书教就读书、画画,以卖画维持他和家人的生活。由于他的画很有名气,请他作画的人不少。他按用来作画的丝帛长短,作为计酬依据,获得一些收入。
浙江省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王冕喜欢利用空闲时间到浙江南部的名山胜地游历,犹爱观赏山林深处的竹林,写了一些咏竹自喻的诗,抒发高洁情怀。至顺元年(1330年)他写了一首《柯博士画竹》,称赞画家柯九思画竹技术的高超,柯九思也对王冕多加欣赏,以《题王元章红梅图》相赠。他在这段时期,还去寻访一些名士,交流诗画创作成果。例如由诗人陈士奎陪同去上虞区“敦交诗社”社长魏仲远的“筠深轩”相聚酬唱,写有《题魏仲远筠深轩》;去青田访问当时隐居山村的刘基,写有《题青田山房》。但是,在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下,浙江省作为划为第四等人(末等)的主要地区之一,苦难也尤为深重。王冕利用外出机会和平时居于农村的条件,经常把目光投向底层人民,观察江南人民的种种苦况,创作了不少反映农村和农民穷困悲惨遭遇的诗篇,如《伤亭户》《江南妇》《江南民》《陌上桑》《猛虎行》《悲苦行》等等。
游历经历
至元元年(1335年)七月,王冕的儿子出生,取名王周,字师文。王冕感到生活的圈子比较狭小,因为卖画也获得了一些积蓄,决定外出游历。至元二年(1336年),王冕雇下船只去吴楚之地游历,从杭州出发,经太湖、九江、庐山、鄱阳湖、修河、泊罗江、岳麓山、武汉、姊归,穿过长江三峡,一直到阆中古城,欣赏山光水色,凭吊名胜古迹,写下《钱塘纪行》等诗篇,抒发吊古伤今的情怀。由于他的画名早已为人所闻,请他作画的人络绎不绝,漫游期间王冕创作了不少具有高洁品格和潇洒神韵的梅花画,也因此获得一些旅游资费。这次漫游经历,使他得以多方面接触社会实际,扩大了眼界,丰富了创作素材。
至正七年(1347年)秋,王冕再次出游,这次是北上。他从杭州古塘乘运河船北上,过嘉兴、松江区、镇江市,到南京小住,凭吊六朝古都遗迹,写了《金陵行》《金陵怀古》《建康城楼》《别金陵》《凤凰台》《金陵》等诗篇。后又回到镇江,渡江到扬州市,经徐州市、兖州、济州直到大都;并曾往来于居庸关、古北口之间,观察边塞诸险要;又出长城直到开平,一览上都风光,足迹直至洛阳市与渭河平原。在大都期间,王冕寓居于秘书卿泰不华家,得以直接观察到元朝京都的社会、时政。在这次北上途中,他遇到不少侠客奇士,相与谈及古豪杰可歌可泣的故事,指点当今时势、弊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旁若无人,被人视为狂奴;他还利用机会,与个别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忧苦。王冕这次出游几乎经历了半个中国,经过一年才南归,所见所闻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生活感悟,一路写下了不少记游、述事、写景、吊古伤今与批判暴政、同情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篇,仅记游抒怀、吊古伤今的诗歌就有六、七十篇,大大地丰富了他诗集的内容,形成质朴写实的诗风。
王冕在与人酬唱探讨时也收益了诸多绘画技法和理念,不断加强着艺术修养。如与诗人贡性之交谊深厚,常向他索诗以增高绘画作品润格;与画家金禹瑞结交,赞赏其画松技艺,并为其画作题字。王冕常游名观古刹,与僧道隐士也多有来往,十分欣赏他们的作品,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思想多受熏陶,其作品不自觉沾染着释道的出尘高逸之气。如与画兰高手释普明结交,写有《普明上人画兰图》,赞赏其兰清雅脱俗;观元初画僧温日观《葡萄图》真迹,发出“浩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的感慨,对“以书入画”的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晚年归隐
由于此次壮游,王冕更多地接触了社会现实,对社会的前途有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看到了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及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预知大乱即将发生,所以他回到绍兴之后,在会稽九里山买了一片地,开始隐居生活。王冕造了三间草屋,周围种上花木、竹子、茶树、禾蔬(其中以梅花最多),取名为梅花屋,带着妻、子读书生活于其中。因为别无生活来源,所以以为人作画谋生。这种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过了五六年后,江淮流域广大地区的农民起义蔓延至大半个中国。战火的冲激使得王冕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苦,但他仍然清苦自守,保持自己的风节。
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命胡大海率军攻取绍兴,附近村庄的居民都已避兵入城,王冕还在九里山不走。朱元璋听闻王冕的名声,便想请王冕为幕僚,授以议参军,但王冕没有答应。不久王冕便病逝了。
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王冕以作画谋生,现存书画作品二十一幅,除《三君子图》外,其余作品均以墨梅为主题。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幅《元王冕墨梅图卷》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幅《南枝春早图》,上海博物馆藏两幅《墨梅图》和一幅《梅花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一幅《断桥香雪图》,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一副《月下梅花图》,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一副《墨梅图》,另几幅作品尚不明确。
王冕的书法作品存世不多,他的书法墨迹,几乎都是他在绘画中的题跋。存世的王冕书迹以楷书和行书为主,以隶书笔法入楷书、行书,古奥劲峭,挺拔有力。书法与绘画在技法和笔墨上有相通之处,王冕将书法、绘画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以书法为基础,书法的用笔有意无意间渗透到画法中,在作品中展现“书写”的特点。以书题诗写款与画作进行有机搭配,做到协调统一,体现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其绘画的感染力和书法的形式感体现出一种劲拔的蓬勃生机,让画面和谐,同时使观者印象深刻。
诗歌作品
王冕一生创作的诗歌,保守估计不少于二三千首,存世712首,后由王冕后裔整理汇集,其诗作大多收集于《竹斋集》中。其中大量诗文为王冕游历之作,诗文以现实为基调,记录王冕所见所闻或个人感受,反映元代社会生活,具有极深的讽刺意味;还有一些题画诗,题画诗与绘画作品主题相互呼应,缘画而作,描绘内容主要为梅花、山水、人物走兽、花鸟竹石等,比重相对较少。
印章作品
在王冕的书画真迹上搜集到16方印章作品,朱文印较少,白文印较多。朱文印现有盖在李昇《蒲庵图卷》上的“王氏”;在自作《墨梅图轴》上的“合”“同”连珠印。白文印有“王元章”“王冕私印”“王元章氏”“姬姓子孙”“会稽佳山水”“王冕之章”“方外司马”“会稽外史”等。
创作特点
诗作特点
王冕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继承了杜甫诗歌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其诗歌主体风格质朴豪放,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气息,此外,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李白的影响,具有洒脱不羁,傲视独立的人格魅力。就诗歌内容而言,王冕的诗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愤世嫉俗、感慨疮之作;二是寄托着其人格思想的咏梅之作。前者诸如《悲苦行》《伤停户》《江南妇》《猛虎行》《虾蟆山》等,此类诗歌多描写民生疾苦,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日趋激化的民族矛盾;而后者则更多表现了他不愿随俗沉浮,孤傲清高的情怀,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王冕的诗歌作品刻画深刻、揭露透彻、情节气氛悲怆,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感人的力量,反映着封建社会残酷剥削压迫的本质,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与痛楚。
绘画风格
王冕继承了仲仁以及扬无咎的传统技法但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墨法与形象的模仿,在布局构图和圈花点蕊方面皆有创新,并且融入自身对梅花的独特理解和生活感悟。
其一,创“铁线圈花法”。画中千花万蕊、繁花万枝,一改宋人画梅疏枝浅蕊的风格,更加突出梅花的风姿绰约,写枝干时用笔挺劲有力,有厚重感,行枝条时又能连续流畅,如弯弓秋月。改扬无咎圈花“三踢法”,即改“一笔三顿挫”为“一笔两顿挫”,由“细笔”转变为“铁线”。
其二,创“破蕊法”。点花蕊时用小号狼毫笔蘸取浓墨,以率性自由的草书用笔来点写“须”又省略作“英”的部分,如此不拘于形似,强调以意蕴书写神韵,突出了书法的用笔。
其三,除“椒眼”。在墨梅画中,以画中“椒眼”数量的多少来表现梅的开放程度,又以此梅花未开之形态比喻女子的娇羞之态。王冕的墨梅画常用千丛万簇、千花万蕊的万玉式“密梅”画法,少有“椒眼”,以此表现梅花开得烂漫繁盛的景象。
其四,独创“胭脂没骨法”画梅,即直接用色点花的方法,省去用墨勾勒框架然后再填色的过程。“没骨法”早在唐宋之时已有,但王冕为首创将此法用于画梅的画家,他用清水调墨色直接写出梅花之花瓣,再趁花瓣未干之时于花尖点浓墨,增加了梅花的精神。
书法特点
王冕的题画诗书作以楷书和行书见长,其书用笔清劲妍健,于苍润中见姿媚,在平淡率意里透露出一股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结体多取隶书,横画平结,方正扁阔,古意盎然;用笔仰如新月,曲如弓弯、势若屈铁,肥不臃肿,瘦不枯槁,入笔处多用弯头,笔势飞动,横画弯折处又若“鹤膝”,横、捺画收笔处略重,撇笔与行笔牵丝处则多用篆法。
篆刻艺术
王冕的白文印艺术风格和手法多是仿照汉代铸印或幽印的风格手法,奏刀沉稳从容,超过了宋元以来的诸家的印章水平。因为石质材料易为文人雅士乘兴操刀,所以改变了过去文人只篆不刻之弊,可集书篆、奏刀、钤盖于书画。
成就影响
王冕是取得诗、书、画、印“四绝”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王冕提倡绘画要向古人学习,摹仿古画,崇尚“古意”,在学习古人的绘画形式之外,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更接近自然与天然,消除人为与刻意的情感,最终将绘画与诗、书、印融为一体,表达出全新的墨梅意象,从而成为元代写意墨梅艺术的重要代表,促进了明清文人写意画梅艺术的发展。王冕的墨梅画标志着文人写梅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他将诗、书、画、印完美融合,既延续了文人书画之古风,又自出新意,奠定了后世文人墨梅画法的风格和传统。明代徐渭、刘世儒、陈录、王谦等人皆是传承王冕一路的绘画风格。王冕对徐渭的影响,延续到了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乃至影响了此后文人画的发展,其“以书入画”的思想也影响了当代的黄宾虹等人。
文学方面,王冕是元未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诗风质朴豪放,其诗歌多反映元未社会的民生疾苦,斥责统治者的残暴。此外,其咏梅之作寄托了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在梅花意象中王冕实现了对自我的完善和超越。另外,王冕最早将花乳石用为印材刻印,这种印材上的突破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人篆刻艺术发展,打破由文人写篆,刻工动刀而造成印文艺术性削弱的局面,对明清印学兴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文化的诗、书、画、印完整一体的发展成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物评价
元末明初政治家宋濂在《王冕传》中评价王冕:“冕状貌魁伟,美须,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认为王冕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大志,但一身抱负未曾付诸实施就去世了,令人惋惜。
元末明初政治家刘基在《竹斋集原序》说:“盖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评价王冕志情高远,诗文率直,对王冕的诗风给予超高的赞赏,表达了其对王冕的欣赏。
明代画家鲁宗贤称赞王冕:“古今画梅谁者高,前有补之后王老。”古今画梅大家,先是扬补之后是王冕。
清人朱方蔼《画梅题记·题画》中也给出很高评价:“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对王冕的绘画风格和创新表示认可。
清代四库全书馆臣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中提到:“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忧遒性之气,不可拘以常格。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认为王冕是一个狂傲的儒生,天生才华纵横,性格逸然。其诗书文画皆大气豪放,语言质朴,不拘泥于常规,没有文辞纤巧、文风不正的习气,是元明时期重要的作者。
近代画家吴昌硕则说:“老学未能梅是癖,乱头粗服亦师之。”表达对王冕绘画艺术的敬仰之情。
现代学者嵇若昕曾于《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中有言:“墨梅画自北宋末仲仁始创,画法凡三变,元承宋法,并融合而一,自王冕出,领导墨梅画坛近二百年,这期间的墨梅画家深受他的影响,有的全学他,如陈录,有的自他的画法中演化出自己的画法,如王谦、唐寅,基本上仍能看到王冕的影响。”
人物轶事
画荷花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贫困。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雨来,雨过天晴后,湖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在太阳光下,荷叶上滚动的水滴一闪一闪,漂亮极了。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把它画下来。起初画得不怎么好,可是他并不气馁,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好,就跟真的一样。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画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来买,名气也渐渐地大了起来。
不信鬼神
王冕家与一神庙相近,他灶下缺柴,就砍了神像当柴烧。但隔壁一邻居却十分崇敬神,遇到王冕毁掉神像,他马上就刻木修补,如此三四次。可是王冕家一年到头平安无事,那户补像的人家却祸不单行。一日,补像者召巫降神,并且责问说:“王冕屡次毁神,为何神不归罪于他,而我每次补神,为何神不保佑我?”巫人尴尬,一时无话可答,乃发怒说:“你不设像,他怎么能够烧它?”从此这个人就不再补像了,神庙也逐渐废毁。
评价危素
王冕青年时期游历大都,无人赏识。当时危素官任翰林学士,住在钟楼街,王冕曾读过他的文章,但不认识他。一天,危素骑着马经过王冕的往所,王冕请他坐下,并不问他姓名,过了一会儿说:“你是住在钟楼街吗?”危素答:“是。”王冕于是不再讲一句话,危素只好告辞。有人问王冕为何知道来者是危素,王冕说:“我见危素的文章,有诡诈气,见来人举止也有诡诈气,因此断定他一定是危素。”
花驴儿
有一天,王冕看见色目人牵着花驴儿,在杭州到处招摇撞骗,说花驴儿能解人意,懂多种语言。当时江南洪涝成灾,人民忍饥挨饿,而花驴儿吃的却是粟米,贪官污吏猎奇心理作怪,争先恐后掏钱给色目人。王冕见此怪事,气得十日不食饭菜,扼腕叹息,泪如雨下。这反映出王冕对元朝统治者确立色目人的优越地位的强烈抗议。
侠义助友
王冕在游历南归时,听闻朋友卢生死在阳(今河北迁安县西北),有二个幼女一男留在那里,孤苦无依,他是个急公好义的人,不远千里赶往滦阳,收取卢生的尸骨,并把卢生的两女一男带回杭州故里,留养在家,使他们不致流离失所。
举止狂放
下大雪时,王冕光着脚攀登潜岳峰,四顾高呼:“天地之间都像是白玉合成的一样,使人们内心宁静清澈,好像马上就能成仙一样。”进入城里,他头戴一顶很大的帽子,身穿拖地的长袍,翩翩而行,两袖飞舞,满街都是哄笑声。
相关争议
学界关于王冕生卒年份有不同看法。
第一种说法:生于至正元年(1335年),卒于永乐五年(1407年),享年七十三岁。从竹斋诗集中看,他出生于1335年不符合史实,因为他自1336年起漫游中国南北。这种说法应是对明朝吕升《故山樵王先生行状》的误解,错把王冕儿子王周(即山樵)的生卒年份当作王冕的生卒年份。
第二种说法:生于至大三年(1310年),卒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享年五十岁。此说法主要依据为姜克涵在《王冕生卒年代误辩》中所言:“卒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享年五十岁,大致是不差的。以王周生年上推二十五年,即至大三年,王冕二十六岁生子,照常情讲不能算早。”这种说法是主观推想的出生年,倘若如以此认定,那他参加延祐初进士考试时还不到十岁,晚年隐居时只有三十八岁,这显然不合实情,是不正确的。
第三种说法:生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卒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享年七十三岁。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书刊(包括1980年出版的《辞海》)所认同。
文学形象
王冕是《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的主人公,作者吴敬梓称他是“一个崎磊落的人”。吴敬梓以理想儒士的标准塑造了王冕这一艺术形象,以此作为臧否书中人物的人格标准。文中记述王冕是一位“既不求得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的聪明好学且淡泊名利之人,他不为权势作画,拒绝了很多次入朝为官的机会,后来在朝廷招纳时连夜逃走,在自然山林间终其一生。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王冕旧居
王冕晚年隐居在枫桥九里煮石山下,白云庵是其栖身之所。2006年5月,在诸暨枫桥乡贤葛焕标将军等人的呼吁下,这里以仿元、明建筑风格,用古建筑材料修建了白云庵、梅花屋、洗砚池等。2019年,诸暨市枫桥镇政府和文物部门出资对梅花屋进行修建,修缮好的梅花屋以木板结顶,茅草盖其上,并进行了防水处理,在屋前还竖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花诗碑。
王冕大铜章
王冕大铜章正面图案为王冕人物像与其著名的代表作《墨梅图题诗》,背面图案则为王冕幼年放牛时的画荷图,充满了童趣及灵动之美。该套纪念章由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陈坚设计,共发行黄铜、紫铜和纯银三种材质,形状为椭圆形,规格为68毫米*98毫米。
王冕奖学金
“王冕奖学金”由步森董事长陈建飞出资设立,旨在鼓励孩子们养成“慧从勤生,香出苦寒”的学风,希望学校营造“暗香沁心,诲人无痕”的教风,为家乡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
元 王冕 墨梅图轴.上海博物馆.2024-01-14
王冕隐居地九里梅花屋修葺一新 白云庵也将修缮,九里山坳将现梅花林.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12-21
王冕大铜章.中国集币在线.2024-01-21
枫桥镇梅苑小学举行首届王冕奖学金颁发仪式.诸暨市人民政府.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