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南紫菀

云南紫菀

云南紫菀(紫菀属 yunnanensis Franch. var. angnstior Hand.-Mazz.)是菊科紫菀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半米左右,丛生,花蓝色或浅蓝色,瘦果长圆形,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4,500米的地区,见于高山以及亚高山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稍细。

茎直立,单生或与莲座状叶丛丛生,高30-40稀达70厘米,粗壮,下部为枯叶残存的纤维状鞘所包围,被开展或上部被卷曲的短柔毛,上部杂有具柄的腺毛,不分枝或中部以上有2-8个花枝,上部有疏生的叶,基部叶在花期枯萎,下部叶及莲座状叶长圆形,倒披针状或匙状长圆形,长7-15厘米,宽1.5-3厘米,下部渐狭成具翅而基部鞘状的柄或下部叶无柄,全缘或有小尖头状齿或疏齿,顶端尖或钝;中部叶渐短,长圆形,基部圆形,心形或有圆耳,半抱茎,长10-18厘米,宽2.5-4厘米;上部叶小,卵圆形或线形,尖或渐尖;全部叶上面被疏毛,有腺,中脉在下面凸起,离基三出脉和侧脉显明。

头状花序径4-8.5厘米,在茎和枝端单生。

总苞半球形,径1.5-2.5厘米;总苞片2层,卵圆状或线状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0.8-4稀5毫米,顶端尖或急尖,深绿色,下部密生长柔毛,上部被疏毛和深色腺毛,边缘狭膜质。

舌状花80-120个,管部长1.6-2毫米;舌片蓝色或浅蓝色,长20-30毫米,宽1-2.5毫米,下部较狭;管状花长约7毫米,上部黄色,管部长1.8-2毫米,裂片长1-1.2毫米;花柱附片长0.7毫米。

冠毛2层,外层极短,白色,膜片状,内层长6-7毫米,有多数白色或带黄色微糙毛。

瘦果长圆形,长达3厘米,被绢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有4肋。

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产自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东部和南部。

主要价值

医药

【藏药】花序治流行性感冒,发烧,食物中毒,疮《滇省志》。麦多漏莫:花治癣症,清瘟病时疫热,解痉挛《中国藏药》。

功效

花序:辛、苦,凉。清热解毒,降血压。

本种提示

此种与重冠紫菀 (A. diplostephioides C. B. Clarke.) 接近,但茎有分枝,稀不分枝,总苞片通常较宽,稀稍狭,管状花在开放前同样黄色。此种从总苞片的宽狭和毛茸的差异可分为下列各变种:

原变种

茎有2-8个分枝稀不分枝,叶有小尖头状齿或疏齿,或全缘,下部叶长17-18厘米,宽2-4厘米;中部叶基部宽,圆形或有圆耳,上面被疏毛及腺,下面沿脉和边缘被长毛;头状花序径5-8.5厘米,总苞径2-2.5厘米;总苞片卵圆披针形,宽3-4稀5毫米,下部被较密的长柔毛,上部有疏毛和紫色腺毛;舌片长25-35毫米,宽1.5-2.5毫米。

产于云南省西北部(香格里拉市丽江市等)、四川省西部及西南部(康定市道孚县稻城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等)。生于高山及亚高山草地。海拔2500-4500米。

狭苞变种

茎有2-3个分枝或不分枝,叶有疏锯齿或近全缘,下部叶长7-15厘米,宽1-2.5厘米,中部叶基部稍狭或较宽而圆形或心形,被与上一变种同样的毛茸。头状花序径4-6厘米;总苞径1.5-2厘米;总苞片线状披针形,宽0.8-1.5毫米,背面基部或全部被较密的长柔毛和腺毛;舌片长2-2.5毫米,宽1-2毫米。

产于云南省西北部(香格里拉市)和四川省西部及西南部(九龙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康定市道孚县等)。生于高山、亚高山林缘和开旷草地。海拔2300-4100米。

夏河县变种

茎有2-5个伞房状分枝;叶有小尖头状齿或全缘,下部和中部叶长5-10厘米,宽1.5-2.8厘米,基部截形或心形,质稍厚,两面被黄色较密的长毛和腺毛。头状花序径4-6厘米,总苞径1.5-2厘米;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3毫米,宽1-2毫米,被黄白色长杂毛和紫色腺毛;舌片长2-2.5毫米,宽1-1.5毫米。

产于甘肃省南部(夏河)、青海省东部及南部(大河坝等)、四川省西部(理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等)、西藏自治区东部及南部(拉萨市、类乌齐等)。生于高山及亚高山开旷坡地及草地。海拔3650-4260米。

此变种的外层冠毛膜片状或有时短毛状。A. kawaguchi Kitam. 是本变种的一个叶基部稍狭的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