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第十一次伊松佐河之役

第十一次伊松佐河之役

第十一次伊松佐河之役(Eleventh Battle of the Isonzo)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奥匈帝国军队在意大利战线上进行的一场战役,时间为1917年8月18日至9月15日。意大利陆军总司令、陆军元帅卡多尔纳集结51个师的兵力、5,300门火炮,发起第十一次战役。奥军统帅部急调11个师的兵力增援第5集团军。意大利第2集团军对巴因西扎高地实施主要突击,第3集团军在戈里齐亚至海滨之间实施辅助突击。战斗中意大利人发射了550万发炮弹,包括毒气弹。此战共造成意大利军损失16.7万人,奥军伤亡也惨重,仅被俘即超过3万人,最后被迫求援于德国

战役背景

在索奇河(伊松佐河)上,意大利参谋长路易吉·卡多纳集中了他的三分之二部队:600个营(52个师)和5200门火炮,准备对奥匈帝国军队发起一次大规模进攻。进攻的目标是从托尔明(伊松佐河上游)到亚得里亚海的前线,尤其是班希斯切高原,其占领将推动进攻并将奥匈帝国防线分为两段。

战役经过

意大利人在几个临时桥头渡河,但主要努力集中在班希斯切高原上。经过激烈和致命的战斗,由卡佩洛将军领导的意大利第二军击退了博罗耶维奇的伊松佐军,占领了班西扎和圣托山。其他阵地则被奥斯塔公爵领导的第三军占领。然而,圣加布里埃尔山和赫尔马达山被证明是攻不破的,进攻逐渐疲惫下来。战后,奥匈帝国人筋疲力尽,无法抵挡另一次进攻。意大利人也是如此,他们无法找到进行另一次突击所需的资源,即使这可能是决定性的一击。因此,战斗的最终结果是一场无果的血腥屠杀。此外,战斗结束后,意大利第二军(此前是意大利军队中最成功的)被分割成两部分,横跨索奇河(伊松佐河),这一弱点在随后的卡波雷托战役中被证明是决定性的。

战役影响

为了纪念皇家巴伐利亚州步兵近卫团的参与,乔治·弗尔斯特创作了进行曲《伊松佐进行曲》。这首进行曲后来成为了对这场战役的一种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