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白尾病(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whitish muscle disease,MRWMD)俗称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WTD),是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必须申报的疾病。

病原

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属野田村病毒科,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无囊膜,直径26~27nm,病毒核酸为两条线性单链RNA。

流行特点

罗氏沼虾白尾病最早流行于泰国,随后在中国、东南亚、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发生并流行,成为国际流行疾病。罗氏沼虾是病毒主要的易感宿主,主要感染罗氏沼虾淡化后苗种,可在较短时间内使虾大量死亡。虾苗淡化后3d至3周是疾病高发时期,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尚无有效控制措施。发病后部分苗种可存活并长至成虾,有发病史的虾可携带病毒,造成子代虾苗发病;成虾和亲虾可检出病毒,但未发现MrNV感染引起的大规模流行。

病毒可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感染,带毒种虾垂直传播是目前虾苗发病的主要病因;也可通过带病毒水体、轮虫等生物饵料、工具、未彻底消毒鱼苗池等水平传播。

症状与病理

发病虾苗腹部出现白色或乳白色混浊块,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扩散,有的存在分散的白浊点,最后除头胸部外,全身肌肉呈乳白色;虾苗患病后初期只是头胸甲表皮失去色素,外壳逐渐变软,中胸腺发生萎缩。虾甲壳亚门不出现白斑,可区别于对虾属白斑综合征症状。

发病虾苗腹部肌纤维、肝胰腺血细胞、心脏和鳃组织的胞浆内,可观察到包涵体

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虾苗腹部出现白色或乳白色混浊块、肌肉白浊等病理特征,排出水质因素引起肌肉白浊后作出初步诊断。

(2)样品采集:采集发病虾苗150尾或发病亲虾10尾,虾苗取完整个体,亲虾取除眼柄和肝胰腺外的其余组织。

(3)组织和病理学检查:组织切片,H\u0026E染色,光镜下观察到包涵体。(4)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学鉴定:RT-PCR检测法,对可疑或出现白浊症状虾苗进行RT-PCR检测确诊;三抗体夹心ELISA法,通过预包被抗体捕捉待测样品中的MrNV确诊。

防治

(1)预防措施:对养殖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情况;培育和引进抗病品种,切断传染源;加强水源、虾、设施等的严格消毒,保持优良的水质;放养密度合理,在饲料中添加生物活性物质等提高虾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

(2)处理:发现患病虾必须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工具、场地等进行消毒。

(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情况及自然屏障进行,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