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

简介

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天台宗之圆顿戒,即为梵网戒。

五种利益

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十方诸佛念守护。(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菩萨戒乃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外之波罗提木吒(别禅定戒),菩萨之身份可在七众之中,亦可在七众之外,其尊贵处,乃由于涵盖而又超胜一切戒之故。梵网经谓,菩萨戒为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诸佛子之根本。菩萨戒之性质,相似于猪八戒(八关斋戒),八戒亦为七众戒外之一种别解脱戒。但菩萨戒中,有些相似于八戒,故为‘顿立戒’;有些则不同于八戒,而相似于七众戒之‘渐次戒’,故菩萨戒之种类可分为二:(一)顿立而可单受之菩萨戒,(二)渐次而须先受三归五戒等之后再受的菩萨戒。

汉译藏经中较受重视之菩萨戒本或菩萨戒经有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优婆塞戒经戒本等六种。若以顿渐二类分之,璎珞与梵网属于顿立,其余之瑜伽、地持、善戒、优婆塞等戒经则属于渐次戒。

又我国菩萨戒之弘传始于鸠摩罗什(344~413),于敦煌市写本中有罗什撰之受菩萨戒仪轨一卷。至于受戒之作法则以昙无谶(385~433)于姑臧(甘肃武威)授与道进等十余人菩萨戒为矢。南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萧衍陈蒨均为菩萨戒弟子。梁武帝曾造立戒坛,诏请慧超授菩萨戒。复于天监十八年(519)自发弘誓,于等觉殿从慧约受菩萨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从受者四万八千人。一说武帝从智藏受菩萨戒。至隋朝,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隋炀帝智顗受菩萨戒,均称菩萨戒弟子。由此可窥知受菩萨戒风气盛行于我国之一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菩萨善戒经卷四、菩萨善戒经(一卷)、优婆塞戒经卷三、菩萨戒本、授菩萨戒仪(荆溪湛然)、大智度论卷四十六、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八宗纲要卷上、续高僧传卷五智藏传、卷六慧超传、慧约传、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参阅‘三聚净戒’665、‘戒’2896、‘传戒’5387、‘圆顿戒’5411)

菩萨戒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梵网经》云,菩萨戒为诸佛的本源、菩萨的根本,是诸佛子的根本。

所谓菩萨,是“菩提萨”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指以智能上求无上菩提,以慈悲下化一切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由此可知,实践菩萨道为成佛的正因,如能立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心,则人人皆可成为“菩萨”。

菩萨道的精神

达摩一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于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达磨一心戒。系将一切戒法归结摄入于一己之心上而观之戒法观。

三聚净戒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即:

1.摄律仪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摄护之,使断绝一切诸恶。

2.摄善法戒:总摄一切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此三戒称“三聚净戒”,在《唯识论》中对此亦有所说明:“戒学有三:一、摄律仪戒,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正利乐于一切之有情。”三戒当中,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能善摄律仪,即能总摄善法,才能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十重四十八轻戒

所谓菩萨律仪,根据《梵网经》记载的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1.十重戒:杀、盗、淫、妄语、售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不受悔、诽谤三宝等。此十重戒为大乘戒的最重过患,若大乘菩萨犯此法,则构成波罗夷罪。

2.四十八轻戒:相对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乃属轻垢罪,内容包括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条。

菩萨戒虽有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的根本精神。

唐朝僧人法藏,华严宗实际开创者,著《梵网戒本疏》,解释戒相甚为详细,将十重禁戒一一设立十门,四十八轻戒则分八门,各种轻戒如下所述。

1轻慢师长戒

不生骄慢、痴嗔之心。应谦卑、敬让师长。

2饮酒戒

上述酤酒为重戒,不得饮酒为轻戒。饮酒易使人放逸生淫欲,过量伤身。

3食害戒

又称不得食肉戒。不见杀害,不闻杀生。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杀而食者,亦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不得食害。

4食五辛戒

五辛易发色动怨恨心,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碍行持修道。一大蒜,二茖葱,三慈葱或云葱山葱、也叫家葱,四兰葱也叫小蒜,五兴渠既芜萻菜,臭如蒜。楞伽经云一切葱薤[xiè]蒜臭秽,不净能障圣道。

5不举教忏戒

有过失即应及时忏悔,否则益发增长其过失,见过悔除既摄善摄生。

6不能请法戒

又称不教请法戒、住不请法戒、供师请法戒。请经问义等,应对法师、同学等殷勤礼拜供养等。

7不听经律戒

又称有讲不听戒、惰听讲筵戒、懈怠不听法戒、不能游学戒。既是应积极修持,听法持戒。

8背正向邪戒

又称背大向小戒,不背大乘戒。指违背大乘经律,反而受持小乘经律,不能成佛。

9不瞻病苦戒

又称不看病戒,嫌弃病人大小便唾吐等,即是无慈悲心。如来大圣尚躬瞻病苦者,何况持修者。

10畜诸杀具戒

又称畜杀生具戒、不畜杀具戒、不得畜诸杀具戒。不可蓄集刀箭斧等杀生器具,但刀可用于劳作、割菜剪爪等。

11通国入军戒

通敌叛国之人即是魔之眷属,如同国贼。

12伤慈贩卖戒

贩卖人口、六畜、棺材等,有伤慈悲心。

13无根谤人戒

又称无根谤毁罪、不毁良善戒。指没有事实依据虚构毁谤他人。

14放火损烧戒

因放火害命损物,焚烧聚落舍宅财物等,有如盗窃他人财物,亦不得烧毁山林等无主之物,林中有蛇虫生灵等,火烧之亦杀生。

15法化违宗戒

菩萨应以大法化生,教授外道、恶人,导之以大乘佛法。

16惜法规利戒

天台云为利倒说戒。为贪图财利而颠倒经律真义,以至毁谤佛法僧属三宝,又犯重戒。

17依官强乞戒

又称依势恶求戒、恶求戒。指为自身财利、名誉之故,攀附权势,仗势强取他人财物。大小乘俱制。

18无知为师戒

受持经文者,不能解其义理、观因果佛性而妄自为他人师而误人学法。

19斗谤欺贤戒

又称斗谤两头戒、两舌戒。指因离间他人而犯戒。

20不能杀生戒

又称不救存亡戒、放救报恩戒、放生戒、不得不救众生苦戒。众生会为我父,我亦长夜曾为彼父,男女通是父母,故六途众生既皆是亲,不得杀害。

21无慈酬怨戒

无报无瞋是忍辱故,拔苦与乐之心是慈悲故。指禁止冤冤相报,仇怨无穷,正法教导人以德报怨。

22慢人轻法戒

又称下心受法戒、骄不受法戒。法宝本是最上高胜,其体玄妙深奥贵重。不可轻慢先学之法师,懈怠于从其咨受经律,谦下自心,敬重供养持法之人。

23轻新求学戒

又称轻蔑新学戒、慢心倒说戒。指法藏大师不轻蔑、恶慢心对待新学佛法者。

24不习学佛戒

又称舍真习伪戒、背正向邪戒、不专异学戒、习学异道戒。指学习异学外道之教法、仪则等,违背学佛正法,和第八轻戒背大乘戒而习小乘戒的意思不同。

25为主失仪戒

又称不善和众戒,善御众物戒。众人有争讼,为主人者应以慈心善和斗讼,同时善守三宝。

26待宾乖式戒

又称独受利养戒、领宾违式戒。指若有新到比丘、檀越来,先住之旧僧应礼拜迎接,供给新来之人饮食及生活用具。

27受别请戒

又称受他别请戒。指佛弟子不应取十方僧物入己,使施主失去平等心功德。若菩萨不受别请,则所得利理通十方。

28别请僧戒

又称故别请僧戒、受别请戒。指出家菩萨、在家菩萨、施主等若斋请僧众,应次第而请,不失平等心,即得十方贤圣僧者。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犯轻垢罪。

29恶伎损生戒

又称邪命自活戒、不得邪命自活戒、恶伎为利戒、伎术无慈戒、恶心损恼戒等。即禁止贩卖男女色、为人解梦说凶道吉,或占胎内是女是男,令其邪例求神祷鬼。

30违禁行非戒

又称不敬好时戒、诈亲害生戒、不作邪业戒。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行非法邪妄之事,而不恭敬神佛。每年三个月(正五九月)各三十日长斋月,六斋日为每月一日·八·十五·十八·二十四·三十日。

31见厄不救戒

又称不救尊厄戒、救赎危苦戒。谓见有恶人贩卖佛、菩萨像、父母像、经卷、僧尼,乃至发心修菩萨道之行人等,皆应尽力救度危厄。

32畜作非法戒

又称不畜损害戒、畜非法器戒、损害众生戒。

有损慈悲之事都为戒,如蓄积贩卖刀杖弓箭杀具、贩卖轻秤小斗如同取他人财物、畜养猫狸、因官形势取人财物等,均为重罪。

33观听作恶戒

又称邪业觉观戒、虚作无义戒、不行放逸戒、斗战嬉戏戒。观男女斗打、博戏投壶、靡靡之乐嬉戏、妖咒术等,皆不宜观听。有乱正道,皆非正业。

34坚持守心戒

又称退菩提心戒、暂念小乘戒,不念余乘戒。退大菩提心即坏三聚净戒,舍菩萨戒退大心,乃至失堕三恶道。

35不发大愿戒

又称发愿希求戒、不发誓愿戒。言菩萨应经常愿求胜事,若不发愿,则求善之心难遂。

36不起十愿戒

又称不发誓戒,不生自要戒、作誓自要戒、不誓坚固心戒、不发大誓戒。初修行者须发十大愿,以期戒行清净,坚定己心,制立誓愿防心策志等。

37故入难处戒

又称随时头陀戒、不入难处戒。外出修苦行或冬夏坐禅,需随身必备终重要物品,皆不入虎狼穴、劫匪处、毒虫毒蛇窟、草木深邃处等易生危险伤害己身处。

38众坐乖仪戒

又称众生乖仪戒、坐无次第戒、尊卑次第戒。即修行之人座位次第须依尊卑次序,不可乖违仪节,虽同受菩萨戒,道俗男女不同。

39应讲不讲戒

又称布施受戒、福慧摄入戒、不行利乐戒、不讲救难戒。指除自身福慧并修追善、建立僧房、佛塔等,尚须经常讲说经律,教化众生济苦。

40受戒非仪戒

又称摄化漏失戒、不择堪受戒、简授戒。不得以嗔恶心摒弃有心受戒人,需导之受戒。现身若犯七逆之者要行忏悔,重等除灭然后仍可受此菩萨戒。

41无德诈师戒

自轻欺诳戒、为利而授戒、为利作师戒、恶求弟子戒。意为不得为名利养之故,贪利于弟子,讹解经律。

42非处说戒戒

又称为恶人说戒戒、说戒简人戒、言人说戒。指沉浮生死轮回而未遇佛法僧三宝之人,若于正式受戒之前而预先为其说菩萨戒,则恐其将来受戒时起轻慢心。因此,不要对未受戒者及诽谤者诸外道辈闻之见之。

43故毁禁戒戒

又称故违圣禁戒、不故毁犯戒、破戒受施戒。指破戒而无忏悔心、仍坦然接受施主供养的人,有如盗贼,会遭世人唾弃而有如畜牲。

44不敬经律戒

又称不重经律戒、供养经典戒、不供养戒。指应虔诚受持、读、三诵、书写、供养经律等。

45不化众生戒

又称不化有情戒、悲心唱导戒、不教化众生戒。指众生心迷长没恶趣,大慈大悲者应愍念一切众生,教化而令其尽出苦海。

46说法乖仪戒

又称敬心说法戒、说法不如法戒。指法师、比丘说法、听法施主皆应遵照行仪,不得非仪。

47非法立制戒

称不立恶制戒、骄慢破法戒。指国王、大臣、俗男俗女、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应自妄设规定,非法制三宝而灭破佛法。

48自坏内法戒

又称自破内法戒、爱护正法戒、破法因缘戒、破法戒。指佛门弟子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而其有犯戒者,应依内法惩治;不应令其遭王法惩治,否则为犯破法戒,有失护法之心。

六重二十八轻

六重戒:

1、杀戒。2、盗戒3、大妄语戒。4邪淫戒。5、酒戒。6、说四众过戒。

二十八轻戒:

1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2耽乐饮酒戒

3不瞻病苦戒

4见乞不与戒

5不承迎礼拜尊长戒

6见他毁戒心生慢戒

7不持六斋戒

8不往听法戒

9受僧用物戒

10饮有虫水戒

11险难独行戒

12独宿尼寺戒

13为财打人戒

14以残食施四众戒

15畜猫狸戒

16畜兽不净施戒

17不畜三衣钵杖戒

18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19贩卖斗秤不平戒

20非处非时行欲戒

21商贾不输官税戒

22犯国制戒

23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24僧不听辄自说法戒

25在五众前行戒

26僧食不公分戒

27养蚕戒

28行路见病舍去戒

大、小乘戒

此外,“三聚净戒”具有积极向善的力量,小乘七聚戒中,造恶是有罪的,不积极修善是无罪的;而菩萨戒则既要“止恶”,也要积极“行善”。再者,小乘戒中,意业造恶,若不付诸行动,不算有罪。但是在菩萨戒中,恶念一生,即是犯罪,因而严格收摄六根,成为菩萨的“心地戒”。

尽管戒法有大小乘之分,但是在行持上,大小二乘是互相成就,不能分开的。小乘戒为趋入大乘戒法的基石,大乘戒则能含容一切小乘戒律;小乘戒是以自修自度、涅盘解脱为主,大乘戒则是以慈悲入世,广利众生为目标。因此,大乘菩萨道所摄受的众生,广及六道;所修德泽,普被三根。

参考资料

法藏.微信读书.2025-02-07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微信读书.2025-02-07

..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