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春,1909年10月15日生于浙江省萧山区。物理学家,中国光学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沈寿春在40余年物理学及光学的教学、科研中,亲手培育起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物理学家 及光学家在内的为数众多的专业人才,为物理学及光学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生平
1909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由于父亲职业变化很大,沈寿春兄妹四人从小即多次变换学校,沈寿春从高小起就住宿学校。先后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小学、上海龙门师院附小、上海南洋中学补习科就学;1924~1929年先后于浙江春晖中学、上海立达学园、上海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等上完初中、高中。
1929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
1931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于1933年毕业。
1933―1938年,先后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和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当时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吴大任教授,沈寿春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喇曼光谱的研究工作。
1938―1943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助教及研究助教。
1943―1948年,先后任昆明机器总厂和上海机器总厂副工程师、工程师。
1948年,任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
1963―1977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任为应用光学与红外技术学科组成员。
1979年 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0年,国家教育部聘任为高等学校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88年,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顾问后退休。
个人生活
沈寿春父亲是沈肃文,母亲是钟静波。沈寿春家有兄妹四人,沈寿春行二。
父亲沈肃文早年先后于杭州市、上海市等地四川省教育厅及中学任职,后在家乡及四川省创办中学,重庆市国民政府时期曾在重庆黄炎培主持的战绩功募委员会任职,接受了新思想,在后来创办的中学里经常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并多次将毕业生送往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国家轻工业部财务处处长,直至78岁逝世。
学术成就
1936和1937年曾先后在美国出版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物理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C4H4多原子分子基本振动频率及势能常数》、《氯酸、溴酸及碘酸离子的喇曼光谱》等论文。在此期间,他还安装了8m直径的罗兰圆大型光栅室,设计制作两米长的吸收管,准备进行斯塔克效应的光谱研究,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中断了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于昆明市组成临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沈寿春在西南联大物理系任助教及研究助教。尽管当时的教学工作繁重,条件极其艰苦,他仍然坚持研究工作,开展了硝酸晶体的钱德拉塞卡拉·拉曼光谱研究。
所获荣誉
1985年,在沈寿春的讲稿的基础上由母国光主笔编写的全国高等院校通用教材《光学》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对我国高校在光学方面的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南开大学校友们集资设立了“沈寿春实验物理奖学金”。
1991年国务院向他颁发了“为发展我国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津贴及证书。
主要论著
1沈寿春译.英德法俄汉物理学词典(光学部分).原子能出版社,1980.
2沈寿春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光学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3沈寿春等.C4H4多原子分子基本振动频率及势能常数.Chim.J.Phys,1936(2).(与吴大猷合写)
4沈寿春等.ChlorateBr0mate的结构与拉曼谱线退偏振度.Phgs.Rev.1937(51).(与饶毓泰、吴大猷合写)
5沈寿春.增加牛顿圈之分辨率.物理通报,1951(1).
6沈寿春等.O,O-二乙基硫代磷酸酯旋转异构体的拉曼与红外光谱研究,第八届国际拉曼光谱会议文集,1982.
7沈寿春等.横向塞曼激光器理论.南开大学物理学报,1984(4)
8沈寿春等.激光高斯光束的两维整形.南开大学光学学报,1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