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学学会(Chinese Optical Society)是由光学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学会于1979年12月10日在北京成立;1980年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1月,成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委员会。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22个专业委员会和8个工作委员会,个人会员数超过一万五千人。
发展历史
中国光学学会于1979年12月10日在北京,由王大珩、龚祖同、钱临照等发起并召开了成立大会。当时暂挂在中国科学院三局。
1980年,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87年,中国光学学会成为国际光学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Optics,ICO)成员。
1990年,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组成中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1998年,在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2007年11月12日,组建成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中国全国委员会(SPIE-China),委员会由中国光学学会牵头组成,受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学会建立了专用官网。
2015年1月10日,中国光学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光学学会设立会士(英文名称为COS Fellow)制度。
组织体系
代表大会
•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是学会最高权力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会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制定会费标准;
(五)决定终止事宜;
(六)决定章程规定的其他重大事宜。
• 执行机构
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罢免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
(三)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负责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六)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管理制度;
(十)履行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机构设置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22个专业委员会和8个工作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国际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咨询工作委员会、期刊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光学行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激光专业委员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光学情报专业委员会、颜色光学专业委员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光学薄膜专业委员会、光谱专业委员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光学制造专业委员会、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
组织成员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个人会员数超过一万五千人。
业务范围
(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及科技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助创新。
(二)鼓励并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贡献。
(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四)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维护光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五)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六)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
(七)举荐科学技术人才,依照有关规定经批准表彰奖励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
(八)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评价,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认证等任务。
(九)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十)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十一)兴办符合学会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学术成就
国际合作
学会自成立以来,已与世界主要光学组织取得紧密的联系。从1987年起,中国光学学会成为国际光学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forOptics,ICO)成员;从1990年和1995年起,中国光学学会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OpticalEngineering,SPIE)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SocietyofAmerica,OSA)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中国光学学会第三、四届理事长母国光院士、常务理事金国藩院士先后担任国际光学委员会(ICO)执行副主席。
2007年11月12日组建成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中国全国委员会(SPIE-China),委员会由中国光学学会牵头组成,受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
学术活动
• 综述
中国光学学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多分支的理工科学会,近几年来,中国光学学会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但支持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召开专业会议,还联合中华医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以及部分省、市地方学会举办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促进了本专业学科和地方学会学术活动的发展。
• 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光学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国内学术年会,年会的召开总结交流了我国光学、光子学和工程光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展望光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为新老学者提供探讨新思想、交流新技术的平台,促进光学与光学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我会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加强行业交流,年会以及国际会议上都附设展览,为企业提供交流与展示的机会与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该会每年9月还与专业展览公司合作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 国际活动
中国光学学会多年来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国际光学委员会(ICO)等国际同类组织进行着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这些合作的国际会议不仅得到了亚太和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地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参与,而且也得到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展示了当代光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探讨光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推动了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在光通信和光电子产业领域的不断进步。
学术期刊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中国光学学会主办刊物8种:他们是《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国激光医学杂志》、《光机电信息》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其中中文刊物7种,英文刊物1种。
人才培养
科普教育
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王大珩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倡议,并由61名科学家院士联名共同支持下,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目的是引导有志于科学,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学生走进科学,进入中国科研机构实验室,搭建科学家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为共同创造良好的光学科普教育模式起到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中国光学学会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周活动,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利用展版、挂图、出版物、光学仪器演示讲解等开展宣传活动。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教兴国”的精神,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普工作,我会参与了科协、科学院共同发起在全国十几个中心城市组织百位院士面向社会,作科技系列报告。报告普及了科学知识,传播了科学思想,倡导了科学的方法,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会还分别在上海和北京组织了三届全国青少年光学爱好夏令营,在活动中组织了营员参观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让同学们更多了解学习光学与光学工程等领域方面的科学知识。
科技奖励
• 王大珩光学奖
为促进中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激励中国从事光学与光学工程等领域科技工作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与高校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出资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自1996年起设立《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的颁发,在2000年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上,决定将该奖的名称改为《王大珩光学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会徽
中英文表示中国光学学会,英文缩写首母“C”字为设计主体,经艺术变形后,亦塑造成红绿蓝开放式光电信息网络造型,中央为中国光学学会英文缩写“COS”形似“中”字,阐明中国光学学会特征,体现学会团结广大光学科技工作者,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
精神宗旨
团结和动员光学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倡导“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光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光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光学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光学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反映光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维护光学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学会领导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中国高速摄影发展60年(下)| 钩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24-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