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蚊母树(Distylium tsiangii Chun ex E. Walker)是金缕梅科、蚊母树属常绿小乔木,为中国贵州特有植物,分布于南部独山县及东北部梵净山的山谷密林中,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闽粤蚊母树(Distylium chungii (Metc.) Cheng)与黔蚊母树在形态上十分接近,但黔蚊母树叶片明显地宽大,叶上半部的齿突十外显著,而闽粤蚊母树叶片较短,且有时叶为全缘,老叶往往秃净无毛,蒴果亦稍短小。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约7米,嫩枝有锈褐色绒毛,老枝秃净,有皮孔,干后变褐色;芽体卵形,裸露,有褐毛。叶薄革质,矩圆形,长10-15厘米,宽4-5.5厘米,先端尖锐,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发亮,初时被柔毛,以后变秃净,下面有褐色星状绒毛;侧脉5-7对,在上面略下陷,在下面突起,网脉在上下两面均能见;全缘或靠近先端有1-2个小锯齿;叶柄长1-1.5厘米,密被绒毛;托叶早落。
花未见。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具有2-3片叶子的侧枝顶端,长3-5厘米,花序轴有褐色绒毛。蒴果长卵形,长1.5-1.7厘米,外侧密生绒毛,宿存花柱长3毫米,2片裂开,每片2浅裂,基部无宿存萼筒。种子褐色,发亮,长8-9毫米。果梗2-4毫米。
生活习性
分布区的气候为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6℃左右,年降雨量则比较大,有时可达2000多毫米。林下土壤为发育在多种变余砂岩坡积、残积物上的山地黄壤,土层较厚,酸性,pH值在4.5-5.5之间。
黔蚊母树常出现在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属等为主的常绿翩叶林中,主要的建群植物有钩锥(锥栗属 tibetan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Castanopsis fargesii)及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森林较为郁闭,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也极发育。
黔蚊母树为耐荫树种,叶片深绿色,质较厚,生境较阴暗、湿润,地被物常为多种耐荫的苔酶,且能在较郁闭的森林中更新。但其正常生长又需要有较好的热量条件,故在海拔较高处(超过1000米)一般很少分布,而主要分布在低海拔河谷地带。
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第一批)——三级保护植物。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极危(CR)。
种群现状
黔蚊母树在中国贵州的分布区极为狭窄,且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模式标本产地的黔南独山一带已较为少见,仅在梵净山山麓一带分布较集中,且仅限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有逐渐陷于渐危的可能。
保护措施
分布在中国贵州梵净山一带的黔蚊母树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已经得到较好保护。但应加强对分布于黔南独山一带的林木进行保护,主要措施是保护含有该种植物的常绿阔叶林,使其生态环境不遭破坏,得以自然更新。
用途
黔蚊母树生长轮略明显,管孔数多,甚小至略小,散孔材;纹理斜或略交错,结构甚细,均匀;重而硬,干缩大,强度中;可作船材、卡车车梁、房屋建筑、工农具柄等用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百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