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八里庄

八里庄

朝阳区八里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原为行政村,因距朝阳门约八里,故名。为与海淀区八里庄相区别,民间俗称为“东八里庄”。2006年北京公交规范站名时,依据民间称谓将此地公交站定名为“东八里庄”。

历史沿革

清朝时,自运河漕运来的粮食和百货,抵达通州区后,多是“舍舟遵陆”,改用车辆,“径趋朝阳门”,运入城里的几大仓房。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条长达40里的土路,也是朝阳路的前身。车马长年累月的“轮蹄络织”让这条路变得破旧不堪。每逢雨雪过后,路上“积涔成洼,经潦作泞”。

公元1729年,为方便通州到京师运粮及行走之需要,雍正帝下令开始修筑朝外街道石路。后来路两侧的荒郊开始逐渐形成十里堡、大黄庄等一些散落的村庄,其中一村落距朝阳门八里,故名八里庄。

八里庄四周坟地颇多,有英家坟等、道家坟(园)等。因为烧香祷告,所以这里也成了寺观庵堂的聚集地,如红庙、延静寺、慈云寺、甘露庵等,如今这里的许多地名皆因此得名,如红庙、延静里、慈云寺、甘露园。

解放初期,八里庄属于北京市第十三区管辖范围。1954年6月撤消行政村建制建立八里庄乡。1956年撤乡建八里庄街道,1959年4月,八里庄街道并入小庄街道。1960年10月,八里庄街道由小庄街道划出,建立八里庄人民公社。1979年,改称为八里庄街道至今。

八里庄街道原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部分区域划归到周边的六里屯、平房、高碑店市等街乡。现辖域东以青年路、高碑店北路为界,与平房乡、高碑店地区相邻;西至西大望路、金台路,与建外街道、呼家楼街道接壤;南靠京包铁路线,与高碑店乡毗连;北至二道沟,与六里屯街道相望。东西最长3.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境内道路交通便捷,四环路纵穿南北,朝阳路横贯东西,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辖区现划分为13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3万余人。

住宅分布

解放初期,八里庄地区居住人口稀少,住宅只有零星的平房,房屋简陋破旧,所有建筑面积只有1500余平方米,四处一片荒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开始了高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辖区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了130多万平方米,出现了高层住宅和建筑。20世纪90年代初期,十里堡、延静里、红庙、甘露园、慈云禅院等居民住宅小区落成。进入二十一世纪,远洋天地、罗马嘉园、华贸中心等高档商品住宅相继建成。

经济

支柱产业

朝阳区八里庄以纺织业著名。解放后,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八里庄地区被确立为北京的纺织工业区,占地138万平方米。1954年、1955年、1957年,京棉一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三个新兴的现代大型纺织厂相继投产,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1956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院,化纤机械厂建成。1958年北京印染厂建厂,1960年投产。以后又有棉印公司、纺织供销公司、纺织机械总厂、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职工大学等30余家纺织系统单位陆续落成。同时,大面积的职工宿舍楼群拔地而起,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北京纺织城”。纺织业成为了20世纪中叶,北京国民经济的一面旗帜,在全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

当时,京棉二厂生产“铜亭”牌纯棉精梳纱、“花蕾”牌细纺和京棉一厂生产的高级府绸共获国优产品称号。“景山”牌棉纱、“灯笼”牌氨纶纱、“珍珠”牌坯布等一系列纺织产品走在了国际纺织制造业的前沿。北京印染厂的“大竹叶”涤棉宽幅印花窗帘布掀起了一轮轮抢购风潮。京棉二厂,建厂40年累计实现利税16亿元,成为了全国棉纺行业利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八里庄的纺织业非常重视。195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京棉一厂。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机械厅观看了京棉一厂细纱车间工人刘惠英操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纺织业开始了纵深的产业调整。北京棉纺织业按照北京工业布局的新规划,开始逐渐淡出了城区。京棉一、二、三厂整合为北京京棉集团。新的厂房在顺义区落户。八里庄规划建立新小区。

其他工业

同样作为“一五”期间的重要工程之一,首都第一座高温压热电联合生产厂——北京第一热电厂,是继纺织城之后扎根八里庄的又一艘工业巨舰。它1956年开始筹建,1958年9月9月投产发电。建成后,供应北京城区80余家工厂企业生产用汽,源源不断地为各国大使馆、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国宾馆等重要单位和东郊居民提供着热能

几十年来,北京第一热电厂规模不断扩大,后更名为中电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电力分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热电分公司。如今该企业担负着为北京使馆区、外交公寓和居民住宅区共计12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和北京东部地区的工业抽汽及供电的任务,是北京最重要的热电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八里庄地区居住人口的激增,北京热电公司开始注重大力生产与科学发展的兼顾,开始注重工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结合。近年来,先后投入6亿余元用于控制工业发电造成的大气污染,在全国电力系统中名列前茅。2007年,在环保指标已高于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热电分公司又投资三千多万元,昼夜施工进行脱氮工程,成功实施锅炉燃烧器改造和SNCR喷氨系统改造,使环保指标又一次创造了国内新高。

农田与芦苇荡变成了错落有致的片片楼宇,现代化的商业建筑覆盖了八里庄旧日的沧桑,这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如今已经成为了生活便利的新兴商务产业聚集区,经济的发展为它的蜕变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20世纪50年代,政府组织辖区居民开始生产自救,上世纪60年代初,形成了10家街道小工厂,当时《北京日报》曾把八里庄灯具厂生产的紫外线灯管誉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1985年居委会开始组建三产网点,方便居民生活。1983年6月,在十里堡建起了八里庄地区的第一个集贸市场,拉开了街道经济迅速发展的序幕,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筑、服装、编织、商业、餐饮、制冷技术、钢木加工等成为八里庄经济发展的强项,特别是这里生产的手编毛衣出口到了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底,在原十里堡商店旧址上鑫帝大厦落成,成为当时八里庄地区第一个大型综合类百货商场,1995年雪银大厦落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八里庄开始在朝阳区经济建设中显现出异军突起的势头。

社会

街道管理

城市建设的发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1982年3月,八里庄办事处发动朝阳路沿街单位“自种门前树,自扫门前路,自设门前物”,之后于1983年初,在“三自”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门前三包”责任制。1983年3月20日和27日《北京日报》分别报道了八里庄街道的“门前三包”情况。3月27日,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记者和代表纷至沓来,采访了解八里庄街道办事处推行、落实“门前三包”的情况,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让一直默默无闻的八里庄街道由此而声名鹊起。198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制定《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并在全市实施,全国推广,至今在城市管理中,“门前三包”的做法仍旧在沿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