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博物馆
江阴市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路128号(海澜国贸东侧天华文化中心内),是天华文化中心的一部分,新的文化中心以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命名。江阴市博物馆是社会科学类综合型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江阴市博物馆始建于1988年,2005年10月1日博物馆新馆舍建成对外开放。江阴市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12000多平方米。
截至2019年,江阴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有1万多件,列入藏品272件,其中一级文物35件,二、三级文物237件。其馆藏文物中宋、元、明时期的金银器最具特点,大部分为首饰和生活用具。许多金银器上镶嵌着珍贵的宝石、美玉、碧玺等,具有时代特征。
江阴市博物馆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人事厅、江苏省文化厅表彰的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博物馆。
参观指南
江阴博物馆新馆舍于2005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新馆舍位于江阴市澄江中路的天华文化广场西侧,天华文化中心以著名的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命名。刘天华是江阴人,他与他的长兄五四新文化的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兄弟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为推进中国现代文化的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阴市博物馆新馆占地1.5万平方米。开放时间为每星期二至星期日的9点至4点30。每星期一闭馆进行内部整理。参观者可坐公交15路、13路至公安局站下或9路、18路、28路至天华文化中心站下。
基本陈列
陈列内容的多样性,是江阴博物馆新馆作出的一次新措施。全馆共设江阴古代史馆、陶瓷馆、陶白书画馆、金银玉石馆、青铜器馆、古代石刻馆、古代碑刻馆、明清服饰馆、佛教文物馆、刘氏兄弟业绩馆、自然标本馆、花兴才奇石馆和矿石标本馆等14个展馆。扬长避短,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展馆是基本思想,创造条件,开拓创新,为适应21世纪世界博物馆发展方向力争与之接轨作了尝试。因此,在继承博物馆传统陈列的同时,打破常规,将自然标本、奇石、矿石这类实物纳入博物馆展示内容。事实证明在开放后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尤其是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自然标本馆见到了从未见到的各种飞禽走兽标本,增长见识的同时又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受到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这些展览,适合了各种群体,各种年龄的需要,可谓老少皆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多媒体的应用也增强了展览陈列效果。每个展室,都配备触摸屏,里面贮存各类资料、图片、音乐等内容,观众可以随时通过触摸屏了解感兴趣的内容,点播刘天华、刘北茂的著名乐曲。在自然标本馆的蛇类部分,还专门安装液晶显示屏播放蛇的种类、益处以及防治毒蛇咬伤等知识,涉禽类标本处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听到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增强了展览效果。
除了展览陈列有创意外,文物库房条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面积大大超过了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对县(市)级博物馆的要求,其次是藏品橱柜有铁质轨道式、大块玻璃柜和木质橱等数种,适合保管不同质地的要求。由于中央空调和去湿机的配备,提高了藏品保管质量。同时设置了微机房,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可实行微机管理,每个办公室和有关部位都配置了电脑,实现了管理和办公现代化,这是一次质的飞跃。由于安装了电视监控设备,可对整个博物馆实施24小时监控,提高了安全防范性能,为确保博物馆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馆还配置有一个近200座位的高档次的学术报告厅,厅内设备功能现代化、多样化。同时近旁配有高档次的贵宾接待室,可以满足国内甚至国际性学术会议的需要。这些都为博物馆实现现代化、数字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览与藏品
泗州大圣舍利专题馆
2014年6月14日由江阴博物馆原二楼佛教馆改造的泗州大圣舍利专题馆重新对外开放。展览模拟了2003年青阳孙悟空寺发现泗州大圣宝塔地宫的考古现场,展出了舍利子、凤首银座龙、影青瓷钵、石函、水晶球、影青点彩舍利瓶、鎏金佛指等一批出土文物。见证了江阴佛教文化的悠久历史。
石刻厅
石刻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辉煌的成就。中国的石刻一时品种门类众多,有建筑宗教,陵墓,摩崖等,且激发多样。题材广泛,从汉代“西汉马踏匈奴”的大刀阔斧,到清明节门源楼阁的精雕细琢,无一不真实地烙印着时代地精神与风范。
这里陈列的宋代浮雕石墩,石柱础。明代乐舞造像,石马,清代狮子,件件精雕细刻,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人们在阅读江阴历史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花兴才奇石馆
1927年4月生,江苏江阴人,高级工程师。系中国赏石艺术委员会委员、宜昌珍奇石研究会副会长。1985年开始收藏奇石,现成五千余枚,分为人物、景物、动物、图氛书法、象形、腾陇画七类,多次参加全国性赏识展览并获奖。
明清服饰馆
“锦绣中华,衣被天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纺织,丝绸,印染和刺绣的国家。从新石器时代地“藏物遮羞”到夏商时期缥,纺,织,染,绣的一应俱全,我们的祖先已使服饰的功能从穿戴升华为时代地风尚。至汉代中国花团锦簇的纺织品已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于世界的各地。这里展出的,明清服饰是江阴博物馆的考古成果,这些工艺精湛,质量上乘的服饰是江阴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示了江阴纺织之乡的风采。
刘氏兄弟业绩馆
中国近代历史上注明的“刘氏三杰”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兄弟同胞,业绩同章,世人同敬,为自己为民族更为家乡江阴的历史增添了极为鲜彩亮丽的篇章。
藏品数量
服务介绍
新馆舍高三层,平顶。1F、2F为展览区,3F为办公区。1F序言大厅400多平方米,配备有扩音设备,可以为学生、社会团体活动提供服务。往里便是中央大厅,宽大的进口汉白玉楼梯架设中央,面积400平方米左右,与序言大厅通连,组成一个有较大空间的观众活动区,利用玻璃做成屋顶人工采光,使室内光线明亮,给观众以舒适之感,在1F大厅的中央还设有观众休息处,配以大屏幕电视,播放考古活动等专题片。同时,在1F、2F分别设置了卖品部;在2F又设置了一个休闲吧,能很好地为观众朋友们提供各项服务。
地理位置
地址:无锡江阴市澄江中路的天华文化广场西侧,乘坐公交15路、13路至公安局站下或9路、18路、28路至天华文化中心站下。
参观信息
地址
江阴市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路128号(海澜国贸东侧天华文化中心内)。
开放时间
星期一—星期日,9:00—16:30,全天开放,中午不休息,下午四点钟观众停止入场。
门票
免费。
交通
公交
乘坐江阴市9路,18路,28路公交到天华文化中心下。
机构设置
综述
江阴市博物馆有职工32人,其中事业在编15人,合同制聘用人员及临时工17人。已有副研究馆员3人及一批从事文博工作的专业人员。
江阴市博物馆设置有7个部室。办公室、陈列宣教部、考古征集部、保管部、科学技术研究部、故居办公室、安全保卫部。其主要功能分别如下:
办公室:负责人事工资,后勤管理,接待工作。
陈列宣教部:负责博物馆基本陈列,临时展览的策划、设计和布置,组织接待观众和讲解工作。
考古征集部:负责制定和实施考古工作计划,以及抢救性考古发掘,并负责文物的征集。
保管部:负责做好文物藏品的接收、保管、出库,确保藏品的安全,承担相应的学术研究任务。
科学技术研究部:负责文博编辑、馆藏的标本养护、图书管理资料查询。
故居办公室:负责刘氏陈列馆、中医陈列馆正常开放的管理工作。
安全保卫部:负责博物馆的安全,消防,内部保卫。
历任馆长
1988年10月—2005年10月,唐汉章。
2005年10月—2013年04月,董录科。
2013年04月—2019年,蓉卓。
所获荣誉
2000年5月,江阴市博物馆考古发掘的高城墩良渚遗址入选“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9年6月10日,江阴市博物馆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估定级,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文物保护
2013年5月初,刘氏兄弟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阴市博物馆建设有温度恒定的库房,应用去湿度设备进行环境控制,全年的相对湿度控制在较好的水平:对于环境更加敏感的纸质文物库房,进行恒温恒湿的控制,基本上达到有关的文物保护标准。对陈列展厅的文物环境进行调控,对纸质文物全部应用了恒温恒湿机进行环境调控,针对临时展览的要求,也采取不同文物保护措施,满足不同的文物保护需求。
历史沿革
1988年,江阴市博物馆建设完成,原地位于江阴要塞风景区。
2005年10月1日,江阴市博物馆新馆舍建成并对外开放。
2013年8月18日,江阴市博物馆新的形象标识和logo系统全面启用,确立了“协作、传承、服务、共享”的发展理念。
文化活动
活动建设
2013年1月8日—1月15日,由江阴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市文联、江阴日报社联办,江阴日报社承办的“陈复澄艺术创作回乡展”于江阴市博物馆陶瓷馆开展。
2013年2月4日,江阴博物馆陶瓷馆蓝玉精品展复展。
2013年2月25日—3月11日,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央公益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静远轩、可斋主办的“古邑当春”当代文人艺术展开展。
2013年4月25日—5月5日,由景德镇市文广新局主办的“景德镇瓷器精品展”在江阴市博物馆服饰馆开展。
2013年5月1日—5月8日,由江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龙开朗先生江阴书画艺术展”于江阴博物馆书画馆开展。
2013年5月16日—6月17日,由吴宪章收藏的“吴宪章收藏胡擎元印章展”于江阴市博物馆花兴才奇石馆开展。
2017年1月19日—2017年3月30日,江阴市博物馆开展“芙蓉遗珍——江阴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遴选了十七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160余组,288件藏品,绝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2017年1月20日—2月15日,江阴市博物馆金银玉石馆举行“王俭藏中国当代名家素描手稿展”。
2018年9月5日上午10点,江阴市博物馆开展“扬子江阴望长安——‘一带一路’下的唐朝文物展”。
2018年9月30日—10月31日,江阴市博物馆开展“千峰攒簇联翩角胜——徐霞客柳州市游踪水彩作品展”。
学术研究
江阴市博物馆历来重视以藏品为主要内容,以陈列展览和文物保护为主要阵地,开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工作。该馆已聘专业人员中,有副研究员3名、馆员2名、助理馆员2名,在各项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9年,江阴市博物馆成立了科学研究部,主要是:对馆自然标本馆的标本进行保护和分析研究。还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研究和探讨。分别在文物保护材料、文物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成果,其中对纸质文物进行RP保护,标本保护新材料使用。
江阴市博物馆创办了学术刊物《江阴文博》,是博物馆主办的学术刊物,至2011年底已发行26期,在文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江阴市博物馆编辑出版了《江阴文物精华》、《暨阳之光》、《陶白捐赠文物选集》《高城墩考古发掘报告》《祁头山考古发掘报告》等多种介绍藏品、展览的图录以及专业研究著作。
学术交流
江阴市博物馆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未和90年代初,江阴市博物馆出土古尸文物远赴东北沈阳、湖北武汉、广西桂林等地展览,观众100万多次,2009年、2010年、2011年,江阴市博物馆的金银器馆藏精品赴常熟、吴江、南京、连云港市、盐城等进行巡回展。还有一系列的“名家走进江阴”活动。这些展览在向社会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江阴市博物馆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江阴市博物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先后赴上海市参加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赴常熟市参加了的首届经济百强县博物馆馆长论坛,赴广西桂林参加了“2010中国桂林·史前文化遗产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开阔了视野,取得了真经。
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是江阴市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工作,从1998年花山遗址考古发掘至今,该馆先后对高城墩良渚遗址、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佘城遗址、青阳悟空寺塔基地宫、青阳南楼泽文化遗址、周庄曹家墩春秋土墩墓等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
宣传教育
江阴市博物馆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博物馆的大型展览及重要活动,承担起对社会的信息传播和文化教育的职能。
场馆特色
江阴市博物馆建筑为玻璃幕墙现代建筑风格,呈现现代博物馆的时代特色。
江阴市博物馆媒体的应用也增强了展览成列的效果,每个展室都配备触摸屏,里面存储了各类资料,图片,音乐等内容,观众可以随时通过触摸屏了解感兴趣的内容。藏品橱柜有铁质轨道式,大块玻璃柜和木质橱等数种,适合保管不同质地的要求。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