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喜雨草

喜雨草

喜雨草(学名:Ombrocharis dulcis Hand.-Mazz.)为唇形科喜雨草属下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整体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茎短,匍匐,增大成粗达3厘米的木质球茎状,具极多纤细须根及干时芳香而甘甜的1-3茎。茎直立,不分枝,纤细,下部无叶,渐无毛,稍圆柱形,上部通常具5对近等大的叶,具四槽,被多少平展长达1.5毫米的淡紫色具节柔毛。

叶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4-12厘米,宽与长相等或常为其1/3,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且较短下延至叶柄,边缘除基部外均具密而粗的圆齿状锯齿,膜质,两面散布黄色小腺点,此外上面在5-8对弧形侧脉上被极短的卷曲疏柔毛,叶片上面疏被小刺毛,下面色较淡,在干时变褐色的脉极疏被小长柔毛,叶柄长为叶片2/3至1/5,被短绒毛。

花序顶生,总状,被极短下曲的短绒毛,连短总梗长4-7厘米,疏松,由对生的聚伞花序组成,聚伞花序彼此间距离6-15毫米,近无梗,具3花;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草质,无柄,全缘或具少数牙齿,两端渐尖,被小缘毛,小苞片微小;花梗肉质,长9-15毫米,开展,在顶端被较长的小疏柔毛,但侧生的较短。花萼钟形,长4-5毫米,11脉,外面在脉上被极短的疏柔毛,具腺点,喉部被长柔毛毛环,果时增大,长达8毫米,近膜质,近裂至1/2的二唇形,上唇2裂近达2/3,裂片披针形,具短尖头,3脉,下唇约为上唇1/2,3裂,裂片圆形,具短尖头,1脉,在凹缺下有二叉状的居间脉,网结。花冠淡紫色,长6-8毫米,冠筒短且宽,冠檐二唇形,边缘具小乳突状缘毛,上唇长3-4毫米,微盔状,下部具脉网,背面疏被疏柔毛,深2裂,裂片卵圆形,下唇约为上唇1/2,3裂,裂片近等大,近圆形,边缘微波状。雄蕊4,着生在冠筒中部,直伸,在花冠唇裂之下,花丝丝状,前对稍长,花药椭圆形,药室近平行,分离,圆形。花柱基生,比花冠短,先端相等2浅裂。

小坚果4,卵珠形,长约2毫米,压扁,淡褐色,光滑。(标本未见,摘自原描写)

生长环境

生长于亚热带常绿林下的沟谷处,海拔约1250米。分布于中国湖南(武冈市宁远县、通道、道县新宁县)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生长于海拔1000-128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

分布范围

产于湖南省西部,模式标本采自湖南武岗。分布于中国湖南(武冈、宁远、通道、道县、新宁)和广西融水县。

植物学史

自18世纪开始,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植物学家、园艺工作者来到中国,进行植物资源的调查、采集,其中就有奥地利帝国植物学家韩马迪(H. Handel-Mazzetti)。1914年,韩马迪开始进入中国采集标本,先后在云南(1914、1915、1916)、四川省(1914)、贵州省(1917)、湖南省(1917、1918)采集标本。1917年秋天从贵州进入湖南,至武冈云山进行了调查,后至长沙市过冬;1918年春季又从长沙返回武冈,并沿途调查、采集,6月抵达武冈,8月4日和8日韩马迪在碧云山先后两次采集到喜雨草的标本,1918年回国后,一直潜心研究中国植物。1936年,韩马迪将喜雨草作为一新属、新种发表在《中国植物志要》,模式标本保存于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馆和英国爱丁堡济宁百花公园标本馆。

197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65卷唇形科,根据原始文献收录了喜雨草这个湖南省特有属、种,并在其中标注“标本未见,摘自原描写”。喜雨草属为唇形科的单型属,为了研究其在唇形科中的系统地位,在喜雨草被发表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国内外植物学家相继去模式产地武冈云山寻找,未果。将近一个世纪再也没有喜雨草的标本采集记录。

1992年,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到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馆查看喜雨草模式标本——这是中国植物学家首次见到其真身。新属发表之后,中国国内外植物学家曾多次到其模式产地湖南武冈云山寻找喜雨草,欲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但都没有找到,当时大家都以为喜雨草已经不幸灭绝。

基于湖南省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喻勋林教授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8月在武山县发现唇形科一疑难植物,并拍摄了照片(YXL_9500、YXL_9501)。时隔2年,2015年在通道县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了同一种植物,拍摄照片并采集了标本(标本号15081805);同年8月份,课题组的吴磊、周辉分别于道县、新宁也拍到这一植物(DSC_1092、DSC_7624)。为鉴定该唇形科疑难物种,该研究团队请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唇形科研究专家向春雷博士进行了鉴定,这才揭开喜雨草的真面目。这是中国植物学家们才第一次见到喜雨草的活体植株及其自然分布情况,之后在湖南省武冈县陆续被重新发现。周建军等根据采集标本及照片对其形态进行详细补充并更正原形态描述,重新确定并订正了该种花萼为3/2式,花冠颜色为白色;向春雷博士和国外植物学家对其进行系统学研究,确定了喜雨草的分类地位。

在第四次全中国中草药资源普查(广西壮族自治区)试点项目野外调查、植物标本采集及标本整理鉴定工作中,发现一种特别的唇形科植物,经中山大学冯慧初步鉴定,怀疑其是喜雨草,最后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唇形科专家向春雷博士鉴定,确定其为喜雨草。

2014年,莫佛艳等人在中国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采集植物标本时发现喜雨草。2016年8月正值其花期,莫佛艳等人再次去找寻,并拍摄到其花朵。

植物标本

保存于维也纳大学标本馆的喜雨草模式标本,采集人韩马迪,采集号12394,馆藏号WU0060353。

主要价值

喜雨草的再次发现,对该珍稀植物的保育以及在唇形科中的系统地位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湘黔桂植物区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绝灭(EX)。

后于重新被发现。由于上世纪大规模的原生阔叶林遭到破坏,加之喜雨草分布海拔较高,喜阴湿环境,散生,很难被发现。喜雨草自从作为新属种发表以后,经过多次追踪,都未发现其踪迹,当时人们都以为它不幸灭绝了,消失近百年之后又重新被发现,但其现有的自然分布生境及长势仍然不容乐观。喜雨草多分布于中高海拔、有溪流、排水性良好的阔叶针叶林下,并且呈零星分布状态,自然分布面积小,种群个体数量少,其自然分布植株数量小于大熊猫的数量。喜雨草对生境的专一性是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人工林的除草工作是喜雨草再次遭遇灭绝的潜在危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珍稀稀有物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