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湾东湾仔北遗址

马湾东湾仔北遗址

马湾东湾仔北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港澳台

香港特别行政区

马湾东湾仔北遗址

简介

马湾东湾仔北遗址位于香港岛西大屿山岛东北隅马湾。1997年抢救性发掘,发现大量史前古墓葬和居住遗迹,出土多个时期的丰富的文物。二十座古墓葬中十五座墓葬保存了古代人体遗骸,包括成年、少年、婴孩等,属亚洲蒙古人种,同时呈现热带人种特征。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以至珠江三角洲种族和史前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近年考古发现

东湾仔北遗址发掘获选九七年中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

古物古迹办事处联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一九九七年在香港马湾东湾仔北遗址进行的发掘,获国内考古专家评为一九九七年中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组织专家进行评选。考古学家从一九九七年进行的四百七十九项考古发掘中推选十项最重要的发现。

东湾仔北的发掘工作于一九九七年六月至十一月进行,考古队在遗址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二十座墓葬、居住遗迹及丰富的文化遗物,收获引人注目,对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岭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提供了极宝贵的数据。发掘经费由新鸿基地产赞助。

二十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二千至公元前一千年之间)墓葬,主要分布在沙堤内侧,似有一定布局。墓中均有随葬品,包括有陶器及石器。其中陶器以釜、罐为主,石器有斧、、镞、矛、磨石等工具和武器,以及、环、镯、管等装饰品,此外有玉质装饰品和蚌器。有的墓中还放置天然石块。考古队在十五座墓葬内发现人骨架,经初步鉴定,墓主有老年也有少年,有男性也有女性。在墓葬中有保存较好的古代人遗骸资料,是东湾仔北遗址重要发现之一,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十分难得。经人类学者初步鉴定,在这批人骨可以指出某些亚洲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同时亦呈现出某些热带地区种族相近的特征。这些发现无疑对香港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与其周邻地区古代居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该地区原住居民种族历史的了解尤为重要。东湾仔北遗址的发掘是香港回归中国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古物古迹办事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一次进行合作考古发掘的学术活动。这对加强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考古学家的合作与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东湾仔北遗址发掘被评为一九九七年中国十大重要考古发新现之一,对参加这次发掘的考古工作人员,以及提供发掘经费的发展商都是极大的鼓舞,古物古迹办事处将加强与国内的考古、文物保护机构的学术交流,以期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

遗址

由于马湾将展开大型房地产发展,民政事务局古物古迹办事处组织由本地及国内专业人士组成的考古队,于一九九九年六月至十一月期间,在马湾东湾仔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总发掘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共发现六个时期的考古遗存,包括:新石器时代中期 (约公元前三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约公元前二千年)、青铜器时代早期 (约公元前一千年)、汉代 (公元前206 - 公元220年)、唐朝 (公元618 - 917年) 及清代 (公元1644 - 1911年)。

马湾东湾仔发现的古物遗迹十分丰富,古物包括各类陶器、石器、蚌器、骨器,遗迹包括墓葬、柱洞、及一些刻意摆放的石块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墓葬中保存了多具新石器时代先民的人骨架,经国内人类学专家的鉴定,显示马湾先民与广东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居民有密切关系,同属亚洲蒙古人种,且呈现热带地区种族的特征。

马湾东湾仔考古发掘,被「中国文物报」从全国近五百个考古项目中,评选为「一九九七年全国十考古新发现」之一;所发现的遗物,已由古物古迹办事处保存,并预算在将来马湾公园内的马湾文物馆成立后,公开展览供游客参观。在新石器时代至靑铜时代的香港深湾遗址、鯆鱼湾遗址发现数以千计和百计的断斑石鲈、硬头海的鱼骨。类似的情况在香港长洲岛西南岸的白湾遗址也有发现:这里发现的断斑石鲈不少于341尾,硬头海鲶不少于40尾,还发现有龟殻、脊椎骨。陆生哺乳动物小鹿、猪、狗和海洋哺乳动物海豚也是先民的食物资源。

马湾考古收获展览会

民政事务局古物古迹办事处主办的「马湾东湾仔北考古收获--一九九七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展览会今日(星期五)开幕,展出珍贵文物,加深市民对香港历史的认识。

开幕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蓝鸿震、古物咨询委员会主席龙炳颐教授及奕信勋爵文物信托理事会主席何承天主持。

展览会展出古物古迹办事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六月至十一月在马湾东湾仔北遗址抢救发掘出土的先民骸骨,及近百件文物。

蓝鸿震在开幕礼上表示:「今次展出的出土文物,不仅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更证明香港与祖国一脉相承,有深厚的文化及历史渊源,香港市民应对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

东湾仔北的考古发现是香港一九九七年回归祖国后,本港与内地考古学研究人员的首次合作。最重大的发现是二十座史前墓葬,其中十五座保存了史前人类的骸骨。这些重要的发现,对研究香港史前历史的发展、先民的族属、来源以及和华南地区先民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极珍贵的数据。

今年二月,由国内二十多位著名的考古专家组成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审委员会亦把马湾东湾仔北遗址的发现,列为一九九七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个评选结果,固然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文物考古成就的见证,对曾参加东湾仔北考古的工作人员,亦是极大的鼓舞。

在东湾仔北发掘期间,古物古迹办事处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一支专业考古队来港,参加东湾仔北发掘,作为内地、香港文物保护机构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以扩阔双方考古人员的视野,提高彼此的专业知识。蓝鸿震并且感谢新鸿基地产慷慨赞助发掘所需的经费,及计划在马湾岛主题公园内兴建一所展览中心,展出东湾仔出土的文化,供市民欣赏。

他说:「东湾仔北遗址,其实只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现存二百多个考古遗址之一,这些遗址内蕴藏的文物,是研究香港以至华南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亦是属于全港市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因此,我希望大家在欣赏出土文物之余,能共同保护香港的文物和古迹,从而加强我们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的了解和认同。」

展览会在古物古迹办事处的文物资源中心举行,地址为九龙尖沙咀弥敦道一百三十六号,展期至八月三十一日。

此外,古物古迹办事处为配合是次展览,于五月十六、二十三、三十日及六月二十日安排一系列有关考古研究的讲座,详情可致电二七二一 二三二六及二五九四 五六九四查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