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理学(第三版)》是2004年7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永铭,李端。
书籍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1.2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3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职能
1.4 临床药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2章 临床药物动力学基础
2.1 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2.2 给药方案
第3章 治疗药物监测
3.1 药物剂量、血浓度和药理学效应强度的关系
3.2 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3.3 唾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3.4 治疗药物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
3.5 治疗药物监测方法简介
第4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4.1 药物不良反应的含义和分类及其发生机制
4.2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4.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流行病学
4.4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实例
4.5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品监测计划简介
第5章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5.1 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原因
5.2 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和意义
S.3 手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4 中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5 影响药物作用的其他情况
第6章 临床药理学咨询服务
6.1 临床药理咨询服务的重要性
6.2 咨询的分类与程序
6.3 咨询的情报学方法
6.4 重要的二次文献情报源介绍
6.5 重要的一次文献情报源介绍
6.6 文献的系统化检索
6.7 对文献情报源的评价
6.8 临床药理咨询答复报告的缮写
第7章 新药的临床评价
7.1 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
7.2 新药临床评价的实施与GCP
7.3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8章 孕妇用药与围生期的临床药理学
8.1 药物对母体、胎儿和新生儿的药理影响
8.2 妊娠母体的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8.3 胎儿的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8.4 药物致畸胎作用
8.5 新生儿的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8.6 母乳与药物
第9章 老年用药的临床药理
9.1 老年人药物治疗的某些特殊性
9.2 老龄伴随的药物动力学改变
9.3 老龄伴随的药效学改变
9.4 老年人常用治疗药物的特点
第10章 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药理
10.1引言
10.2 胰岛素应用
10.3 服抗糖尿病药物
10.4 双胍类
10.5 α—葡糖酶抑制剂
10.6 噻唑烷二
10.7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
10.8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剂量比较与给药方案总体设计思维
第11章 肝脏病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11.1 概论
11.2 抗肝炎病毒药
11.3 保护肝细胞辅助药
11.4 植物药和中药的有效成分
11.5 免疫调节剂
11.6 治疗胆汁淤积药
11.7 防治肝性脑病的药物
11.8 解毒药
11.9 防治门静脉高压出血的药物
第12章 肾病药物的临床药理
12.1 肾病对药物处置的影响
12.2 肾病病人给药方案调整
12.3 药物肾毒性
第13章 神经精神药物的临床药理
13.1 抗癫jian药
13.2 精神药物
13.3 抗焦虑药
第14章 心血管疾病药物的临床药埋
14.1 抗高血压药
14.2 抗心律失常药
14.3 抗心肌缺血药
14.4 抗心功能不全药
14.5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4.6 抗血栓药
第15章 呀吸系统疾病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15.1 哮喘药物治疗的临床思维
15.3 感冒的药物治疗
15.4 药源性呼吸病
15.5 呼吸病用药的药学监护
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的临床药理
16.1 治疗溃疡病药
16.2 胃肠动力药
16.3 止泻药
16.4 缓泻剂
16.5 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
16.6 胆管疾病药物
第17章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药理
17.1 抗感染药物的体内过程
17.2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老年人及妊娠妇女中的应用
17.3 肝功能损害时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17.4 肾功能减退时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17.5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7.6 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18章 抗癌药的临床药理学
18.1 肿瘤细胞功力学与化疗
18.2 抗癌药的抗药性
18.3 抗癌药的作用机制及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18.4 抗癌药的不良反应
18.5 后期出现的不良反应
18.6 抗癌药的代谢动力学
18.7 抗癌药的临床应用
18.8 临床常用抗癌药的药理学特点和剂量
18.9 抗癌药给药方法的研究
附录1 药物对临床实验室试验结果的影响
附录2 常用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数据
汉英药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