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席群,男,(1909~2009.4.22),自幼聪明,博闻强记,有神童之誉。1926年九江市同文中学高中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历史系攻读,再入燕京大学攻读一年。曾任儒励女中教员,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中央通讯社编译部主任。解放后,先后担任国立兽医学院英语副教授,兰州大学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金城联大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甘肃省翻译协会顾问、甘肃省外国文学研究会顾问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顾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今年99岁的西北师大教授黄席群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就是民国初年和梁启超章太炎齐名的舆论界领袖黄远生。他所写的专栏“远生通讯”在当时政界具有极大的影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黄席群自幼聪慧异常,过目成诵。1926年从九江市同文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金陵大学攻读历史。毕业后先后在儒励女子中学和金陵大学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国立兽医学院英语副教授,兰州大学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金城联大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甘肃省翻译协会顾问、甘肃省外国文学研究会顾问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顾问。

1926年,黄席群高中毕业以8个学期连续第一的优异成绩,保送进入国立金陵大学文学院,专修历史,辅修国文。该校实行美式大连通才计算机专修学校,除修主辅课程外,还必须选修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师多为外国人,全都用英语讲课。黄席群凭着良好的求知环境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饱学之士。

1931年春,他从金陵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同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934年,他又在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中国史一年,回到母校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任讲师兼秘书。

工作经历

1937年抗战爆发,金陵大学全体师生迁往成都市。随着战争的深入持久,学校的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困难,教师的工资自然都打了折扣,黄席群当时每月工资不到100元,对于一个这样的大家庭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幸好当时德国的海通社需要一个懂英汉翻译的人———将译稿拿到中央通讯社发表。精通英语的黄席群顺利得到了这份工作,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困境。

但好景不长,1941年中德断交,海通社撤走,黄席群一家只能靠朋友和同学的接济勉强度日。

1942年他进入中央通讯社做记者生活才有所改善。

1949年解放前夕中央通讯社撤到台湾省,黄席群就又回到儒励女子中学教书。

1951年他辗转来到兰州市,落户甘肃省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英语兼院长室秘书。

中年:发配边疆死里逃生

1958年8月10日,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他向记者说,因为他是学校右派中的极右分子,被强送到位于甘肃省酒泉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夹边沟,苦难的日子,从此成了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梦魇。一起来到这里的难友们都是来自甘肃省内的机关、企业和学校。在天寒地冻的荒漠里,他们每天要劳动12到16小时,以致于有人累得爬在地上。在夹边沟,威胁他们生命的除了超强度的劳动和寒冷,更要命的是饥饿。他们吃尽了荒漠上所有能吃的东西。据黄席群回忆,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在夹边沟饿死的人很多。夹边沟曾发生的那一幕,终于引起了中央的注意和关注,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黄席群才幸免于难。回忆起那段往事,黄席群的语气很平和,仿佛在诉说别人的故事。

晚年:淡泊名利发挥余热

黄席群自1963起就一直在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工作,直到1978年才平反,恢复了副教授职称。

1981年评为教授。

1987年退休。兢兢业业的黄席群一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说起他,最感慨的是他谦逊、平和与淡泊名利的人格。由于黄席群从小体质就差,多次咯血,医生曾断言,这个孩子活不过20岁。说到这里,黄席群淡淡一笑说,他都快活了五个20岁了。记者发现,他的神情充满了一种孩子般的天真无邪。

黄席群平时喜欢看电视、杂志等,但更钟爱写诗,他所作诗词曾收入《当代中国诗词精选文集》。他退休后依然忙碌不已,除担任《英语世界》的编委和顾问,还致力于研究英语诗歌的翻译。他认为,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前提下,既要兼顾诗的形式格律和谐韵,又不能太拘泥于形式,甚至中国的古文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译英国诗歌。他的这一观点曾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黄席群虽说已是99岁的高龄,但他谈吐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他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但生活的磨难不仅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在这个人世上,只有屈服于命运的人,没有落败于命运的人。这也许就是一个学者———一位见证百年历史沧桑的老人的情怀吧。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羲园纪事】黄席群:九江神童-新闻网.甘肃农业大学新闻网.202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