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冠夜鹭

黄冠夜鹭

黄顶夜鹭(学名:Nyctanassa violacea),又名黄冠夜鹭或美洲夜鹭,是鹭科美洲夜鹭属的一种中型涉禽。

形态特征

黄冠夜鹭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70厘米,翼展101-112厘米,体重650-750克。额、头顶、枕、后颈、肩和背绿黑色而具金属光泽;整体具蓝灰色羽毛,冠和背部白色,繁殖季节,冠帽呈黄色,某些亚种此时呈红色。额头有黄色绒毛,头枕部着生有2-3条长带状白色饰羽,长约190毫米,下垂至背上。腰、两翅和尾羽灰色。脸颊白色,头部黑色和白色图案与羽毛的其余部分的深灰色形成鲜明对比。背部和翅膀的羽毛中心黑暗和边缘青灰,尾为圆尾,尾羽12枚。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额基和眉纹白色,眼睛红色,黑喙。腿黄色且短,眼睛下面有白色块斑纹。其他亚种则从体羽的灰色,或多或少很厚的嘴,有更多或更少的深浅不同,差别也在上体的条纹宽窄不同上。

幼鸟像夜鹭幼鸟类似,主体褐色,有白色或灰色斑点。缀有淡棕色羽干纹和白色或棕白色星状端斑。下体白色而满缀以暗褐色细纵纹,尾下覆羽棕白色。幼鸟嘴先端黑色,基部黄绿色。

虹膜栗色,眼先绿色,鸟喙黑色,下颌底部有一个小黄点,眼先裸露部分橙黄色。胫裸出部、跗和趾朱红色或亮橙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巴西、加拿大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共和国秘鲁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属区)、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岛(荷属)、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委内瑞拉、维尔京群岛。

栖息环境

黄冠夜鹭大多是海岸鸟类。它们适应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如长满柏树的沼泽、红树林、由潮汐形成的泥滩、海岸岩石和河岸。也经常光顾池塘、水库中的小岛,甚至出现在干旱的土地覆盖着的灌木丛。大树附近可能是必要的,因为可以有一个休息的地方。黄冠夜鹭在城市郊区和城市公园也非常安心。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栖息最多和相当普遍的是棕榈椰子树。

生活习性

夜出性。但根据潮汐的周期也在白天觅食,它们比其他种类的夜鹭在夜间活动和觅食的时间较少。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

主要以甲虫蚂蝗、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类、小型哺乳纲、蛇和蜥蜴,沿海的亚种也吃螃蟹。通常于黄昏后从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来,三三两两于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单独伫立在水中树桩或树枝上等候猎物,眼睛紧紧地凝视着水中。清晨太阳出来以前,则陆续回到树上隐蔽处休息。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美国开始于3月,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会持续到八月。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在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黄冠夜鹭由于定居在海岸边,它们将巢穴筑在熔岩壁架上,有时更喜欢在附近红树林的地方筑巢。巢一般都是低密度。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结构较为简单,呈盘状。也有利用旧巢的习性。

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也有多达8枚。卵为卵圆形和椭圆形,蓝白色。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和轮流孵化,孵化期21-25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25天左右,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主要亚种

黄冠夜鹭(6亚种)

保护现状

保护等级

黄顶夜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