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明,男,1964年2月出生,江苏省海安县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福建省特支人才“双百计划”人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校百名领军人才,现任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证据推理多准则决策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等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有价值的创新性、前沿性研究工作,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学术成就。
人物经历
1987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获硕士学位。
1991年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1-1993年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1993-2001年在厦门大学自动化系和管理科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999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2002年获福建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
2002-2008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担任高级研究员。
2009年起任教于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3年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
决策理论与方法,数据包络分析,规则库推理,质量功能展开(QFD)。
主要贡献
王应明率先推导并证明了证据推理多准则决策方法的解析算法,建立了区间证据推理多准则决策方法和模糊证据推理多准则决策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区间证据的组合与规范化整体优化的系统思想和模型,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了双前沿面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生产率指标测算和分解模型,首次将OWA算子权重应用于交叉效率和偏好序的集结,首次提出了中性交叉效率评价的思想,构建了多个中性交叉效率评价模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研究4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90篇、SSCI收录期刊论文25篇、EI收录期刊论文99篇,论文在SCI被他人引用1800余次。此外,王应明教授还出版了教科书1本,并发表学术论文93篇,主持了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等课题的研究。
获奖记录
1989年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奖。
1999年获厦门大学“九州”科研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2000年获福建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2002年获福建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
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福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13年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名单。
荣获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创新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