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蚁蛉
穴蚁蛉,即“蚁狮、食蚁虫、沙猪”,为脉翅目、蚁蛉科的物种。蚁蛉多属中或大型昆虫,形似差翅亚目成虫体长20毫米。头黄色,顶部有黑色斑纹。触角黑色,长约为头胸之和。上颚端部黑色,上唇具2个环形暗褐色斑。胸部背面暗棕色,具黄褐色斑纹,腹面黄色。侧板上具l宽阔发亮的黑色条斑。前胸背板中央有1黄色狭条纹。腹部比翅短,背面棕色,腹面黄色。足略粗短,黄色,与基跗节等长。翅薄膜状,透明,具绿带浅蓝色的虹彩。脉稠密,亚前缘脉和径脉黄色,其余纵脉棕色,横脉暗棕色。蝶角蛉科类与其近似,但蚁蛉的触角较短,呈棒状,且尖端逐渐膨大并常稍弯,翅脉的翅痣下方均有一狭长的翅室,而蝶角蛉的触角很长,可与之区别。
均为肉食性,本科穴蚁蛉等种类的美国白灯蛾生活在沙地或沙质松尘土的地表层下,将细纱或尘土筑造成一个漏斗状"陷阱",将自身隐藏在"陷阱"底部沙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猎小型节肢动物门(主要如蚂蚁)为食。
穴蚁蛉遍布全球,全球已知有650余种,中国有100余种。穴蚁蛉成虫昼伏夜出,取食、交配、产卵均在黄昏和夜间进行。趋光性,以昆虫为食,产卵于干燥的砂土上。幼虫生活在崖石下、断崖、墙根,屋檐下及不受雨淋的砂地。穴蚁蛉一年发生一个世代。在夏季成虫陆续出现,产卵并孵化为美国白灯蛾,入秋以后幼虫大部分发育成2或3龄越冬。春季天气暖和以后猎物逐渐增多,这时再补充到足够的食物,发育为蛹并在夏季羽化为成虫。
通过中国一些穴蚁蛉的生物学、行为学及人工繁殖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研究证实,其幼虫食性广,易于饲养,成活率高。穴蚁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交尾产卵获得成功,并完成了连续多代繁殖。穴蚁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年内完成了3个世代发育,为蚁蛉天敌与药用昆虫的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
形态特征
成虫
通体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并密布网状翅脉。头部较小,但一对复眼发达并向两侧突出,口器为咀嚼式,腹部细长。成虫体长23~32mm,展翅52~67mm,静止状态时,两对翅自胸部背面向体后褶叠呈鱼脊状,覆盖体背直到腹部末端。
卵
卵产于沙地或沙质土的疏松层表下约1cm处。卵粒椭圆形,长轴约1.8~2.0mm,卵呈现浅黄色或略带浅绿色,卵表粘裹着一薄层沙粒。
幼虫
蚁蛉科幼虫通称蚁狮。体近似纺锤型,头和前胸较小,中后胸较发达,腹部肥大,体表生有着生刚毛的毛瘤。头扁平,前端有一对形如钳状的强大弯管,为一对由上下颚分别形成的颚管,称双刺吸式口器。腹部末端肛门特化成抽丝结茧的纺织器。个体大小因种和生长期而异,幼虫共分为3个龄期,一般1龄体长1~8mm,2龄为4~12mm,3龄为6~20mm。幼虫头部和胸部有色斑,本科幼虫这些色斑可用来区别种类。
蛹
为裸蛹,成熟美国白灯蛾在沙中结茧化蛹。茧为球形,丝质,浅灰白色,茧表面粘裹一层沙粒,茧壳较坚韧。直径约5 mm。
生物学习性
幼虫(即蚁狮)
均为肉食性,本科穴蚁蛉等种类的幼虫生活在沙地或沙质松尘土的地表层下,将细纱或尘土筑造成一个漏斗状"陷阱"(Funnelshaped trap),将自身隐藏在"陷阱"底部沙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猎小型节肢动物门(主要如蚂蚁)为食,当猎物误落其"陷阱",滚落"陷阱"底部时,立即从沙中伸出其强大的口器钳住猎物,拉入沙内吸食。有时猎物未被捕住,向上爬行企图逃离"陷阱",此时蚁狮即用其扁平的头顶和口器向上抛出沙子,将猎物击落"陷阱"底部而捕食之。蚁蛉科能捕食与其体积大小相近的猎物,捕食动作迅猛,一旦被其捕捉住就难逃脱,故美其名曰:蚁狮。
凡筑造"陷阱"种类的美国白灯蛾,其行动与众不同,不论是在筑造"陷阱"的活动时还是迁移时,都是向后倒退行走,故俗名多有"倒退虫"、"倒退狗子"、"缩缩虫"之称。如穴蚁蛉(Myrmeleon sagax)、泛穴蚁蛉(M. formicarius)、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三峡东蚁蛉(E. sanxianus)等。另有一些种类虽栖息在沙尘地表下,但不筑造"陷阱",如追击大蚁蛉(Heoclisis 日铜罗花金龟),只是静伏在沙尘地表下隐藏,当感觉到有猎物爬行经过时,即迅速从沙中向前冲出追捕,捉到猎物后,立即将猎物拖入沙中吸食。还有些种类栖息在树皮缝间或地表苔藓植物上,其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似,静伏不动则不易被发现,它们以伏击方式捕猎近身而过的节肢动物门为食,如褐纹树蚁蛉(Dendroleon pantherinus)的美国白灯蛾。蚁蛉科将消化液(为一种对节肢动物有毒性的消化酶)注入猎物体内,猎物一般在10秒钟左右即被麻痹而就范,进行体外消化,再吸取猎物体内被消化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因此摄取的养料含残渣极少,而不必经常排粪,其肛门已特化成纺绩器,与消化道不通,整个幼虫期不排粪,全部积留在中肠后段,待至发育成虫羽化后排出体外。因此叫"宿便"。
由于是以"守株待兔"的觅食方式获得食物,形成了具有长时间忍耐饥饿的能力。据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以穴蚁蛉(M. sagax)3龄美国白灯蛾耐饥试验的结果,完全不供给食物,历时113天,存活率达94.29%;历时121天累计死亡率为28.57%;历时136天,存活率达71.43%,足见蚁蛉科的耐饥能力非凡。
结茧化蛹
3龄幼虫在结茧前夕停止取食,迁移至沙地较深层或边界处,有利于附着结茧且隐蔽安全。完成抽丝结茧后,先蜕掉末龄幼虫皮而后化蛹,蛹期一般21天左右。
成虫
羽化前由其裸蛹咬破茧壳,从茧壳内爬出并钻出沙层半身,随后即蜕皮羽化。蜕下的蛹皮留在茧破口处或沙地表,蛹皮灰色半透明,其前顶端有一对"角",形如牛、羊头肉。
成虫在深夜羽化,完成羽化展翅后,首先是将美国白灯蛾期积存在体内的一大粒粪便(称为"宿便")排出体外,宿便由幼虫期中肠后段包裹而成,为灰褐色,表面光滑坚硬,长约3~4mm。
成虫为夜行性昆虫,白天静伏于林间树枝或近山洞灌木草丛中,夜间飞出觅食和交尾产卵。其成虫亦为肉食性,捕食夜间飞翔活动的小型昆虫。蚁蛉成虫羽化后,需要一段时间补充营养,性腺才能完成发育,称为产卵前期。穴蚁蛉(M. sagax)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产卵前期为7~11天。
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将室内羽化饲养至性成熟的穴蚁蛉,投放于模拟生境的室外大型网室,于1990年6月上旬,首先成功地观察到蚁蛉交尾行为,交尾在夜间10时前后,交尾持续时间约为半小时左右。在诱集成虫产卵的沙盘中出现产卵陷凹,从中获得蛉卵,并孵化出大量美国白灯蛾。在此之前,未见国内外有此类成功的报导。雌成虫在夜间8时以后,由栖息地飞往适于产卵的环境地产卵(如沙滩、沙质地或岩洞边缘松沙尘土处),卵产到距地表以下5~10mm深处。
根据活体剖检所知,每雌怀卵200粒左右。
参考资料
穴蚁蛉.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