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
军工企业也称国防工业企业,主要承担国防科研生产任务,从事为国家武装力量提供各种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核算,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平时期,军工企业通常也会承担部分民用工业的生产任务。
中国的军工企业是下属于电子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兵器工业总公司、中核集团总公司、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及各省国防工业办公室的企、事业单位,承担国家下达军事装备、产品研制、生产计划任务。截至2022年,中国直属中央管理的十大军工集团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集团,涵盖了核、航天、航空、舰船、兵器、电子六大行业。
基本概念
军工行业是指涉及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配套等武器装备相关行业,军工企业是指承担国防科研生产任务,从事为国家武装力量提供各种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狭义定义
从狭义上来看,军工企业专指国防科技工业内部从事武器装备及其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包括大家熟知的中国十一大军工集团(中航、中船、中核集团等)和各番号厂(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成飞等)。
广义定义
另一方面,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取得了军工的相关资质,成为军工行业持续发展的一大助力,这些企业承担了军工企业的一部分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所以广义上来看,军工行业包括了军工企业及其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一般称为涉密单位/企业)。
军工复合体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是指由美国军方、国防部、军火制造商、国会议员、国防科研机构、智库、舆论界等组成的庞大利益集团,是一个隐秘的超级利益集团联盟。“军工复合体”一词由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首先提出。1961年,艾森豪威尔在离任演说中警告民众,要警惕军工复合体这头“怪兽”。他当时说,“强大的军事组织和巨大的军火工业的联姻是美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现象”,“美国必须防止军工复合体有意或无意地获得不应当有的影响力”。
军工企业分类
中国军工行业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十一大军工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多为总装级和系统级军工企业,也包括相关军工科研机构;二是大量民参军企业,主要为总装级和系统级军工企业提供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各种加工服务。在中国军民融合政策的鼓励下,民营企业也参与到军工行业中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军品生产设备、技术和人才向民用生产领域迁移。中国军工企业的基本分类主要有六大类别,即:中核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工业、船舶工业、兵器工业、电子信息这六个大类别。
特征和作用
军工企业的国防特征
承担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是军工企业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因此,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三项职责。因此,军工企业具有与普通企业不同的国防特征
科技特征
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买不来,也买不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几乎所有的科技进步都是最先应用于军事工业。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一国的军工企业来讲尤其重要。
工业化特征
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离不开最基本的机械加工手段,如车、钳、铣、刨、磨等。以自动工作站和脉动流水线为代表的武器生产系统,更是很典型的现代工业生产格局。
军民融合的特征
中国的军工企业建立伊始,便是以“富国强兵”为初衷,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军工企业,民品生产在其总产值中都占有相当的份额,“军转民”与“民参军”往往是相互交融的。
军工企业的作用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看,军工产业从来就不是单纯生产一些军需品那么简单的事。以20世纪以来的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影响当今世人生活的高科技发展进程看,基本上都是先用于军事工业,然后再转向民用而普及开来的。因此,军事工业在当代科技进步中,默默地扮演着一个先导者的角色。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看,无一例外地都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用于其国防、用于军工产业。军工产业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不是由单个或几个行业组合而成的,而是汇聚了所有相关行业的最新成果,甚至包括还在实验阶段的成果,时常都会首先在军事工业领域里开始尝试。因此,军工企业代表了国家先进的技术能力和装备制造能力,军工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科技与工业的进步。
发展阶段
美国军工产业发展阶段
美国国防工业创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军事需求锐减,国防开支大幅萎缩,国防工业能力过剩,在政府引导下,国防工业基础形成了少数几家横跨多个行业、集中了大部分总装设计和系统集成任务的军工巨头。21世纪初,美国政府引导国防工业转型,力图围绕联合作战需求,打破国防工业传统行业架构,构建“基于能力”的国防工业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防开支再次萎缩,政府重点针对供应链管控风险,确保关键能力,稳定基础科研,维持技术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采取政策引导、重点投资等措施促进国防工业发展。美国军工企业积极开展业务整合,但冷战后形成的国防工业基础整体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美国军工企业的寡头化在美苏冷战中期出现雏形,冷战之后进入快车道,21世纪第二个10年基本定型。寡头化的最大诱因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本土军品订货量开始减少,美国军工行业为了争抢军品订单,开始掀起兼并与合并狂潮。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兼并以及合并活动,大批美国军工企业消失,逐步形成了少数的军工寡头。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下称洛马公司)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军工企业,1995年由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组建。美国第二大军工企业雷神技术公司,于2020年由雷神和联合技术公司合并而成。其他如波音公司、通用动力、诺斯洛普·格鲁门、通用电气等军工寡头,与上述两家的一样,也都在过去30年时间里兼并了大量军工企业。其中,波音公司通过收购洛克韦尔跨国公司的航空航天与防务部门,麦道公司、休斯飞机公司的太空和通信部门,进一步夯实了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如今已是美国第三大军工企业。
中国军工产业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工开启了从仿制到完全独立自主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年代是第一阶段,特点是引进仿制。由于历史原因,中原地区错过了火器和机械化这些阶段,至1950年中国只能生产一些手枪、步枪、机关枪、迫击炮等轻武器。作为社会主义盟国,苏联决定援助中国兴建156个大型项目,其中三分之一是军工项目,包括许多技术转让,通过消化苏式装备、技术等,中国生产了一系列5字开头的武器,如56式自动步枪、歼-5、59式坦克等装备,中国军工也补上了机械化这一课。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60到70年代,特点是自主研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合作项目均告中断,同时西方国家继续对新中国实行封锁,中国军工发展别无他路,只能在已获得的苏联技术基础上,独立自主、自行研制。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卫星一号发射成功。此外,从1964年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构建了庞大的军工体系。
第三阶段大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特点是引进与改造。中国决定坚持自主研发,同时也利用开放政策,引进了少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武器,对中国的部分装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如引进国外航电技术改造了歼-7、引进火控技术改造59式坦克等。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50周年的天安门阅兵展示了自主研制的许多武器,如东风-31弹道导弹、ZTZ-99主战坦克、红箭-9反坦克导弹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各军工部门陆续改制,按行业组建了集团公司。到20世纪末,中国军工总体上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国际一流水平。
新世纪开始中原地区军工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特点是技术创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从东风-21D弹道导弹、东风-26弹道导弹、攻击-11无人机到电磁弹射器、ZBD-05两栖步兵战车、霹雳-15精确制导导弹重大突破,包括以歼-20为代表的四代战机现已大批列装部队,最新的消息是国产涡扇-15开始装备歼-20,这可能是改变空战规则的重大突破。
中国军工企业集团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干,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60多年来,中国核工业的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从三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到中核集团的历史变迁,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始终保存在中核集团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为核工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核集团是中国核科技的开拓者,先后创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造”“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等多项“新中国第一”;积极拓展核能应用范围,自主研发了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等多种堆型和中国环流器二号A 核聚变研究装置;拥有极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是中国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自北向南建成田湾、秦山、三门、福清、昌江黎族自治县五大核电基地;是中国唯一的专营核燃料生产商、供应商和服务商,研制成功中国首个大型商用压水堆先进燃料元件CF3,满足核能系列化、型谱化需求;是地质矿冶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建成新疆、内蒙古自治区两大地浸采铀绿色矿山;是国家核工程建设的龙头,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涵盖世界上几乎所有核电主流及科研堆型;是核环保产业的国家队,建成大型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基地;是国内最大的核技术应用企业,具备国内80%的研发生产能力,核医学药物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量达到70%以上;是中国唯一并且实现批量出口核电站的企业,向巴基斯坦出口7台核电机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成立于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辖有1个创新院、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9家专业公司及若干直属单位,拥有1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航空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科研生产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市、天津市、西安市、成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圳市等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力发展卫星应用、无人系统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与智慧产业、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产业投资、金融服务、产品进出口等航天服务业,是中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中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中国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电科拥有电子信息领域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电子装备、网信体系、产业基础、网络安全等领域占据技术主导地位,肩负着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防现代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职责。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历史变迁,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46家电子类科研院所及26户企业基础上组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12月,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电科,成为中国电科全资子公司。中国电科拥有包括47家国家级研究院所、17家上市公司在内的700余家企事业单位;拥有员工20余万名,其中55%为研发人员;拥有4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多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子”)成立于1989年5月,是中国民族电子工业的摇篮,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事电子工业的开拓者,是中央直接管理的以网信事业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电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以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网络安全三大核心任务,着力发展计算产业、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数据应用、高新电子等重点业务,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核心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电子拥有22家上市公司,663家成员企业,总资产4216.2亿元,业务覆盖全球6大洲60多个国家,连续13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中国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于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集团公司设有航空武器装备、军用运输类飞机、直升机、机载系统、通用航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航空供应链与军贸、专用装备、汽车零部件、资产管理、金融、工程建设等产业,下辖100余家成员单位、25家上市公司,员工逾40万人。
航空工业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直升机、强击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全面研发空空、空面、地空导弹,强力塑造运-20“鲲鹏”大型运输机、“鹘鹰”战斗机、“歼-15”舰载战斗机、歼-10战斗机系列飞机、歼-11系列飞机、“霹雳火”武直-10、“黑旋风”武直-19武装直升机、轰-6系列轰炸机、空警-200和空警2000等系列预警机、“歼轰-7”歼击轰炸机、“枭龙战机”飞机、“翼龙”系列无人机、“猎鹰”和“教练-9”高教机、“霹雳”系列和“闪电”系列导弹等品牌,为用户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
中国航天科工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履行强军首责,为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基础和物质支撑。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积极拓展航天领域和市场空间,进一步巩固商业航天领军地位,构建协同、共享发展生态。着力构建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支柱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主力军、智慧国家建设先锋队的地位。聚焦“新基建”及重点行业需求,优化装备制造产业布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英文全称:Aero Engine Corporation of China,英文简称:AECC)于2016年8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肩负着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建设航空强国的重大责任。中国航发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下辖27家直属单位,拥有3家主板上市公司,现有职工7万余人,拥有包括7名院士、200余名国家级专家学者在内的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国内具备完整军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试验保障能力的企业。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辅助动力、燃气轮机、飞机和直升机传动系统的研制、生产、维修和服务,从事航空材料及其它先进材料的研发与制造。中国航发设计生产的涡喷、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轴、涡桨、活塞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产品,广泛配装于各类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和大型舰艇、中小型发电机组,客户涉及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按照党中央决策、经国务院批准,于2019年10月14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95家,资产总额10066.16亿元,员工20.6万人,拥有中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能够设计建造符合全球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船舶海工装备,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成立,并先后经历了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九工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以及分设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海军武器装备科研、设计、生产、试验、保障的主体力量,坚持把军工科研生产任务作为政治责任和首要任务,承担以航母、核潜艇为代表的中国海军全部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为海军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主力军,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培育了超大型智能原油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集研发、制造、配套为一体的世界级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不断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领中国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主力军,是各大军工集团中唯一一家面向陆军、海军、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以及武警公安提供武器装备和技术保障服务的企业集团,除了为陆军提供坦克装甲车辆、远程压制、防空反弹道导弹等主战装备之外,还向各军兵种提供智能化弹药、光电信息、毁伤技术等战略性、基础性产品。同时,兵器工业集团积极推进军工技术民用化、产业化,集中力量打造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设备、铁路产品、石油化工、特种化工、民爆、光电信息、北斗产业、智能制造、应急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板块和贸易流通、工程技术管理、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板块;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大力发展军贸、战略资源开发、国际工程承包、产品出口及技术引进等国际化经营业务。
兵器工业集团现有60余家子集团和直管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29个省、市、自治区,在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0余家境外分子公司和代表处。2022年末,集团公司资产总额5197亿元,人员总量23余万人,连续19个年度和6个任期蝉联国务院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位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146位。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力量,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性企业。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和人民兵工的摇篮,集团公司肩负着“强军报国、强企富民”的神圣使命,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第五机械部、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集团公司连续多年身世界500强,最高排名101位。
集团公司拥有60多家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培育出“长安”“建设”“保变电气”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知名品牌。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骨干力量,集团公司坚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决履行强军首责,全力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产品主要覆盖单兵班组、末端防御、突击压制、先进弹药等多个领域,装备中国陆、海、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及公安、武警等国家所有武装力量;作为中国最大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在全球拥有14大生产基地,33个整车及发动机工厂,自主品牌销量累计突破2000万辆;汽车零部件涵盖了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主要产品;输变电产业瞄准高端产品领域不断深化自主创新,参与研制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光电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金融服务等领域拥有多个“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试)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体座落于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在北京、成都市设有科技创新基地,在上海等地设有科研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拥有十余个研究所、中心;主要从事冲击波与爆轰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与激光技术;工程与材料科学;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化学与化工;计算机与计算数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拥有两院院士25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9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以及一大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专家学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设有物理学、数学、核科学与技术、力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涉及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无线电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高压物理、数学及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新材料技术、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等20余个专业。出站后在中国工程物理院工作的博士后,获得国家杰青基金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人才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入选者3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实现了原子弹、氢弹、核武器小型化等一系列重大跨越,为确保中国战略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奠定中国大国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球最大防务公司排名
2015世界最大100家防务公司
在美国《防务新闻》(DefenseNews)周刊网站《2015世界最大100家防务公司》(2015 Defense News Top 100)排名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仍稳居第一。排名前三十的防务公司中,美国企业达到15家占了一半。俄罗斯军工企业占据4席,其他欧洲国家的防务企业占据10席。以色列Elbit Systems公司成为榜单中唯一来自欧美之外的公司,中国则无企业上榜。
排名前10的公司分别是:
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美国),代表产品F22、F35战机。
2、美国波音公司(美国),代表产品F-15战斗机、F/A-18系列战机。
3、BAE系统公司(英国),代表产品台风战斗机。
4、雷神公司(美国),代表产品MIM-104防空导弹。
5、通用动力(美国),代表产品M1系列坦克。
6、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美国),代表产品B-2轰炸机。
7、空客集团(荷兰),代表产品,A400M军用运输机。
8、联合技术公司(美国),该公司主要生产多种军用民用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等。
9、芬梅卡尼卡公司(意大利),代表产品AMX轻型亚音速攻击机(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合作研制),台风战斗机(欧洲四国联合研制)。
10、L-3通信公司(美国),公司主要,航空系统、电子系统分部、通信系统等。
参考资料。
2023全球最大100家防务公司
美国《防务新闻》(Defense News)发布《2023全球最大100家防务公司》(Top 100 Defense Companies 2022)排行榜,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诺斯洛普格拉曼名列前三位,波音则跌出三强。中国有三家公司进入十强。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中国十大最顶尖军工集团.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网.2024-03-14
央企名录.国务院国资委.2024-03-14
金蝶云·星空PLM助力军工及涉密企业实现数据安全管理.中华网科技.2024-03-08
美国军工复合体:一头嗜好“烹制”战争的“怪兽”.上观新闻.2024-03-10
俄乌冲突肥了美军工五巨头.张家口新闻网.2024-03-14
当前国际环境下军工行业最新概况及趋势.泰安市发改委.2024-03-13
我国军工企业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24-03-12
从军工产业 看大国崛起的遗憾.上海证券报.2024-03-13
美俄国防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做法.光明网.2024-03-12
美国军工进入寡头时代.中国军网.2024-03-1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195期:从抗美援朝胜利到国防工业的飞跃发展.观察者.2024-03-09
《这就是中国》195期:从抗美援朝胜利到国防工业的飞跃发展.复旦大学.2024-03-12
集团介绍.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24-03-08
集团网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4-03-08
集团简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24-03-08
集团简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24-03-08
集团简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24-03-08
企业介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024-03-08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爱企查.2024-03-09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集团概况.2024-03-08
我们的企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2024-03-08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24-03-08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官网.2024-03-08
2019年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启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24-03-09
奖励与荣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24-03-0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先进事迹.人民网.2024-03-08
全球军工企业排行榜:美企占一半中企榜上无名.海外网.2024-03-12
防务百强榜单观察:变与不变.网易.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