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法(1614—1666年),字兹念,号坦斋,江苏昆山人,明贡生。开法屡试乡试不第后,援例进入国子监,以期大展宏图,但向南明朝廷上书数十事均石沉大海,如开屯岛屿、募练乡勇等建议。后来因失望于朝廷混乱的政局,便不再出仕,归家育子,但浓重的家国情怀又使其不忘关心时政。三个儿子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号称“昆山三徐” 。生前被敕封为翰林院修撰,卒后因儿子乾学而被追为刑部尚书

人物生平

开法自少年时,学习能力就冠绝同龄人,常常一目十行,12岁时就能作文,15岁就中秀才,成为苏州市远近闻名的才子。开法虽然怀才不遇,出仕无望,但不仅没有放弃钻研学问,反而更加用功。他博览群书,尤其精熟司马光资治通鉴》,著有《甲子会记考证》。他沿袭家族研究易学的传统,搜集并整理易学书籍极其精要,使邑中学易士人皆尊其为宗。此外,他还广泛搜求典故及天下志书,对钱谷盈绌、科名盛衰、人才进退之事熟稔于心,并整理出了洪武永乐两朝乡试、会试两榜的人物事迹。因开法擅长文章之道,顷刻间便能下笔千言,金溪许湾地区的书贾纷纷慕名前来,求取文章,刊刻发行。由于书中内容评论精当,楚粤士人争相抢购,竟一时造成“洛阳纸贵”。

开法隐退后勤勤恳恳地教导和督促儿子们学业,让乾学兄弟诵习他誊写的古今文章,并从旁指导他们执笔作文,稍有不贯通,便严厉批评。乾学兄弟每每参加考试,开法都等在考场外,考试一结束就让他们背诵所作的文章,如有谬误便当众斥责,从不在意旁人眼光。开法对儿子的鞭策从未放松,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学已成举人,元文考中状元,开法来到京师,不等元文问候的话讲完,仍像当初督课一样,先问元文当时学习国史的情况如何。此外,开法也经常督促女婿申穟的课业,勉励其要把科举功名放在心头。同时,开法亦重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每当乾学兄弟读书闲暇时,开法会向他们讲述前人的嘉言懿行,以使他们明理正心、修身进德。顺治十一年(1654年)底,乾学与元文北上京师赶考时,开法赠给他们一封长信,内容都是检点自身、待人接物的箴言。时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元文中状元。开法闻讯立即寄信京师,仍是言辞恳切地诫勉元文。开法有感于年轻时无暇料理自己的生计,故而对儿子们的生活和前程格外地精心谋划。开法一生无法晋身仕途,转而把期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悉心教导与抚育儿子,希望他们能够取得功名,光宗耀祖。诚然,后来“徐氏三鼎甲”诞生,开法功不可没,正如叶方蔼说:“虽天之产才特异,而公善教之功,亦岂可泯哉?”

开法虽然隐居,但实际上一直关心着时局的发展,尤其关注东南地区。开法深厚的才学深得时人钦重,地方官时常登门向开法请教时政要务,开法便“条列兴革事宜”。当时漕政腐败不堪,差役勒索无度。开法认为必须正本清源,要从上至下进行政策改革。为此开法考察明朝历代漕运制度,指出其弊端与改进措施。当时苏州府和松江府赋税较重,开法多次向官员建言,应该仿照耶律楚材旧制或酌情减免税收,以缓解百姓的困苦。尽管其赋税方面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仍使闻者叹服。开法这种忧国忧民造福地方的事例不胜枚举。

轶事典故

其一,沪上静安寺乡有王、叶两家人,早有婚约。后来王氏夫妇去世,只留下1子,家业没落。叶氏打算将女儿嫁给富裕的秦家,而把王氏儿子赶到油坊里当长工。开法知道后,对叶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承诺出资置办嫁妆,并操办婚礼,最终促成了两家的亲事。

其二,嘉定真如镇街道陶圆的女儿天生丽质,被人贩子拐卖到了王副将开设的妓院,衙门无法制衡。陶圆夫妇痛哭流涕,却无能为力。最终开法与王副将据理力争,自掏50金将女子赎出交还给了其父母。另,清军进攻到昆山市时,某镇将劫掠了数百名女子,强占了开法的宅院当作监禁之处,并让开法充当看守。开法趁其不备,将这些女子都放了,为了掩人耳目,毅然将自己的宅院全部烧毁了。等镇将来索人时,开法谎称疏于防火,发生火灾,人都烧死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正是诸如此类的举动,开法被时人称赞为少有的具有正义之气的人。

人物简介

据资料记载,徐开法为人正直,好行善,嫉恶如仇,“里忠义之”,老百姓对他很有些好感,在周边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关于他的事迹有不少记载:有一位金溪人欠了徐家很大一笔债务而家里穷得无隔宿之粮实在还不起,徐开法毫不犹豫地当着他的面将欠条烧掉,就此了结。上海县有王、叶两家指腹为婚,后来王家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了,于是叶家就想赖婚了。徐开法知道了这件事情就站出来主持公道,说你叶家嫁女儿的所有费用我来负担,但这门亲事你是万万不可反悔的,叶家也无话可说。嘉定区有一位名叫陶圆生的,女儿长得十分美貌,被驵侩(经纪人)诱骗威逼卖至一位什么“王副将军”经营的色情场所做娼妓,陶圆生夫妻俩“哀号莫诉”。徐开法又站出来打抱不平,以重金赎还。县学里有的学生家里欠了官府的钱粮要吃官司,徐开法就拿出银子代为缴纳,以免除他们的牢狱之灾。徐开法体格比较强健,有力,不畏强暴。有一次他路经北门,听到一处房屋里传出女人的哭声,十分凄惨,而门却锁得严严实实的。他破门而入,原来是有差不多近百名妇女被土匪抢掠来关在里边,他当即拿出身边的银钱给了这些妇女并叫她们赶快逃走,然后一把火将贼窝烧了个精光。

对“三徐”而言尤为重要的是父亲徐开法是一个读书人,十五岁中了生,“于书无所不窥,尤精熟《资治通鉴》、《周易》以及前明故实。”不但好学而且学有根底,知识面相当广泛,著有《漕政考要通鉴》(据说当时的有关部门采纳了此书的建言,于是漕政出现了新气象)、《甲子会记考证》以及《易经注义》等书。所有这些让“三徐”得益匪浅,对“三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们可以断言:“三徐”的成就离不开父亲徐开法的言传身教。

顺便说一下,徐开法一共生有四子二女,他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徐亮采,字寅协,号介轩。徐亮采可没有他的三位兄长那么显赫荣耀,他入过贡,但似乎没做过什么官,更不用说是大官,所以昆山市人只知道“三徐”,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他。是不是他的天资或勤奋出了点问题?还是徐开法对他的教育不够重视、不够到位?或者甚至会不会跟他的身份有关(他是徐开法的侧室程氏所生)。这说不大清楚。

主要作品

著有《漕政考要通鉴》《甲子会记考证》《易经注义》等。

作品内容

“昆山三徐”的父亲徐开法

作者:郑涌泉

清代的“昆山三徐”——徐乾学和他的两个弟弟徐秉义徐元文的大名昆山人耳熟能详,徐乾学创办的藏书楼“传是楼”在我们昆山文化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昆山市的文化人更是对“同胞三鼎甲”津津乐道,因为老大徐乾学和老二徐秉义分别是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和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进士第三名(探花),而老三徐元文则更胜一筹,乃是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的进士第一名(状元),而且弟兄三人都做了大官,康熙帝曾御赐亲笔题写的匾额“光焰万丈”、“一代大儒”、“博学明辨”给徐乾学,御赐亲笔题写的匾额“秀清流”给徐秉义。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情,地方上也未免沾了点光。有人说“三徐”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除了自己的才华和勤奋之外,还得益于他们的舅父顾炎武对他们的教诲和指导。这种说法恐怕有点牵强,因为就在老大徐乾学还年幼时亭林先生就因家族内部矛盾的激化烦恼不断,“自嗣祖(顾绍芾)卒后,先生家难迭起,以致室庐被焚”,1644年(甲申)徐乾学14岁时亭林先生又迁居至常熟唐市,之后又被迫将良田800亩典押给了豪绅叶方恒(周可真:《顾炎武年谱》),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先生很难对外甥们有什么教导。然而关于“三徐”的父亲徐开法对他们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却很少有人提及,这显然有失公允。

亲属成员

长子:徐乾学康熙九年(1670年)中探花,官至刑部尚书,总裁《明史》《一统志》《大清会典》等,参修《鉴古辑览》《御选古文渊鉴》等,著有《憺园文集》《读礼通考》《资治通鉴后编》等,建有冠绝一时的藏书楼传是楼。

次子:徐秉义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及第,累迁至吏部侍郎,总裁《明史》《一统志》《律例》等,著有《培林堂文集》《经学志余》等。

三子:徐元文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官拜文华殿大学士,总裁《明史》《一统志》《三朝国史》《平定三逆方略》等,著有《含经堂集》《得树园诗集》等,为清代历史学的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徐氏兄弟“皆以鼎甲致位通显”,名噪一时,被称为昆山三徐。

参考资料

昆山徐氏“一门三鼎甲”的家世.政协贵州省委员会.2024-08-26

历史上的读书之家.《南通大学校报》.2024-08-26

徐秉义.博雅人物网.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