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饭草

白饭草

白饭草(学名:Persicaria chinensis (L.) H. Gross),为蓼科蓼科萹蓄属 (Persicaria)植物,又称火炭母草,火炭毛,乌炭子,运药,山荞麦草,地肤蝶,黄鳝藤,晕药,火炭星,鹊糖梅,乌白饭草,红梅子叶,白饭草,大叶沙滩子,乌米饭藤,水沙柑子,鸪饭,水退,胖根藤,老鼠蔗,小晕药,脸谱晕药,蓼草,白乌饭藤,信饭藤,酸管杖,大沙柑草,火炭藤,水洋流,酸广台,凌霄大红袍,野辣蓼。白饭草常生于向阳草坡,林边,路旁,以及湿润肥厚土壤上,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省甘肃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湖北、湖南省江苏省江西省陕西省四川省、台湾、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浙江省

白饭草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1米,茎直立,无毛,多分枝;叶卵形或长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平截或宽心形,无毛,下面有时沿叶脉疏被柔毛;头状花序常数个组成圆锥状,花序梗被腺毛;瘦果宽卵形,具3棱,长3~4毫米,包于肉质蓝黑色宿存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白饭草以全草入药,其味微酸、微涩,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滞,凉血止痒,明目退的功效,主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肝炎,感冒,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白喉百日咳,角膜云翳,霉菌性阴道炎带下病乳腺炎,肿,小儿脓疱疮湿疹,毒蛇咬伤。

形态特征

叶互生,有柄,叶片卵形,长三、四寸,先端短尖,基部略呈截形,边缘有浅密波纹,中部有暗斑,托叶膜质鞘状。夏秋从花序柄簇生白色小花数朵。花后花被发育肥厚,味微酸甜,坚果黑色黑三棱。花期9月。生于丘陵地带向阳草坡、林边、路旁湿润土壤。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福建省江西省等。

主要价值

气味】:味甘淡微酸涩,性凉,无毒。

【效能】:内服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拔毒消肿。入肝肺经。

【主治】:湿热痢疚,小便混浊,白带,咽喉痛,失音,血淋;外治皮肤红肿热毒,乌疱,久年烂疮,湿疹,妇人乳痛。

【单方验方】:

1、治湿疹:白饭草60克,水煎服。另取鲜全草水煎熏洗之。

2、治湿热黄疸:白饭草、广州相思子各30克,水煎服。

3、治湿热痢疾:白饭草30克,水煎冲蜜服。

4、治痢疾:白饭草30克,猪血250克,共煮食猪血及汤。

5、治男女败肾小便混浊:白饭草30克切碎,鸡蛋一个,加白糖煮食。

6、治白带:鲜白饭草60-90克,鸡冠花3-5朵,水煎服。

7、治失音:白饭草30克,蝉退10个,枯梗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8、治咽喉痛:白饭草、灯笼草头各30克,水煎服。

9、治肺脓疡:鲜白饭草、葫芦茶蕺菜各30克,青壳鸭蛋2个,水煮食。

10、治上呼吸道感染:白饭草、一枝黄花、大、杠板归各30克,桔梗12克,水煎服。

11、治皮肤红肿热毒、乌疱:白饭草适量,捶红糖贴患处。也治久年烂疱,白饭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性状鉴别

①全草呈藤茎状伸延。茎呈扁圆柱形,嫩枝紫红色,节部膨大,紫色,断面髓部明显,黄白色而疏松。

②叶互生。完整叶呈卵状长椭圆形或卵形,顶端渐尖,基部截形矩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有细圆齿。

③叶两面近无毛,有紫黑色或灰白色“V”形斑块纹,托叶膜质鞘状,抱茎。

④气微,味酸、微涩。

参考资料

火炭母.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3-16

火炭母.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