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美堂又名师山祠,即歙县郑氏宗祠。它同黄山市徽州区呈坎罗东舒祠、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是徽州的三大徽州名祠,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单位)。罗东舒祠以石雕出色,又有宝纶阁而出名。胡氏宗祠以木雕出色,也有阁楼,且有丁祠相伴而出名。歙县郑氏宗祠以历史悠久,有高大精美雕刻的石坊耸立门口而出名。三大名祠各有特色,而闻名天下。这里介绍的是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

一、郑氏来徽与分布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宋代出现的《百家姓》中,郑氏位列中国各姓第7。目前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郑姓人口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位列23。这是有书作介绍的①。书中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氏宗祠的历史概况和旅游线路,都作了具体介绍。据有关史料记载,郑氏源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郑氏是炎黄子孙之一支,是周文王之后。“郑本姬姓,周厉王子,宣王母弟曰友,作周司徒以功封于郑,建国于荥阳市,子孙以国为氏。自汉以前皆居于江北,至讳者,仕吴车骑府长史、平难将军,晋永嘉元年过江,居丹阳陵。子讳平,敕戍浙之峥嵘镇,以功封开国功,卒葬衢州市”。“孙5人”,“传数世曰思,始迁新安郡北之律村”。②新安郡即徽州之古称。“新安郡北之律村”,即今歙县富 镇青山村之律村,是歙县郑氏始迁祖最先定居之地。

“宋有讳球者,天禧中迁郑村”。③当时村名双桥,元改善福里为贞白里,明改称郑村。明代中后期,郑姓发展到以下地点:郑村、律村、岩镇、琶村、诸郑、宋村、清流县、长龄里、丰口、跳石、田等11村镇,还有休宁县新屯,祁门县奇岭、湘源、大洪山,绩溪县东街。其后400多年,郑姓又发展到其他各地,包括徽州各地,和外迁全国各地。仅民国时期以岩寺镇为中心的歙县西乡,就有三个同名郑村镇,群众以邻近村名同时称呼的办法,把三个村名明确分清,称为:潭渡郑村,长坞郑村,梧竹源郑村。其中最有名的是潭渡郑村,即本文所介绍郑氏宗祠所在地之村。由于1987年成立黄山市,从歙县划出去两个郑村在徽州范围,故今日郑村可称歙西郑村。又有书④介绍,郑村、渔梁、雄村、富、许村、棠、槐塘、岩寺镇、呈坎镇,被称为歙县9个古村镇。后来又把唐模、昌溪也称为古村,这就是平时说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除徽城外的11个古村镇。郑村是其中著名古村之一。

二、郑氏宗祠的位置、面积和历史

郑氏宗祠,位于古歙西郊6公里处郑村镇。该祠座落于村的正街上村首,南北两端为村中大道,北隔村道,与郑村镇政府(原“余园”旧址)相望,南边门口原为一个大平坦,东与血防站及郑禅户毗邻,西边则被一、二村民组库房及张清果、胡桂平二宅进逼。

祠堂、牌坊、民宅,号称徽派建筑之“三绝”,即徽派建筑的三个典型代表。郑氏宗祠是徽派建筑之标本。

该祠历史,《重修郑氏宗祠碑记》有简要介绍。“郑氏宗祠,又名忠贞祠,师山先生祠,始建于明成化丙戍(1466年)之前,万历己卯(1666年)大修,清康熙癸巳(1713年)重修,通面阔24.5米,通进深75米,占地1837.5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属徽派祠宇建筑中之精品。然因年久失修,频于颓危,急需拯救。今有幸得到(香港)中国文物艺术修复基金会和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无偿援助,按原貌作全面修缮,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以重放异彩。修缮工程自1994年10月动工,至1995年10月竣工。特立此碑,以资纪念。”落款5行字为“中国文艺修复基金赞助人安思远先生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歙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后边刻有小字两行:“龙山鲍树民书丹张国强刊”。

今日郑村是解放初郑村、西溪两村合并而成,大致郑村在西,西溪在东。郑村以郑姓人为主,西溪以汪姓人为主。旧时郑村有郑氏4个祠堂,即令君祠、贞白祠、师山祠,系三个男祠,另有一个称为媲美祠的,是女祠(西溪事暂略)。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尤其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和所谓“文化大革命”,这些古建大多遭到破坏。仅留下济美堂用作乡粮站而保存下来,即今日之郑氏宗祠。这个已有540年(1466—2006)历史的郑氏宗祠。是现存古歙最古老、面积最大的祠堂。《碑记》上说“属徽派建筑祠宇建筑中之精品”,是名副其实的。

建筑风格

三、结构与三雕

郑氏宗祠从前往后,由门坊、门厅、享堂、寝堂四部分组成。

首先见到的是高大的门坊耸立在仪门之前方。门坊三间四柱五楼,宽约9.86米,高12.5米。是明代万历43年(公元1615年)祠堂大修时加造。梁、柱和枋额遍饰锦纹雕刻,典雅工丽。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贞”4个大字,背面是“名宗孝祀”4个大字,刻字苍劲。此坊无圣旨牌,传为郑氏民间私制,故称门坊。牌坊高大雄伟,雕刻精美。“文化大革命”时,石坊上面的字及部分纹饰被当作“四旧”而凿掉。门坊两边连建有围墙,石坊一层有木栅栏门,从而形成了该祠的大门。

穿过门坊是一个院落,经过院落,迎面的是仪门,有一对抱鼓石竖立仪门两旁,似在抱鼓迎客。中为木阶级和大门,上有门神画相。仪门上方正中挂有“郑氏宗祠”牌匾,标志着祠的正式名称。仪门之中间门一般不开用的,平时人们进出走边门,逢节日或大事才开中门。仪门正背两面,与院落构成门厅,门厅面宽,正中屋脊升起,以示尊崇。《重修郑氏宗祠碑记》,在仪门的西墙上。该《碑记》之西,还有一块碑记,据说是旧时修建祠时,人们捐款名单,由于“文革”时字被凿去,大多看不清,仅“爱新觉罗·颙琰”两字模糊可见。

过仪门,见其背面建筑也很讲究。甬道两边是廊庑,两廊庑之中就是一个大院落,比门坊至仪门的院落大得多。过院落就是享堂。享堂构建宏敞,梁木用材硕大,丁头拱眼内及驼峰、雀替、平盘斗等处雕有精美的云纹、花草纹饰,具有明代建筑风格。享堂是族内议大事、办庆典或族人聚会之地。享堂照壁后建筑也很讲究。要特别提出的是,该祠以颂扬元代至正间文人高士郑玉和郑氏宗法建设的。郑玉,一生芳洁自守,隐居乡里,创办书院,传经讲学,人称“师山先生”。因此该祠又称“师山先生祠”。郑氏后世人崇仰他,以“济美”名其堂,表示要继承先祖业绩,后世承前世之美。“济美堂”匾,高挂于享堂照壁上方之正中。

过享堂是天井和寝堂,是祠的最后进。寝堂地面高于前面天井136厘米。有三处石级通往寝堂,每处7级,中间的宽326厘米,两边的各宽236厘米。寝堂是祠堂中最高之地,是摆放祖宗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正面靠墙须弥座上有木阶梯,是旧时按世序安放灵牌位的。牌位不是任意拿来放上去的,要举行隆重的“进主”仪式,送进一定位置的。灵牌是双层的,正面写有神灵(灵主)的世序、姓名及子孙落款。从祠堂三大作用(安放祖宗牌位和族人祭祀,庆典,议族内大事或族人聚会),寝堂是祠中最重要之地。寝堂地面比前边享堂高,是为了显示寝堂之庄严与神圣。

寝堂及天井并天井两边廊庑,有石柱6根,木柱32根;享堂及院落有石柱4根,木柱26根;院落及廊庑有石柱10根,木柱10根;门厅有石柱12根,木柱14根。石柱是方的,木柱是圆的,共有方石柱32根,圆木柱82根,总共114根。从仪门至寝堂,全祠雨天可不走雨路而相通。除大门外,原来还有边门与邻近祠宇相通,今因邻祠不存,边门也已封砌。

柱、檀、、雀替、斗拱,都是优质木材特别加工制成的,既牢固,又美观。瓦、屋脊上的吉祥兽、鳌鱼,地面铺砖,都是开窑定制专烧的。石料多数就近取材,以灰沙岩为主。因年代久远,木料已更新过多次。砖瓦也调换更新过。石料尤其是柱础,一般是原件未动,由于时间长久已有部分分化,有的柱础被碰撞过,显得陈旧而不规则。整个建祠工程浩大,原料浩繁。

郑氏宗祠三雕优美,遍及全祠。石雕主要在门坊上,图案多种多样,其中有的同宗教有关系;在仪门和寝堂的须弥座等处的石雕比较简单。在寝堂、享堂、门厅三处的木雕也较简单,但数量并不少,尤其是享堂内。砖雕则主要在屋脊上的吉祥兽、特种瓦。全祠的三雕,除门坊外,总体比较简单、粗放,显得历史久远,祠堂建造古老。而门坊的石雕,图案种类多样,做工相当精美,在全县近百座石牌坊中实为少见。

参考资料

郑氏家谱.中华家谱网.201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