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195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历史学家,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王笛197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毕业后1985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1987年担任历史系副教授,后在1991年赴美留学。1998年,博士毕业后于美国德克萨斯A\u0026M大学历史系任教并担任教授,还曾担任过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等。1989年-2023年先后出版了《茶馆》一二卷中英文版,《袍哥》《消失的古城》《碌碌有为》和《历史的微声》学术著作。1986年-2023年,王笛先后在多个平台出版几十篇论文,主要有:《近代中国城市的公共领域》《城市之韵:19世纪竹枝词里的成都日常生活》《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茶博士”:抗战时期成都茶馆的工人、职场文化与性别冲突》等2021年8月,王笛卸任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
王笛著有非虚构历史读物《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两次荣获美国城市历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并获首届“吕梁文学奖”、单向街图书奖、中国会党史研究会最佳著作奖等图书奖。王笛是中国微观史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他是微观史研究最重要的提倡者,也是微观史写作最重要的实践者
人物经历
1956年,王笛出生于成都电视台。1978年,入读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并且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2年,获得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1985年,获得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中国近代史专业),后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1989年,王笛完成他的首部专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该书把“现代化怎样改变了长江上游地区”作为研究课题,后在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赴美留学,师从中国近代史名家罗威廉;1997年,获得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硕士(东亚史);在博士论文阶段,他把题目定得很具体,研究1870年到1930年间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互动形成的成都街头文化。
1998年,王笛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然后在德克萨斯A\u0026M大学历史系任教。同年起,开始着手《茶馆》的研究,以新文化史取向研究中国城市和日常生活,也是从微观史角度研究城市。王笛2006年开始《茶馆》第二卷的研究工作,探讨茶馆作为传统公共空间在现代的挑战。2008年,王笛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茶馆》第一卷的英文版,之后出版中译本《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2008年,王笛担任《近代史研究》编委;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客座教授。2009年-2015年,王笛曾担任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客座教授、美国德克萨斯A\u0026M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2010年,被聘四川省博物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次年,担任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和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杂志共同主编;2014年,担任《近代史学刊》编委;2015年,担任《四川大学学报》編委、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教授和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2021年8月卸任)2017年,担任暨南大学讲座教授;同年9月28日,王笛应邀莅临成都大学,聘任王笛为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8年,王笛在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茶馆》第二卷的英文版;同年,王笛以沈宝媛的报告为主要材料,出版学术著作《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以探讨川西乡村社会复杂的内部。2019年起,王笛参与“五四”运动100周年的研究,从大量欧美报章去梳理原始记录去研究“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反应”;同年,王笛出版《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同年,王笛凭借《袍哥》获得首届吕梁文学奖之年度非虚构类作品。
2021年8月,王笛卸任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2022年7月,王笛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茶馆》第二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版《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同年10月,在中信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作品《碌碌有为》和《历史的微声》。2023年,王笛做客《十三邀》;同年,王笛第一次参加书展。与读者分享成都茶馆的故事,与其他历史写作者讨论历史写作的现实思考,分享自己的历史研究,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主要作品
专著
论文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担任职务
相关事件
2023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王笛说,抖音等短视频产品是未来“非常珍贵的史料来源”。王笛表示乐于见到这么多人拿起手机记录,100年后的历史学家,将拥有更丰富的研究材料。“为了对抗遗忘,我鼓励更多人去记录”,王笛指出,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代文化在发生变化,行业也在持续被取代,几十年足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时候记录就显得更有必要。他提出对短视频这种媒介形式不要轻视,而是“从今天起就应该去关注如何才能把短视频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留给后人去了解我们的今天。”
人物评价
王笛老师的书写得扎实,同时细节生动,因此好读。王笛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这个领域的写作特点是眼光向下,关注普通人、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文化。王笛教授虽然是历史学者,但他在不同场合都表示过,文学比历史学有更突出的表现和价值。——(澎湃新闻评)
十几年来,王笛一直在大学里、媒体中推广关注下层、关注普通民众的史学观。这种史学观是王笛的毕生追求,然而做中国的微观史,史料始终是难点。——(东方网评)
王笛老师是中国微观史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他是微观史研究最重要的提倡者,也是微观史写作最重要的实践者,作品很多,从《袍哥》到《茶馆》一系列作品。去年我出版了《漫长的余生》,好多人觉得这也是一种微观史。我不知道算不算,即使算也不是自觉的,没有用微观史的方法和理论来指导自己,如果碰巧有点像,那真的是瞎猫碰了个死耗子。——(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新评)
历史学家王笛是一个毫无保留的人,谈生活、谈学术、谈茶铺,他都尽量用容易听懂的表述。——(《新周刊》评)
在国内外历史学界乃至文学界,王笛以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的研究和创作负有盛名。——(深圳《晶报》新闻评)
参考资料
「封面会客厅」对话历史学家王笛:“文学实际上也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历史”.今日头条.2024-01-09
王笛:历史写作的文学性,文学写作的历史感(上篇).澎湃新闻.2024-01-09
王笛.暨南大学.2024-01-09
当代书评丨专访成都籍著名学者王笛: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找出普通人的声音.封面新闻.2024-01-09
王笛:走出象牙塔的历史研究和写作更有生命力.中国作家网.2024-01-09
王笛:微观历史、叙事与历史书写.澎湃新闻.2024-01-09
明日15:00 | 王笛x许纪霖x止庵:历史的微声,汇聚成河.今日头条.2024-01-09
王笛:从历史的最底层往上看.曲阜师范大学孔府档案研究中心.2024-01-09
王笛:“微观史”视野中的现代化进程.光明网.2024-01-09
王笛:人人都是历史学家,用记录对抗遗忘 | 正午访谈.腾讯网.2024-01-09
研究小人物日常的历史学者 ── 王笛教授.今日头条.2024-01-09
罗新对谈王笛:每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记录者.今日头条.2024-01-09
澳门大学教授王笛:从“碌碌无为”到“碌碌有为”.新民网.2024-01-09
王笛:走出象牙塔的历史研究和写作更有生命力.腾讯网.2024-01-09
王笛:坐茶馆这种日常行为,比英雄帝王的历史更有意义|正午访谈.腾讯网.2024-01-09
研究院概况.天府文化研究院.2024-01-09
王笛教授受聘为天府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天府文化研究院.2024-01-10
邱志红:五四运动史研究取得新进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01-09
吕梁文学季各奖项揭晓:莫言、梁晓声、王笛、于坚等获奖.澎湃新闻.2024-01-09
王笛谈成都茶馆:1950-2000.今日头条.2024-01-09
王笛做客《十三邀》,普通人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今日头条.2024-01-09
【专访】王笛:走出“帝王史观”,我们才能对自我和平凡生活有更多认可.今日头条.2024-01-09
街头文化.豆瓣读书.2024-01-10
茶馆.豆瓣读书.2024-01-10
历史的微声.豆瓣读书.2024-01-10
茶馆.豆瓣读书.2024-01-10
那间街角的茶铺.豆瓣读书.2024-01-10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豆瓣读书.2024-01-10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豆瓣读书.2024-01-10
消失的古城.豆瓣读书.2024-01-10
袍哥.豆瓣读书.2024-01-10
跨出封闭的世界.豆瓣读书.2024-01-10
时间.空间.书写.豆瓣读书.2024-01-10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未来可能成为珍贵史料的来源.人民政协网.2024-01-10
王笛:100年后的历史学家,很难忽略短视频的史料价值.中国日报网.2024-01-09
我们的历史书,总是忽略99%的普通人.今日头条.2024-01-09
历史学者王笛:重新审视文学,历史的隐藏密码.今日头条.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