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六号测量船
远望六号测量船,是中国第三代远洋航天测量船,,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708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建造。远望六号测量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采用了船舶建造、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先进技术。甲板上同时安装多套大型测控设备,能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
远望六号测量船总长222.2米,宽25.2米,高40.9米,满载排水量24900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可在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2006年4月,远望六号测量船开工建造。2008年7月8日,远望六号测量船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2008年9月,远望六号测量船首次执行任务,并在“神舟七号飞船”升空时,负责在海面上监控舱门压力及卫星位置测控工作。
自2008年交付使用至2021年9月,远望六号测量船创造出远洋测控点位最远、纬度最高、捕获目标时间最短等多项纪录。远望6号船成立测控支持实验室、“创”团队、“源”动力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一系列新科技、新发明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22年4月16日,远望6号船已圆满完成以神舟飞船、北斗、嫦娥为代表的76次海上测控任务。
名称由来
1970年12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上,专门研究了计划建造的航天测量船的船名问题。经过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一艘为“北海”号,另一艘为“东海”号。时隔不久,发现那两个名字均与中远海运的船重名,必须重新命名。船重名是犯大忌的事情,万一船舶遇险,将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于是,海军专家建议用“大西洋”号和“太平洋”号,以表明中华民族建立强大海军的决心,但是,有人认为或多或少有点大海军主义,建议没有被采纳。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提出借用毛泽东诗词,命名为“五洋”号和“九天”号,代表中华民族可上天揽月,测控导弹卫星、飞船;可下五洋捉鳖,跟踪海底潜艇发射的潜地导弹。最后,国防科委副主任聂力提出用毛泽东写给叶剑英的诗词“远望”来命名。该名字寓意作为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承前启后,也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于是,远望系列测量船的船名就诞生了。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60年初,美国第一代远洋测量船“阿诺德将军”号和“巷圣堡将军号”,以及苏联的“加加林”号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那时,航天测量船的建造,成为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1965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常委会议,提出并研究了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建议。1967年7月18日,建设远洋综合测量船队的实施方案“718工程”确立,工程很快获得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同意。
1975年4月8日,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筹建指挥部正式成立,测量船、主码头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步建设。1976年9月,测量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开工建造。1978年底,“远望”1号、“远望”2号测量船建成后第一次试航。在经过紧张的设备装船,联试、标校、校飞及近海演练后,于1980年5月开赴太平洋,首次参加中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落区测量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测量已由陆地走向海洋,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4个具有海上测量能力的国家。
由于携带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在海上飞行航程很长,2艘测量船不能实现海上全弧段覆盖,曾先后租用一艘打捞救生船和国家海洋局的“向阳红”10号船改成遥测船,用于运载火箭三级一次部分工作段和滑行段的测量。为适应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1994年底建成了“远望”3号测量船。1998年购买了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船,1999年改装为“远望”4号测量船,从而使中国拥有了4艘“远望”航天远洋测量船。至此,一个遍布世界三大洋的海上移动测控网形成。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后续航天试验任务频度不断加大,型号种类复杂,轨道类型增多,对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的测控通信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未来高密度航天飞行试验任务要求,给中国载人航天、探月及二代导航等大型航天工程提供更强有力的海上测控支持,中国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开工建造了2艘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5号和“远望”6号,航天远洋测量船队达到6艘规模。
生产历程
2006年4月,远望六号测量船开工建造。远望六号测量船是中国第三代远洋航天测量船,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设计,在江南造船开工建造。2008年4月12日,远望六号测量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同年7月8日,远望六号测量船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
改造升级
2019年4月28日,远望六号测量船进驻上海江南造船厂,在此期间已进行了10多类1000余项的升级改造工作。同年12月24日,远望六号测量船在江南造船厂进行大修改造的远望6号船成功完成船舶倾斜试验。期间进行了10多类1000余项的升级改造工作。通过改造升级,远望6号船在测控能力范围、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大幅增强。
基本设计
舰体设计
远望六号测量船总长222.2米,宽25.2米,总高40.8米,吃水8.2米,满载排水量24966吨,船尾区设有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上面可搭载1架直升机。航速可以达到18节,能在海上维持100天的自给,最大抗风能力12级,可以保证在南北纬 60°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动力系统
远望六号测量船最大航速20节。
船舶系统
远望六号测量船身上集成了船舶建造、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主要由船舶系统和试验装备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船舶系统就是船舶平台,是一个海上活动载体,通常称为“常规”系统,由船体、动力系统、航海气象系统和勤务保障系统组成。远望六号测量船采用长首楼、纵通长平甲板、球鼻首、双轴双桨双舵、舯后机船型,驾驶室靠近艏部,船首部到驾驶室之间为锚及系泊设备。驾驶室顶部设置气象云图接收天线、多普勒天气雷达天线、气象水文观测设备天线和海事卫星通信天线,其后的中线处设有主桅杆,主桅杆上有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天线、避碰雷达天线等。
试验装备系统
远望六号测量船试验装备系统是为完成各项试验任务所需要的设备总称,通常称为“特殊装备系统,简称特装系统,主要包括测控系统、通信系统和时间统一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海上测控要求的不断提高“远望”6号的测控设备具有较高的数字化可重组、开放性及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水平。它的甲板上同时安装了卫星测控天线、飞船测控天线、卫星通信天线、天地话音传输天线等大型测控通信设备,这在测量船建造历史上尚属首次,大大提高了测量船完成海上科研试验任务的能力。
远望六号测量船的中枢神经采用了光纤构建综合信息传输平台,各大系统能够利用这个平台扩展业务功能,实现了测量船与基地及各大系统的中心联网,共享信息资源,具备海上联合会诊的能力。远望六号船指挥控制中心配有先进的综合桥楼系统,具有自动导航、实时监控功能,可以实现无人驾驶。该船采用光纤综合信息传输平台,使各大系统都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具备海上智能会诊和排障能力。
减震和环保设计
在减震降噪方面,远望6号80%的舱室噪音和所有重要舱室的噪音水平已经与豪华邮轮相当,有的地方还更低。在环保方面,其舱室家具皆由环保材料制成,几乎没有异味。其采用的变频技术使得舱室内的温度始终恒定。另外,远望6号采用轻质柴油为燃料,减少了废气排放,同时配备了一批先进的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能满足国际防污染公约及船舶安全公约要求。
食物保鲜设计
航天测量船长期航行在海上,任务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平均一个多月才能靠港补给。这让为船员及科研人员提供新鲜食材成为一大难题。为了提振船员和科研人员的士气,远望6号使用了气调保鲜这一技术。由于蔬菜水果采摘后仍存在呼吸代谢,其释放的催熟剂将导致腐烂,因此这一技术的原理就是释放惰性气体,抑制菜果自我催熟,使其处于半休眠状态,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实际使用结果表明,“远望6”号的食材保鲜期可长达30天,食材保存完好率高达80%。这让航天测量船上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吃上了新鲜的绿叶蔬菜。
配套设施
远望六号测量船可容纳300多人,船上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船理念,有餐厅、会议室、健身房、多功能俱乐部、KTV音乐厅、电子图书阅览室等,每个房间都设有卫生设施、配有挂壁式电视、设置船舶网络平台。在宿舍里随时可以洗到热水澡,随时可以将电话直拨到中国国内。远望六号测量船尾部有室内篮球场。它的上部还有一个露天游泳池。远望六号测量船所拥有的电力,可供一座30万人口城市的生活用电;其储存的油和水,可供400人在船上长期生活和航行。
服役情况
2008年9月,远望六号测量船首次执行任务,并在“神舟七号飞船”升空时,负责在海面上监控舱门压力及卫星位置测控工作。同年11月12日,执行神七载人航天飞行和委内瑞拉星海上测控任务,远望六号船顺利回到中国。这次远航,是远望六号船第一次执行实战任务,历时63天,总航程1.3万海里。
2010年12月25日,完成任务的远望六号测量船安全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这是一次创历史的航程,诞生3项中国航天远洋测控的历史纪录:出海时间最长,单次出海执行任务最多,单次出海航程最远。
2012年2月2日,历时154天总航程3万海里的远望六号测量船抵达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港口。至此,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任务的3艘远望号测量船全部凯旋。
2013年4月16日,远望六号测量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远赴大洋执行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交会对接载人飞行任务为重点的海上测控任务。“神十”任务中,远望号船队承担100多个圈次、140个弧段的测控通信任务,涉及飞船入轨状态监视判断、应急返回数据注入、变轨控制等关键飞控环节。同年12月31日,远望六号测量船顺利返航至长江边港口停泊。远望六号测量船在太平洋赤道北、南侧附近预定海域,先后圆满完成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玻利维亚通信卫星(玻星)海上测控任务,历时46天、远洋航行12000多海里。
2016年6月12日深夜23时30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从西昌市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20多分钟后,与西昌远隔万里之遥的“远望6号”在赤道附近第一时间发现并成功捕获目标,为火箭飞行、卫星成功入轨等关键动作“保驾护航”。
2017年,远望六号测量船累计完成6次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其中一半的任务测控海域在南半球,“远望6号”先后6次跨越赤道线,往返于南北半球间,船员们也随之经历了6次季节的快速变换。
2018年元旦出航,历经10多天劈波斩浪,顺利抵达任务海域。1月12号,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北斗三号MEO-02组卫星顺利升空。在赤道附近预定海域的“远望6号”船,单船多目标精准测控,圆满完成基础级三级工作段至上面级第二滑行段初期的测控任务。同年2月21日,远望六号测量船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圆满完成第28、29颗北斗导航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测量船“远望6号”,历时23天、远洋航行6000余海里,顺利返航至长江边港口停泊。同年5月5日,远望6号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赴太平洋某预定海域执行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中继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2020年7月13日,远望六号测量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首次单航程奔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指定海域执行多次海上测控任务。本次赴三大洋执行任务,远望6号船单向航程将超1万海里,海上作业达100天。这也是远望号测量船船历史上首次单航程在三大洋执行任务。同年10月17日,首航大西洋的远望6号在圆满完成两次海上测控任务后,安全顺利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母港。
2021年2月10日,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六号测量船缓缓驶离母港,向着预定海域进发,执行后续海上测控任务。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远望六号测量船作为唯一的海上测控点,从发现目标到跟踪结束,累计发送了包括太阳帆板展开在内的多条重要指令,并实时回传了航天员图像及语音信息,完成了海上测控任务。
2021年6月21日17时,远望六号测量船在圆满完成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后安全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母港。本次远望6号船出海共29天,安全航行五千余海里。
2021年8月17日,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印度洋预定海域执行多次海上测控任务。这次远望6号船出航总航程将超1.6万海里,海上作业将达76天。
2022年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远在大洋深处的远望6号船顺利接过陆上测控接力棒,精准高效地完成了发射阶段海上测控任务,为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保驾护航。同年11月25日,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6号船抵达预定海域,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2023年1月19日,远望6号船圆满完成海上测控任务,顺利停靠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母港。自2023年年10月下旬出航至返航,远望6号船累计出航88天,安全航行20000余海里,圆满完成了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神舟十五号为代表的4次海上测控任务。
2023年5月29日20时55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等待在太平洋预定海域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6号船单船参试,精准完成海上测控任务,护送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本次任务中,远望6号船要为火箭飞行、船箭分离和飞船入轨等关键步骤保驾护航。火箭发射升空后不久,远望6号船迅速捕获目标,顺利接过陆海测控接力棒,准确高效地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文昌航天发射指控中心发送实时测控数据,有效保障了多项关键动作,并为中国货运飞船定轨提供数据支撑。
主要任务
远望6号船的主要工作包括遥测、外测和测控。外测就是通过测量航天器相对测量船的角度、距离、速度,确定航天器的飞行轨道;遥测主要是通过接收航天器内部传感器采集下传的信息,了解掌握航天器上设备工作状态。控主要指遥控。它是根据测控中心的测控计划,发送遥控指令对航天器进行各种控制,如航天器变轨、太阳能帆板展开等。
主要成果
截至2021年9月,远望六号测量船已33次远征大洋,累计航程可绕地球赤道22圈,70次圆满完成以神舟飞船、北斗等为代表的海上测控任务。自2008年交付使用以来,这艘中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勇闯远洋深海,在波峰浪谷间创造出远洋测控点位最远、纬度最高、捕获目标时间最短等多项纪录。多年来,远望6号船成立测控支持实验室、“创”团队、“源”动力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一系列新科技、新发明得到广泛应用。
媒体评价
入列后,远望六号测量船迅速成长为海上测控中坚力量,老船辉煌谢幕,新船完美承接,航天远洋测控事业在新老传承、继往开来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军网评)
在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征途上,远望号测量船船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海上力量。而随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断加快,越走越远的远望号船队,早已成为了航行大洋的“中国名片”。(新华网评)
服役后,“远望6号”航天测量船多次远赴大洋,先后承担了“神舟七号飞船”升空、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中继卫星”等多个重大工程的海上测控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船舶》期刊评)
相关作品
2017年上半年,纪录片《远望》摄制组就投入到节目的策划、拍摄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纪录片摄制团队,先后走访了全国多个城市,对几十名“远望”工程参与者进行了采访与交流。2018年春节前夕,摄制组登上远望6号,见证其驶向南太平洋执行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历时23天进行海上拍摄。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集,第一集通过走访包括聂力中将在内的历史亲历者,回顾了远望号测量船建造和发展,第二集则是摄制组在春节期间跟随中国第三代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执行任务中拍摄的。纪录片《远望》于2018年6月2日晚在东方卫视艺术人文频道首播。
参考资料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举行“红色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微信公众平台.2025-03-05
远望6号船将完成大修改造.百家号.2025-03-04
远望5号、远望6号航天测量船凯旋靠港.看看新闻.2025-03-04
走进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远望号.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2025-03-04
追星逐箭 向海问天——记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中国军网.2025-03-05
【全景扫描】我国“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队.中国军网.2025-03-05
远望 6 号船抵达任务海域,准备执行神舟十五号海上测控任务.科技日报.2025-03-06
中国航海日|远望号,在波峰浪谷间追星揽箭.微信公众平台.2025-03-05
船舶馆展出航天测量船立体动态模型.中国水运网.2025-03-04
远望6号船完成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界面新闻.2022-04-16
从“中国第一厂”到高端装备领航者:上海造船事业的辉煌历程.人民网.2025-03-05
我国“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队.国家航天局.2025-03-06
背景资料:我国“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队.中国证券网.2025-03-04
远望6号完成首次大修 测控能力增强.财联社.2025-03-05
【青年视界】“远望7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正式亮相!.微信公众平台.2025-03-05
以人为本精细创新 打造现代补给体系 ——记七〇八所总工程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黄蔚.船舶报.2025-03-06
圆满完成神七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六号船顺利回国.中国政府网.2025-03-05
远望号回顾:又创三项新纪录远望人都是英雄.中国台湾网.2025-03-05
我国远望六号测量船完成神八天宫任务凯旋.新浪网.2025-03-05
远望三号、六号测量船执行天宫神舟对接测控任务.中国政府网.2025-03-04
“远望6号”完成嫦娥三号和玻星海上测控任务凯旋.人民网.2025-03-05
“远望6号”完成第23颗北斗卫星海上测控任务.中国新闻网.2025-03-05
【远望6号测量船完成任务返航】.新浪微博.2025-03-05
"远望6号"2018首航收获开门红.荔枝网.2025-03-05
历时23天 远望6号完成北斗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归来.中国军网.2025-03-05
远望6号船起航执行嫦娥四号中继星海上测控任务.新华网.2018-05-05
远望6号船首赴三大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中国政府网.2025-03-04
远望6号船首航大西洋完成测控任务返回母港.中心新闻.2020-10-17
除夕前一天,远望6号船扬帆起航.今日头条.2021-02-12
远望6号船单船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界面新闻.2021-06-17
远望6号船完成神舟十二号等两次海上测控任务返回母港.今日头条.2021-06-21
远望6号船赴印度洋执行多次海上测控任务_新闻_央视网(cctv.com).央视网.2021-08-18
远望6号船为梦天实验舱飞天保驾护航.今日头条-中国新闻网.2022-10-31
就位!远望6号船抵达神舟十五号测控任务海域.百家号.2025-03-05
回家过年!远望6号船平安凯旋.百家号.2025-03-05
远望6号测量船完成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海上测控任务.上游新闻.2025-03-05
超燃!“守望”神舟上天,这艘大船的任务竟然在天上?.微信公众平台.2025-03-05
张振国:远望六号船交会对接测控有三大关键弧段.中国政府网.2025-03-05
飞天圆梦丨奋进在航天强国的金色航道上——记中国航天“远望6号”测量船.中国宁波网.2025-03-05
纪录片《远望》 :一艘“远望号”的前世今生,几代改革创业者的家国情怀.上观新闻.2025-03-04
纪录片《远望》:远洋测量船四十载见证改革开放科技路.百家号.2025-03-05
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 纪录片《远望》 致敬中国航天测量事业.新民网.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