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沙栖新对虾

沙栖新对虾

沙栖新对虾(学名:Metapenaeus moyebi),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动物,为中国东南沿海常见虾类之一。世界上广泛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广东省等。

沙栖新对虾,额角较直,微向上倾斜,长度稍短于头胸甲,头胸甲具眼后沟、眼眶触角沟、颈沟、肝沟、心鳃沟,肝沟近“C”形,与颈沟等深,雄性交接器呈十字形,体表黄色、光滑,壳薄透明,表面散布浅蓝色或褐色小点。主要分布于泥质、泥砂质及砂质的海底,可新鲜食用或干制虾米,数量较大。沙栖新对虾个体虽小,但生长发育很快,对环境的适应,尤其对低盐和低氧的抗耐能力较强,离水后较长时间尚能存活,适于活虾运输和销售,为中国沿海养殖虾类之一。

形态

沙栖新对虾,额角较直,微向上倾斜,长度稍短于头胸甲,伸至(雄)或超出(雌)第1触角第3节末端,上缘基部有7或8齿,末端的1/5及下缘无齿。肝刺位于胃上刺下方。无眼眶刺。额角后脊较低,伸至头胸甲后4/5处消失。额角后脊及沟伸至胃上刺稍后方消失。眼胃脊、触角脊、肝脊,心鳃脊明显。头胸甲具眼后沟、眼眶触角沟、颈沟、肝沟、心鳃沟。肝沟近“C”形,与颈沟等深,从肝刺弯向头胸甲前侧缘附近。心鳃沟较浅。腹部第4-6节背面具中央纵脊。尾节末端尖锐,与第6节大体相等。尾节背面具纵沟,侧缘无刺。第1触角上下鞭略等长。

内侧附肢伸至角膜末端,柄刺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中部。第2触角鳞片伸达第1触角柄末端。第3颚足伸至眼角膜中部。第3对步足最长,伸至第1触角柄第2节中部;第1.第4对步足末端相齐。第1-3对步足具基节刺,无座节刺。雄性第5对步足变态。雄性交接器呈十字形。雌性交接器前部有3条纵脊。在纵脊之后有1对牛角状侧板,末端弯向前中部,形成前缘中部稍凹的后板。体表黄色、光滑,壳薄透明,表面散布浅蓝色或褐色小点。

分布范围

沙栖新对虾遍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夏威夷群岛。在中国,这些生物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海南省等地的沿岸浅水区域。

栖息环境

沙栖新对虾是一种栖息在水深不超过40米的海洋生物,主要分布于泥质、泥砂质及砂质的海底。这些地方通常具有低盐度的环境条件,适合这类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生活习性

沙栖新对虾生活在盐度小于10‰的河口区

生长繁殖

沙栖新对虾在夏季的6月至8月期间,展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雌虾体长介于55至95毫米之间,而雄虾体长则较短,为55至76毫米。虽然这种对虾属的体型偏小,其繁殖和生长速度却相当迅速。特别是在7月和8月,沙栖新对虾进入主要的产卵期。性成熟个体的体长范围为60至95毫米。

用途

可新鲜食用或干制虾米,数量较大。

参考资料

沙栖新对虾.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