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乌辫(1890-1959),原名陈拱,出生于海阳县上莆都湖尾村(现属潮州市金石区)。他是潮剧界的著名教戏先生,曾在多个潮剧班担任教师,并在海外传授潮剧艺术。他的教学成果显著,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包括著名的潮剧作曲家林如烈和杨其国。徐乌辫不仅擅长教授表演技巧,还在潮剧音乐方面有所建树,提出了“四孔弦”的概念,对潮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物简介

徐乌辫自幼被卖身为童伶,加入了彩塘老玉梨班并学习青衣角色。他在新加坡等地的潮剧班任教,并扮演婆丑角色。1920年,徐乌辫回到中国并在老赛宝班、老赛永班继续教戏。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入了“锡箔工会”和“潮州工会联合会”,并领导了多起提高潮剧艺人薪资的罢工运动。这些罢工事件促使他成立了“剑光”、“剑影”、“剑声”三个剧社。1927年,这三个剧社合并成为“织云潮剧班”,后来更名为老赛永丰。由于1943年的潮汕地区饥荒,老赛永丰被迫出售,之后徐乌辫返回家乡徐陇村,并在多家潮剧班任教。1945年,他随苏雪林正班前往越南,并在那里定居直至去世。

徐乌辫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不仅能够编写剧本,还能指导演出和创作音乐。他的作品《绛玉》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讽刺喜剧,受到了广泛传播。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掌握了丰富的表演技能,尤其是在发声和唱功方面的训练尤为深入。徐乌辫提出的“四孔弦”理论,即以F调为基础的音阶体系,对潮剧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教育成就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被誉为“教戏王”。

徐乌辫的弟子们在其教导下成长为了潮剧界的佼佼者。其中,林如烈和杨其国两位作曲家更是成为了潮剧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成功也证明了徐乌辫作为一位教育者的卓越才能。

参考资料

童伶制下亦师亦友的情谊 - 广东潮剧院.广东潮剧院.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