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强(1913-1975),原籍广东梅县杨桃墩(今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是二十世纪30年代较为活跃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起源于追随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风。林英强与戴望舒施蛰存、郁达夫等诗人有交往,并在上海、北京、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报刊上发表大量诗作。

他曾在上海市《现代》《新时代》,香港《红豆》《今日诗歌》,北平市小雅》、南京《橄榄》等刊物发表新诗和散文,出版了《蝙蝠屋》《麦地谣》《马驱》等诗集。林英强与李金发、陈江帆、侯汝华杜埃楼栖黄药眠等客籍现代诗人一样,与香港文坛交往密切,在香港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被列为“香港诗人”。1939年移居南洋,1975年1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逝。

人物经历

林英强,梅县杨桃墩人,先后就读于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广州中山大学。在梅县时,林英强和侯汝华、廖宗、刘果因、杨青萍、陈廉观、黄伟强等友人创办了“七星灯”文学社,并在《梅县民国日报》副刊“七星灯”发表了不少新诗、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时,林英强还在《梅县日日新闻》担任副刊编辑。

林英强积极投身抗战宣传工作。“七七”事变后,林英强曾出任《阵中日报》随军记者,写了很多前线战士奋起抗日的报道,后回广州市担任《星期报》总编辑。林英强也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散文诗。1940年结集为《麦地谣》,在上海文艺新潮社出版。其中,《射击手歌》《卢龙塞上》《苗徭之歌》反映出全面抗战的呐喊,歌颂少数民族为祖国战斗的壮烈情怀,开拓了散文诗的新题材。1938年1月,林英强、侯汝华在广州创办了以刊登抗战题材诗歌为主的《东方诗报》,李金发刘白羽、李心若、罗清桢等也曾在该报发表作品。1939年,林英强移居南洋,在《马华日报》担任国际新闻编辑兼副刊主编、社论委员。自1949年开始,担任马来西亚中国报》副刊主编,当了26年编辑,编过“文戈”“展望”等文艺副刊,也兼任该报资料室主任,培植了不少文学青年。1971年,担任“南方丛书”总编辑兼发行人。

战后,林英强比较少写诗,潜心研究南洋民俗和文化艺术,著有《马来亚新志》《东南亚风土与艺术》《马婆土著民俗研究》《在南方的天下》《东南亚华人社会》等。在南洋期间,林英强与著名现代文学家、革命烈士郁达夫交往密切。为此,郁达夫与同在新马报界任职的林英强有了较多往来。1939年11月,林英强写信给正在国内主编《阵中日报》的碧野大埔县人,现代作家、散文家),信中提到:郁达夫应武汉合唱团之请,偕夫人到吉隆主持《原野》(曹禺创作话剧)公演开幕礼。会见时,受碧野之托,林英强转交给郁达夫的约稿信,请他为《阵中日报》撰稿,郁慨然应诺。郁达夫自书一篇《青岛杂事诗》送给林英强:“一将功成万马喑,是谁纵敌教南侵。诸君珍重春秋笔,记取遗民井底心。”落款为:“英强兄正,郁达夫(印)。” 1974年8月,林英强出版生前最后一部著作《郁达夫先生及其作品》,评价了郁氏生平传略、文学成就以及抗战救亡的贡献,并收录了郁氏的部分作品和一生著作详目。同时,林英强将郁氏题赠的诗作印在封面上,作为友谊的永久纪念。

作品风格

1934年9月,香港特别行政区《今日诗歌》发表戴隐郎的《论象征主义诗歌》,详细介绍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源流和特色,并明确指出“李金发施蛰存侯汝华、林英强、欧外鸥林庚为中国象征主义诗人”。林英强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从追随李金发象征主义诗风开始的。李金发对林英强的诗作推崇备至,他在《序林英强的》中说:“诗之需要image,犹人身之需要血液。现实中,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美,美的蕴藏在想象中,象征中,抽象的推敲中,明乎此,则诗自然铿锵可诵,不致‘花呀月呀’了。林君的诗,似乎深知此道,有时且变本加厉,如创造出一些人所不常见的或康熙字典中的古字在诗中,使人增加无形的神秘的概念。”林英强的诗作,带有明显的李金发风格,抽象隐晦,“审丑”意识强烈,甚至在形式上也有明显的痕迹,“之”字使用频繁。再如《落叶》:“心之索寞/叶之落闲阶之萧索/残叶重压之于病弱之野蔷薇/季节之车旋转之乱辙/蜘之网之网断了/残叶之剪之无情之赠。”可以说,到了无“之”不欢的地步。

人物作品

在上海出版过诗集《麦地谣》《沙漠船之旅歌》《骢马驱》等。著有《马来亚新志》《东南亚风土与艺术》《马婆土著民俗研究》《在南方的天下》《东南亚华人社会》等。

林英强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居住和创作,也在香港《缤纷集》《今日诗歌》《时代风景》《红豆》《南华日报》《大众日报》等发表了不少新诗和散文。如始创号发表了林英强的《无名的歌篇》,1935年1月《时代风景》初创号发表了林英强的《侠士咏》。此外,林英强诗集《蝙蝠屋》《凄凉之街》《骢马驱》等,在香港新诗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资料

梅县籍现代诗人林英强- 梅州日报数字报.梅州日报数字报.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