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航清(1964年-),男,福建建瓯人,中国著名红树林研究专家,现任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和广西红树林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他在厦门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加入广西海洋研究所。范航清于1991年12月组建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并担任二级研究员和广西特聘专家。
主要成就
范航清长期从事海岸生态学,尤其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与技术管理工作。15年来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科委、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和国际基金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等著作;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第一完成人),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
1993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光对秋茄胚轴根萌发的抑制现象。在国内首次提出“近海渔业—红树林—海堤”生态养护模式;首次评估我国红树林的生态经济价值;首次开展红树林腐叶有效能量和沙滩红树林的研究;首次研究我国红树林的鱼类多样性,开创利用围垦资料低成本评估红树林历史生长情况的研究方法;首次报道我国的红树植物红榄李的数量不超过360株,并存在双花期的现象。
2005年启动了广西北部湾海草生物量和光合作用的研究;2007年与日本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开始毁弃虾塘红树林和退化生境海草床恢复工程的示范研究。
2005年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质量经济”会议,在会上做“滨海湿地与海岸生态安全”的大会报告。2007年9月在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与林业部门联合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红树林湿地论坛”,通过了论坛的北海宣言。
长期为广西北仑河口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提供技术支撑。参与组织和推动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晋升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2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2013年被评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湿地行“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为北仑河口海洋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全面技术资料和疑难答辩。2005年4月成功推动我国防城港市红树林加入为国际示范区。2006年中标UNDP/GEF/“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的两个子项目,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滨海湿地研究进入红树林—海草—珊瑚礁大系统的高度。2006年起负责908项目中红树林—海草—珊瑚礁海区的调研和系统评估工作。
范航清十分重视人才的可持续性。不管是在单位里对年轻人的培养,还是在学校里的研究生培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自2002年以来,共培养研究生17名,其中已毕业15名。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红树林生态学、海草生态学和滨海植物生态学。为广西海洋科学的高等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6年入选取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999年被评为“广西优秀专家”;2000年被评为“ 广西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广西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研)先进个人”;2000年和2002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03年获第七届广西青年科技奖;2011年以第一完成人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一种地埋式水体自更新滩涂鱼类生态养殖系统(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与国际专利。
论文专著
专著
范航清,刘文爱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学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范航清, 邱广龙等.中国亚热带海草生理生态学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范航清, 石雅君, 邱广龙.中国海草植物界 北京市: 海洋出版社 2009.
范航清,陈光华,何斌源等.山口红树林滨海湿地与管理.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范航清.红树林--海岸环保卫士.南宁市: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范航清,梁士楚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论文
范航清 郑杏雯.海草光合作用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2007,14(2):180-185,192.
范航清 彭胜 石雅君 郑杏雯.广西北部湾沿海海草资源与研究状况[J].广西科学,2007,14(3):289-295.
范航清 邱广龙.中国北部湾白骨壤红树林的虫害与研究对策[J].广西植物,2004,24(6):558-562.
范航清 何斌源.北仑河口的红树林及其生态恢复原则[J].广西科学,2001,8(3):210-214.
范航清 何斌源.海岸红树林地沙丘移动对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0,20(5):722-727.
范航清 覃立团.生态保护与保护生态——红树林应得到有效的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16(1):41-43.
范航清 黎广钊.海堤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红树林的数量,群落特征和恢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7,8(3):240-244.
范航清 何斌源.传统渔业活动对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渔业资源的影响与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6,4(3):167-174.
范航清.广西海岸沙滩红树林的生态研究I:海岸沙丘移动及其对白骨壤的危害[J].广西科学,1996,3(1):44-48.
范航清 林鹏红树植物秋茄落叶分解碎屑的有效能研究[J].植物学报:英文版,1996,38(2):142-149.
范航清 林鹏.淋溶在红树植物秋茄落叶分解失重中的潜在作用[J].海洋与湖沼,1995,26(1):28-33.
范航清 林鹏.秋茄红树植物落叶分解的碎屑能量研究[J].植物学报:英文版,1994,36(4):305-311.
范航清 林鹏.秋茄落叶分解中营养元素释放的季节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1993,4(3):246-249.
范航清 吴汉阳.淋溶在秋茄落叶碎屑形成中的化学和能量的效应[J].生态学报,1992,12(4):387-388.
刘亮,范航清,李春干.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端海岸四种红树植物天然种群生境高程[J]. 生态学报. 2012, 32(3): 690-698.
刘文爱,范航清. 广州小斑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1(23): 335-338.
石雅君,范航清,潘良浩,等. 日本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根状茎和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热值动态[J]. 海洋科学. 2011(11): 48-51.
刘文爱,范航清. 危害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的四种蓑蛾科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初探[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06): 1850-1855.
李森,范航清,邱广龙,等. 海草生产力研究进展[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1): 143-147.
Shi Y, Fan H, Cui X, et al. Overview on seagrasses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0(2).
梁文,黎广钊,范航清,等.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物种生物多样性研究[J]. 海洋通报. 2010(4): 412-416.
李森,范航清,邱广龙,等. 海草床恢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0(9): 2443-2453.
周如琼,范航清,何斌源. 养殖排放农药和抗生素在红树林区中残留的初步研究[J]. 广西植物. 2010(6): 776-780.
李森,范航清,邱广龙,等. 北海市竹林三种海草种群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生态科学. 2009, 28(3): 193-198.
滕红丽,杨增艳,范航清,等. 广西滨海生态过渡带的药用植物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7): 1586-1587.
何斌源,范航清,王瑁,等. 中国红树林湿地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J]. 生态学报. 2007(11): 4859-4870.
张秀国,范航清,刘文爱,等. 天然白骨壤林小袋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 . 2009.28(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