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水书付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年)创作的一篇文章,当时苏轼因贬官惠州,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居住在此地。这篇文章详细记载了苏轼及其子苏过游览白水山的过程,包括泡温泉、观赏瀑布、探索佛迹等活动。通过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反映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这种豁达的人生哲学在他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眉山市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轼在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包括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他在书法界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擅长绘制竹木怪石,其艺术理论见解独到。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则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风雄浑豪放,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共同开创了豪放派词风。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曾多次遭贬谪,最终在常州逝世。他的著作《东坡全集》流传至今。
原文
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褐林鸮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子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有一百丈的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过一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瀑布泻入潭里溅起的水花)像雪在飞,(水声)像雷鸣,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佛的痕迹吧。
傍晚回去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我从不同角度)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翻过了几座山,到了江边,此时山中月亮出来,我们在江中心划船,用双手捧着碧玉般的月影。
回到家已经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喝醉了酒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记。
文章特色
《游白水书付过》采用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主要采用了叙述的手法,同时融入了描写和抒情元素。文中对于景色的描述简洁而富有韵味,如“雪溅雷怒”这一比喻就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如“掬弄珠璧”的动作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和愉悦的心情。结尾处“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描写,则暗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既有对山水之美的陶醉,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苏轼.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8-15
游白水书付过.古诗文网.2024-08-15
游白水书付过注释及译文.古诗学习网.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