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关族图书馆

关族图书馆

关族图书馆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上埠堤西路。始建于1929年,于1931年中落成并投入使用,该图书馆楼高三层,占地709.5平方米,由当时赤坎区两大姓氏之一的关氏族人及华侨捐资建成。

简介

钟楼正面“关族图书馆”五字为清代新会区举人梁鸾所题,正门匾额的馆名是近代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吴道镕的墨宝。大门外对联上写着:“骨肉有情宗亲倾积愫,同胞着意书馆起宏图”。设计及建筑的过程正经历了当时的"省港大罢工",外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市打工的人都回到了乡下并出谋献策,所以这幢图书馆不但楼高五层,顶楼还有一座大钟楼(楼顶大钟从德国进口,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现仍行走正常),外形以葡式设计为主体,陪衬当时最流行的七彩玻璃窗,地面虽然只是磨砖,但却是精华所在,当时每一块磨砖都是用人手磨成,价值一块银大洋,铺设的工艺更是妙不可言,砖与砖之间几乎是没有裂缝,在大厅中间倒下一、盆水,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因地面水平设计令水迅速向四周的去水道流去,所以地面永不积水,可使图书保管得更加完好。

建设背景

赤坎镇分为上埠、下埠两个部分,上埠人姓关,下埠人姓司徒姓。这两大宗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各自形成了很强的宗族意识。1925年落成的下埠司徒氏通俗图书馆高高耸立,那宏亮钟声在赤坎古镇的回荡,对关氏家族是一个激励,也是一个压力,本族各界人士对此反应强烈,纷纷提出筹建图书馆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海内外众多的关族华侨也不甘落后。民国十四年(1925),在全族的一致的呼声中和族人的迫切要求下,成立了以族望较高的关咏棠、关纪云、关鹤琴、关若熔领衔的"关族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决定海内外联合筹款,国内以荣公业产和元六、元七太祖业产为基础,向各界特别是赤坎区商界募捐。而在国外,旅居加拿大的殷商关国暖早就提议筹建家族图书馆,国内筹委会成立后,他自然成为最适合的组织者。于是,关国暖、关崇藻以加拿大为重点在美洲的关族华侨中发动宣传。同年,为此创办族刊《光裕月报》,制造舆论,联系海内外乡亲。此举一呼百应,纷纷捐款,尤其是旅居加拿大的关族乡亲最踊跃。他们将图书馆的建设视为荣耀先祖,弘扬家族精神,团结族众的壮举。一位关族华侨在信中这样评价到:将来图书馆落成后,可为一族之光。

倡议之初,发起人之间通过书信提出了图书馆建设议案,在最初的规划中,图书馆的规模比后来建成的要小。此议案通报到海外,希望据此筹集资金,到民国十六年(1927)仅在加拿大族人中就已经筹得银圆一万八千余元。

民国十五年(1926)八月中旬,发起人之一的关国暖在阔别赤坎镇十多年之后,受加拿大关族华侨的委托,作为图书馆建设的主持人和监理人离开侨居地,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到了家乡。图书馆的建设为海外关族乡亲瞩目,关国暖重任在肩。一位族侄在给关国暖的信中表达了华侨们的普遍心情。

近闻本族图书馆行将鸠工兴筑,将来巍巍之楼现于赤坎区,民智赖以开通,风俗赖以改良。公造益于本族,岂浅鲜哉,而公之名亦垂不朽矣。

回到家乡后,关国暖与加拿大的关崇藻等发起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关族图书馆正式奠基动工之前,对赤坎镇两大家族发展现状已有切身感受的关国暖,在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问题上有了新的想法,感觉原来的规划议案不足以反映关族在赤坎的影响,也不利于与司徒氏家族的竞争,规模偏小难以凝聚家族民心,因此应当扩大规模,至少要基本上与司徒氏图书馆的建筑相当。这样,建筑预算就增加到四万元。消息传到加拿大,由于在外乡亲疏于对家乡情况了解,还产生了一些误解。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二十七日,负责与关国暖进行联系的关建勋来信转达了加拿大华侨的意见。"此次图书馆如是建筑法,完全将前筹捐时之议案推翻……则完全无形夺取旅加侨胞之善意及权责矣。"同时,他们也表现出顾全大局,尊重家乡族老决定的态度。"然既决议是办法,亦无可言耳。"关建勋在信中还告诉关国暖,新筹集的款项随后汇回。意见归意见,在得知家乡族老扩大建筑规模的消息后,加拿大的关族华侨加大了宣传力度,积极筹资,保证图书馆顺利开工。仅半年时间,到十月所筹得的资金就达到了三万六千多元,解除了家乡对建设经费的担心。

最初提出的图书馆选址议案有三个,经过比较选择了堤西路西端。这里不仅比较安静,少受干扰,适宜读书看报。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赤坎关族的发祥地,图书馆建于此具有更鲜明的象征意义,更充分地凸显古镇的家族势力格局。民国十六年(1927)初,关族图书馆便在堤西路西端潭江边奠基开工。承建商是旅港建筑商、族人关穆的远利建筑公司。本着对家族负责,对加拿大乡亲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关国暖对图书馆从图纸的设计,材料的选购,到施工的环节和工程进度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志华教授在参观关族图书馆时,手抚着大门的圆柱,惊叹图书馆的建筑技术水平!他认为,关族图书馆建筑技术之专业,做工之精,质量之优,完全可能与北京圆明园的建筑技术媲美,肯定不是乡村土工匠的建筑作品。

图书馆的建设时时牵动着加拿大关族华侨的心,他们的筹备活动也从捐钱进入到捐物的阶段。

图书馆建筑之变更,都城各昆仲有责言,侄亦经曾函详解释一切,现下各人亦均无若佑意见矣,请勿有念!但图书馆之竣工在于何时?开幕有期否?希顺示及。加中各昆仲有许多来函问及,欲购买家,送赠图书馆开幕之用。已有数处据资购买大厅电灯矣。

至于前筹捐时,对于各捐款之昆仲奖励纪念之筹捐例,其相片如何处买也,亦要示知,以备答复各昆仲。

同样经过了两年的建设,民国十八年(1929),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关族图书馆在赤坎镇的西端耸立起来。楼高三层,加上庭院,占地面积为七百零九点五平方米。关族图书馆的造型和建筑风格与司徒氏通俗图书馆有所不同。庭院没有牌楼,而是开设了一个西式的院门,铁门的立柱造型是完全标准的西洋风格,门柱柱头以及柱顶的饰件十分雅致。大楼正门两侧矗立着两根约三米高的古罗马科林斯式的圆柱。二三层也有一个内走廊,四条方柱贯穿二楼、三楼,方柱之间有宝瓶栏杆相连,在视觉上走廊更为宽敞通透。方柱的柱头立面各有一个由涡券与缨络组成的装饰件,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建筑中柱头造型常用的处理手法。楼顶正中设置了一个具有巴洛克时期建筑风格的三角形山花,匾额被移到了一楼正门的顶部,使整座建筑更好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楼顶不能够缺少钟楼,关族也要在赤坎的上空响起自己的钟声,这座来自德国的大钟将与司徒氏通俗图书馆来自美国的大钟同时而鸣,争相报时。钟楼正面"关族图书馆"几个大字为新会县清朝举人兴鸾玱所题,正门匾额的馆名是近代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吴道镕的墨宝。

关族图书馆从民国十八年建成到正式开馆,中间历经了三年,"所以迟迟未能开幕者,实因常年经费与开幕经费两者之未有着落也"。其实这只是表面的原因,预算的开幕经费是七千元,常年维持费是一千元,以关族海外华侨的实力并不难解决。真正的阻力来自家族观念的房派意识,致使办事效率低,经常议而不决。民国十八年的关族族刊《光裕月报》第八期有篇文章号召族人放弃房派之见,团结起来:

余尝考吾族内容,名为一族,实分四房。户户之疆界已严,且户复分户,房房之意见且深,贫富既殊,强弱各异,动辄曰汝元九,我元六。平素相处,视同秦越,有事招集,势等冰炭。绅耆意见如龃龉,后生政策似矛盾。……数年来,族中所办之事,居多失败。

狭隘的家族观念既影响族外关系的处理,又危害族内的团结。这是血缘家族社会经常有的事情,在赤坎镇的其他家族中间同样存在。关族华侨对此意见很大,族内民众也非常着急。关国裕就投书《光裕月报》(1931):"族侨以血汗经营之图书馆,巍竖赤坎,经已数年,日日闭门,腾笑邻族。若不速图开幕,实为全族之羞。"民国十九年(1930)十二月,在关崇霖、关崇秀、关崇钦、关国煊、关国豪、关勋权、关勋拭、关勋谱、关朝明、关宽崇、关远杰、关远荣、关祺广等来自英属殖民地和加拿大归国华侨的推动下,在族桥联合会召开了全族谈话会,确定了第二年的开幕日期。

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关族图书馆正式开幕,由在加拿大华侨中声望极高的关崇藻回国主持开幕仪式。这是开平市县的文化盛事,开幕活动持续进行了五天,来自恩平市台山市新会区和开平其他地方的民众将堤西路围得水泄不通,万头攒动,人潮如涌。上埠各商铺张灯结彩,图书馆周围彩旗飞舞,从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聘请的文艺表演团队轮番登台演出,入夜后从图书馆楼顶拉到长堤的数条彩灯和燃放的烟花,将赤坎镇的夜空装扮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关族图书馆开馆后,馆长由元六祖和元九祖房的人士轮流担任。一楼是阅览室、《光裕月报》编辑部兼办公室,二楼收藏图书文物,三楼供归国关族华侨聚会活动。开馆之初馆内就收藏了《万有文库》、《四库全书》和《元史》等巨著,加上其他图书共近万册,一些国外的报纸杂志也经常更换,可以满足族内外读者的需要。在传播知识,沟通赤坎区与世界联系的同时,关氏家族在赤坎发源兴旺的历史和历代名人的功绩也通过图书馆这个文化阵地持续向读者传递,弘扬着家族的文化精神。关族图书馆实际上也就是一座家族历史展览馆。

民国时期两座家族图书馆先后在赤坎镇拔起而起,像两个巨人相互注视,耸立在古镇的东、西两端,在它们的周围聚集着成千上万的族众,每天都吸引着家族男女老少的目光,它们凝集着本族的民心,各自肩负着本族沉重的责任,代言着本族的形象。定时而鸣的洪亮的钟声不单是在向四邻报时,更是昭示着家族的存在和兴旺,因而成为本族民众生活环境的一部分。高高的旗杆意味着赤坎古镇存在两个中心的现实,出寄予了两大家族在古镇的发展蒸蒸日上,延绵万年的愿望。

参考资料

关族图书馆.关族图书馆.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