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
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Erdeni Batur)是17世纪准噶尔部的首领,哈剌忽剌的长子。1635年,他被授予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的称号,继承其父统治准噶尔。他与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图汗共同成为丘尔干盟主,促进准噶尔的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1640年,他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组成了更广泛的联盟,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他多次击败沙皇俄国和哈萨克汗国。巴图尔珲台吉于1653年去世,以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虽然有些资料认为他是准噶尔部的首领,但他也被普遍认为是准噶尔部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准噶尔部和鄂齐尔图汗的联盟盟主。他被认为是准噶尔部和后来的准噶尔汗国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也被认为是后来的准噶尔汗国的一个分支。
人物生平
绰罗斯王朝下的准噶尔王国:巴图尔珲台吉的统治
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公元?~1649年待考),蒙古族,绰罗斯·哈喇忽刺之子。著名明朝时期北元政权太师。
公元1634年,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承袭父职,是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杰出领袖。卫拉特,就是元朝时期的斡亦剌惕部、明朝时期的瓦剌,清代时期常记作额鲁特或厄鲁特,都是不同时期的译音。
主要功绩
卫拉特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的广阔草原,称西部蒙古;与中部的蒙古国(外蒙古)、东部的察哈尔省蒙古(内蒙古)并称蒙古三大部。卫拉特蒙古内部又分成四部:准噶尔汗国、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硕特汗国和土尔扈特。卫拉特其他三部已听命于准噶尔部,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也就成了西蒙古各部的首领。
然而,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俄罗斯帝国侵略的魔爪这时已经伸到我国北部和西部边疆,窥视着卫拉特和喀尔喀蒙古地区,而卫拉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之间又时常爆发战争,同时,卫拉特四部之间也为争夺牧场和牲畜发生冲突,草原上很不安宁。因此,一些部落离开自己原先的牧场,去别处另谋发展,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土尔扈特部就西迁到欧洲的伏尔加河下游,和硕特部向东迁移到青藏高原。
形势迫使卫拉特和蒙古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加强团结、维护安定、共同御敌的重要性。绰罗斯·巴图尔台吉开始四处奔走,呼吁各部要相互忍让,加强团结,蒙古各部对他的倡导积极回应。
公元1640年9月,在绰罗斯·巴图尔台吉和喀尔喀蒙古首领扎萨克图汗的共同倡导下,卫拉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会盟于塔城,通过了加强团结和协调的原则,制订了新的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
法典共有一百二十一条,包括宗教、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日常生活、民事纠纷、刑事犯罪以及攻防组织等方面的各项内容,法典中还写进了卫拉特和喀尔喀结束内战的善后措施,明文规定了两大部落和各部之间在对外战争中相互支援、共同抵御敌人的条款。
《蒙古卫拉特法典》的制订,对巩固牧区的社会秩序、加强卫拉特和喀尔喀蒙古各部之间的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沙俄企图挑拨各部争斗,以从中渔利的阴谋,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年)开始,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军在准噶尔汗国部的传统游牧地上先后建立托木斯克,库茨涅茨克、叶尼塞斯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等军事堡垒,并以武力为后盾,胁迫准噶尔部首领归服沙皇俄国。与此同时,准噶尔部为维护民族独立开始了反对俄罗斯兼并其牧地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前一阶段是在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和绰罗斯·僧格的领导下进行的,后一阶段则是以绰罗斯·策妄阿拉布坦和绰罗斯·噶尔丹策零为领导者。
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任准噶尔部首领时,叶尼塞河上游的柯尔克孜族是准噶尔部的属民,他们向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交纳贡赋。鄂毕河中游也是准噶尔汗国部属民的牧地,在这里,准噶尔部首领曾与俄罗斯帝国谈判,确定双方以鄂木河与鄂毕河上的黑角沿线为界,以北属沙皇俄国,以南属准噶尔部。在额尔齐斯河东岸库隆达草原西部的雅梅什湖,常驻有准噶尔部的边防军队。专事保护该湖的盐矿资源。
沙皇俄国对卫拉特蒙古的实际盟主,拥有强大实力的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十分重视,多次派遣使团出使准噶尔部,拉拢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则不断地向俄罗斯使臣表明自己维护民族独立的态度,并指责哥萨克骑兵的军事侵略活动。
明崇祯十三年(后金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向俄使明索伊·列密佐夫指出“柯尔克孜族是他—珲台吉的属民。”他指责说:“你,明索伊携带皇上的赏物、礼品来我这里;而另一方面,俄国人却在攻打我的属民”。他要求俄罗斯帝国托博尔斯克将军停止向吉尔吉斯人收取实物税,不再袭击和捉走吉尔吉斯人。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还组织了武装抗俄斗争。
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沙皇俄国军队进入雅梅什湖开采盐矿,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立即派准噶尔汗国军两千余名前往阻击,并进而攻击了塔拉和秋明的沙俄军队。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又组织准噶尔军袭击了托木斯克州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这些斗争,有效地阻止了俄军的入侵。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的反俄斗争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抗击俄罗斯帝国入侵斗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