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男,1969年5月出生,毕业于兰州大学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中国“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9月,李建平进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5月出站后留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大气科学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同年9月,任兰州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李建平任IAMAS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2000年起,李建平曾多次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1月,李建平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究员,2002年12月,李建平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教授。2008年5月,李建平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兼职教授,联合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成员。从2008年到2011年,先后四次在澳大利亚CSIRO做高级访问学者,2013年11月,开始担任英国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所客座教授。次年6月,李建平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2月,李建平加入中国海洋大学。2023年,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编委会委员。2024年6月,在2024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学术论坛(PICC 2024)中,李建平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太平洋岛国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的报告。

李建平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研究,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译著10余部,在谷歌 Scholar上被引用次数2万余次,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70余次,组织国际会议及分会90余次。李建平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优秀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十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世界最佳地球科学家等荣誉。

人物经历

1969年5月,李建平出生。1991年,李建平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1994年、1997年于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9月,李建平进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两年后,1999年5月出站后留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同年9月,任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并在这一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优秀博士后、“学笃风正”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2000年起,李建平曾多次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作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李建平任IAMAS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2000年10月,李建平前往美国Indiana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次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副主任,5个月后,2001年6月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9月,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部副主任。

2002年1月,李建平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究员,2002年4月到2002年6月期间,在美国NOAA空气资源实验室(ARL)做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12月,李建平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教授,2004年4月到6月,在美国NOAA空气资源实验室(ARL)做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11月,李建平前往澳大利亚CSIRO做高级访问学者。次年1月,又前往了美国Indiana大学。2006年,李建平还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8年5月,李建平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兼职教授,联合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成员。从2008年到2011年,先后四次在澳大利亚CSIRO做高级访问学者,2011年,任国际气候学委员会(ICCL)执行秘书长。2013年11月,开始担任英国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所客座教授。次年6月,李建平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大地测量学 and Geophysics,简称IUGG)首批IUGG会士。2016年到2019年,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教授。

2019年2月,李建平加入中国海洋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12月,任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委员会副主任、未来海洋学院院长。2022年月,李建平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2023年,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编委会委员。

2024年6月,在2024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学术论坛(PICC 2024)中,李建平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太平洋岛国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的报告。

主要成果

科研综述

李建平研究方向包括非线性气候动力学与可预报性、环状模动力学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季风和海陆气相互作用、数值方法、东亚季风动力学及其预测等。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成功用于业务预测,对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和推动业务预测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被Nature评为亮点、以及被Nature 地球科学杂志特别报道。提出的NLLE可预报性理论、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等成果被Elsevier出版的《大气科学百科全书-第二版ENCYCLOPEDIA OF ATMOSPHERIC SCIENCES》收录。

在气候动力学和可预报性方面:建立了非定常外强迫下气候的全局分析理论;创建了定量度量可预报性期限的非线性局部李雅普诺夫指数(NLLE)理论;提出了最优数值积分的逐步调整法。

在东亚季风变化机理和预测方面,从中高低纬相互作用和海-陆-气相互作用动力学角度,系统揭示了环状模与热带协同影响中国气候的机理;系统建立了非均匀基流行星波传播新理论,提出扰动势能新理论并应用于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提出了有物理基础的东亚季风预测模型,成功用于业务预测,成功应用于业务预测,推动和深化了东亚季风动力学研究与业务应用。研究成果被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业务部门使用,为业务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海-气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海-气耦合桥理论、年代际海-气相互作用的延迟振子理论,阐明其在全球及区域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揭示了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热带西太海温年代际变化、亚洲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机制,以及大西洋厄尔尼诺暖流的热动力学调控机制。

科研项目

注:信息截至2024年11月14日

参考资料:

主要论文与著作

截至2024年6月6日,李建平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译著10余部,在谷歌 Scholar上被引用次数2万余次,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70余次,组织国际会议及分会90余次。

论文

注:以上展示部分,信息截至2024年11月14日

参考资料:

著作

注:信息截至2024年11月14日

参考资料:

会议报告

注:以上展示部分,信息截至2024年11月14日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注: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11月14日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李建平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教授,为打破学科壁垒、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探索海洋领域交叉融合式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范式,打造了“全球海洋公开课”。“全球海洋公开课”通过构建国际化开放式课堂,邀请海洋科学等相关领域世界一流科学家,紧跟国际前沿,围绕最新科研进展进行授课。课程采取开放性、前沿性、交叉性的讲授模式,是中国在海洋科学领域第一次开设面向全球的公开课。

李建平培养的学生包括高丽、占瑞芬、丁瑞强、张冬斌、李晓峰、张文君、张丽、吴志伟等博士研究生,还包括冯涛、陈博、邓雪园、冯然等硕士研究生。

获得荣誉

注:以上展示部分,信息截至2024年11月14日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教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打破学科壁垒、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探索海洋领域交叉融合式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范式,精心谋划、系统推进,持续打造“全球海洋公开课”。(大众日报评)

李建平同志长期从事气候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创新成果,建立了非定常外强迫下气候全局分析理论,创建了度量可预报性的非线性局部李雅普诺夫指数及其向量谱理论;系统揭示了环状模与热带协同影响中国气候的机理,建立了非均匀基流行星波传播新理论,提出扰动势能新理论并应用于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提出了海-气耦合桥理论、年代际海-气相互作用的延迟振子理论,为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和推动业务预测做出了重要贡献。(赵九章评)

参考资料

李建平教授.李建平教授.2024-11-14

李建平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建平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2024-11-14

李建平教授当选国际IUGG首批会士.李建平教授当选国际IUGG首批会士.2024-11-14

李建平任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曾在北师大工作多年.百家号.2024-11-14

专访中国海洋大学李建平:海洋强省是产业强省,更是开放强省.百家号.2024-11-14

李建平.李建平.2024-11-14

李建平 简历.李建平 简历.2024-11-14

工作经历.工作经历.2024-11-14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2024-11-14

中国海洋大学李建平教授:执著科研,追求创新.百家号.2024-11-14

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24-11-14

人才兴鲁展风采丨李建平: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百家号.2024-11-14

喜讯 | 未来海洋学院导师李建平教授团队大气河系列文章荣获2024年“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荣誉.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4

李建平.李建平.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