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龙节,又称分龙日,是汉族、毛南族以及畲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节日内容和日期并不统一,有的地方祈雨、跳傩舞、唱戏拜龙王,有的地方举行龙舟赛、演习防火,但都与雨水有关。

分龙节与远古时期的祈雨方式雩舞有关,具体产生于何时无史料考证,有关“分龙”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陆佃《埤雅·释天》中有:“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民国地方志《思恩县志·社会编》也有记载。传说“龙”是管雨水的,“端午节”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

分龙节作为传统节日,虽然已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但在毛南族、畲族中仍在传承,其中凝聚着歌舞、美食、银饰、石雕、竹编等丰富的民族艺术,对不少濒危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另因其和夏季雨事紧密的联系,也包含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知与尊重。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大节庆品牌之一。

节日名称

关于分龙节的得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卢敏飞1992年在《五月分龙说庙节——毛南族分龙节及其文化研究》中认为是“因其节日恰逢古历书的分龙日,故名分龙节。”2011年谭自安主编的《中国毛南族》也持相似观点。

第二种观点,莫家仁1988年所著《毛南族》则认为,分龙节得名于毛南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到:在这个节日之前,雨水比较均匀正常,之后则时雨时旱,影响禾苗的生产与全年的收成,故这个日子被认为是“蛟龙分开”之日。在学术界和媒体中被广泛流行的是后一种观点。

节日历史

分龙节与古代的祈雨方式——雩舞有着密切关系。《周礼·司巫》记载:“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先民们在祈雨时常伴有一定的仪式舞蹈,这与许多祈雨仪式相似。分龙节的具体起源无法考证,最早的有关记载出现在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天》中提到:“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民国时期的《思恩县志·社会编》也记载了“毛难夏作庙,祈雨祈福,椎牛大享,亲眷成集,馈遗甚丰”。

“分龙”是汉文化中的一个时令名称,文献中常提到“分龙雨”和“分龙日”。分龙雨是指夏季的阵雨,常表现为相距不远的两地一雨一晴,也被称为“隔辙雨”“牛脊雨”。宋代庄绰在《鸡肋编·卷中》也有类似记载。

历史上,“分龙”的节气观念与“分龙节”的习俗最迟在宋代就已广泛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近代,广西壮族自治区邻近的湖南省广东省地区也多有分龙节的习俗。这与汉族地区较广西山地少数民族地区更早发展农耕、农业更为发达、农业经验更加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族移民和汉族文化对毛南族及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节日日期

分龙日的日期因地域和气候差异而不同。江浙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北京则是五月二十三日,福建省夏至后。湖南和广东则以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为分龙日,各地的分龙节日期各有不同。

例如,宋代叶廷琏在《海录碎事·地·风俗》中记载,池州市在五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南京在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节,二十五日为回龙节。

毛南族居住在黔桂边界的大石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南北气候不同,民俗也有差异。以峥嵘峭峋的铁坳为界,北边的中南称为上团,南边的下南称为下团,节日的日期从每年五月的夏至算起,按地支顺序往前数,到辰日这天便是下团的分龙节。因此,上团总比下团提前五天过节,因为分两次祭祀龙,所以叫分龙节。

畲族的分龙节在每年夏历“夏至”过后逢辰的一天。相传玉皇大帝在这一天为畲族调派司管风、雨、电的四位龙王前来就位,因此称为分龙节。

节日习俗

汉族

汉族作为农耕民族,水对农业极为重要,因此在分龙日会举行祈雨、祭龙等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上海则由民间消防组织“龙社”进行消防操演,秦光荣的《上海县竹枝词》描绘了这一情景。章丘区民间在六月二十日由有德长者组织祭祀龙王神,以祈求风调雨顺。湖南醴陵在分龙节这天禁忌挑粪,广东兴宁则在节前一天晚上洗净尿桶和粪桶,以免触怒龙神。在许多地方,分龙日和分龙节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畲族

这种习俗流行于福建省东部地区,每年农历夏至后逢辰日举行。当地居民信仰龙王,为了防止“龙过山”损坏庄稼,会在作物种下后进行分龙仪式。人们认为龙怕铁,因此在这一天禁止动用铁器和粪桶等,以祈求龙王不造成水患,保佑丰收。节日期间,各地普遍停工,携带山货赶集,进行自由贸易,同时交流生产技术。男女青年通过盘歌寻找终身伴侣。相传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会给畲山“封龙”,因此畲族人将这天视为最好的祭祀日。过去,畲族群众会采取各种形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随着时代变迁,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封龙节”的很多陋习已被摒弃,但盘歌活动依然延续。不仅如此,盘歌的内容也逐步从纯祭祀延伸到歌唱生活和爱情,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一些地方的青年男女通过这个机会,以歌会友,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有的地方还利用节日组织活动,以歌会搭台,开展经贸活动,使“封龙节”歌会活动融入了新时代的特征。

毛南族

分龙节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的民族节庆,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端午节)前后举行。这是毛南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百姓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仪式包括三界公神坛揭幕、三界公升坛、丰收树揭彩、纳亭仪式、敬献贡品、放长生鸡、撒福禄寿米等。这些还愿和祈福的仪式活动统称为“肥套”,是毛南族古老文化的代表。2006年5月,毛南族的“肥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的“分龙节”一般持续三天,分为两个时段进行。前两天为“椎牛”敬神,称为“庙祭”;第三天为拜祭诸神,称为“家祭”。

在“分龙节”的第一天,各自然屯集体举行“椎牛”仪式,以祭玉皇大帝及三界公。道师们在三界庙前举行“分龙仪式”,身穿法衣,戴着各神的傩面具,腰背痛陶制的羊皮面祥鼓,手持简笏,吟诵经文,唱乐神歌,跳乐神舞。仪式时,男女老少都来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第二天,道师们再次在庙前举行“椎牛”仪式。他们将一头白色水牤牛牵来,头上挂满了用纸剪做的金锭和银锭,道师喃经请神,同时用铁耙钉对准牛的头部。念完经文后,一位壮男子用锤子猛击耙钉,将牛击倒,再用刀放血。然后用牛的尾巴、头、血及四肢祭玉皇大帝及三界公。祭庙后,村寨开始举行各种活动,包括“同填”“同顶”“同拼”、武术表演及山歌对唱等。未婚青年也在这天到歌场寻找意中人或走亲访友。

第三天,各家各户单独举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家家户户都蒸制五色糯米饭粉蒸肉,在堂屋里祭三界公和祖先;还用五色糯米饭做成团粒,粘在柳枝或竹枝上,像挂满果实的果树,称为“丰收树”,并从田间扯回少量禾苗摆放,预祝一年五谷丰登。出嫁的女儿穿上节日盛装,携儿带女回家吃“团圆饭”,还有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大家欢聚一堂,共庆“分龙节”。毛南族将牛看作忠实的朋友,为感谢牛一年的辛苦劳作,会用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喂牛,以示慰劳。

节日传说

历来传说

有一年,天大旱,连续几个月都不下雨,人们天天到水神庙求雨。庙中的一个和尚见人们个个面黄肌瘦,心生不忍,于是告诉他们晚上到庙中找和他下棋的白发老人。这位白发老人其实是一条老龙,从前因私自下雨拯救百姓触犯天条,被天帝贬为雾龙,已无法呼风唤雨。然而,老龙看到禾苗枯萎、大地开裂的惨状,不忍拒绝百姓的祈求,于是从第二天起每天降四个时辰的大雾,连续降了三十六天,旱情终于缓解,这一年百姓有了好收成。正当百姓庆祝丰收时,老龙因再次触犯天条,天帝震怒,将他斩首。和尚为了救老龙,发动百姓搬来三千六百只水缸,将水缸整齐排列。老龙被斩首那天,其中一只水缸接到了一滴血。和尚将这只水缸密封供奉在水神庙,并嘱咐必须在四十九天后才能打开。然而,在第四十八天,一个顽皮的小和尚私自打开了水缸。一条龙从水缸中飞向天上,但因修炼时间不够,龙角、龙鳞、龙爪都未成形,不一会儿就从天上掉下来,化成了一座山。人们为了纪念变成山的老龙,每年祈雨时都会过分端午节。人们认为,如果这一天降下大雾,那就是老龙在显灵,这一年将会风调雨顺,收成良好。

江南传说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认为,五月开始多雨,是因为小龙要离开老龙,到自己的管辖区域去司雨。小龙因不忍分离而流泪,导致多雨天气。老龙与小龙分开之日多为阴雨天,这一天如果下雨,则被认为是本年风调雨顺、秋季丰收的预兆。

华北传说

华北地区的传说认为,龙与人一样有勤懒之分,分龙之日若有雨则所来的龙是勤龙,今夏雨水充沛;反之则是懒龙,今夏必旱。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中记载:“六月十三为分龙兵,有勤龙、懒龙之分,是日雨,为久雨之兆,不雨为久晴之兆。”

毛南传说

相传毛南民间本来没有牛,田地里的活都靠人来做。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后来,玉皇大帝看到毛南人民如此辛苦,就从天上派了一头牛下来给三界公饲养。有了牛的帮助,人们的生活开始有所改善。有一年,毛南地区遭遇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陷入饥饿困境。三界公见人们实在太可怜,于心不忍,就把牛杀了分给大家吃。人们吃了后纷纷称赞“牛肉真好吃”。玉帝知道后伤心地哭了,眼泪落在大地上变成了海螺。玉帝希望人们食用海螺肉而不要再杀牛吃牛肉,于是人们便捡起海螺吃螺肉。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百姓们吹起海螺,让天神知道他们已经吃到了螺肉(分龙节仪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吹海螺动天神”)。毛南山乡石山遍布,缺少水源,极其干旱,缺衣少食是常有的事。毛南族有一句谚语:“毛南毛南,十年九旱,三天不下雨,山裂地皮翻。”后来,玉皇大帝看到干旱又闹饥荒,再次伤心地哭了,这一哭造成了河水泛滥成灾。于是,每到夏至雨季前后,龙王就分派五条龙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去治水,以达到雨水均衡、风调雨顺。

价值影响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媒介,对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在祈雨信仰弱化,逐渐转化为祈福、娱人、交流等复合功能的今天,环江分龙节使毛南民众在民族节日中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增强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传承保护

自1986年重新恢复分龙节活动以来,分龙活动也在民间陆续展开,但由于经费有限,民间的活动多是断断续续地进行。此外,民间与官方的举办时间是一致的,都是在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举行,民间举办的分龙节在内容上更偏向传统的民俗活动,而官方活动在形式上融入了更多文娱、表演的成分。2009年后的分龙节逐步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主导,民间全方位参与。下南乡是环江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地,故现在多由下南乡政府统筹举办。分龙节发展至今,增添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内容与体育活动,更具有娱乐性与现代性。2013年,环江毛南族分龙节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节庆”,并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大节庆品牌之一。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欢庆分龙节,举行了非遗民俗展演、民族团结大联欢、流动山歌台、水上龙舟赛、陆地龙舟赛、毛南风情歌舞秀等活动,分别于6月20日至21日、6月28日至30日两个时间段内举行。该活动旨在以节为“媒”,进一步展示毛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域旅游提质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世遗环江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

530 Origin DNS Error.广西投资促进局.2024-06-30

广西环江:毛南山乡欢度“分龙节” 民俗文化韵味浓.今日头条.2024-06-30

分龙节|好雨兆丰年,盛事歌传承.手机凤凰网.2024-06-30

中国唯一毛南族自治县庆祝传统节日“分龙节”.中国新闻网.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