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龙脑桥镇2002年撤乡建镇,原名大田乡,位于泸县县城北郊五公里,是泸县距县城最近的镇。幅员面积46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其中街村2个)、240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342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24人)。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06万元,工业增加值1632万元,粮食总产量15833吨,农业总产值596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530元。

乡镇概况

交通方便,商贸繁荣。321国道、隆纳高速公路隆黄铁路横贯南北,辖区内村村通公路,7米宽水泥路将金银、大田两个场镇东西相连,从而加快了场镇建设,促进了商贸繁荣。

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位于龙华村,横跨九曲河上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堪与赵州桥媲美,有“中华第二桥”的美誉,享誉海内外。桥上麒麟雄姿勃发、青狮气宇昂然、大象憨态可亲、巨龙神态飘逸,虽然历经四百多年苍桑,依旧玲珑剔透。刻工精细,刀法流畅,雕刻技艺可谓鬼斧神工,堪称一绝,被视为中原地区珍宝,已被泸县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风景名胜玉蟾山龙脑桥旅游风景区发展规划之中。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龙脑桥作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乡镇,2008年来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使传统农业逐步向高效农业转变,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以酒类、石英、建材加工生产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从而拉动了全乡经济大发展。

农业建设

龙脑桥镇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坚持新修和改造提高并重,建设与管理同步,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早安排,早动手,并迅速在龙脑桥镇铺开基本农田建设会战场面。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就向县上制定下发了《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通知》,层层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并由主管副县长带领水利、土地部门立即深入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区乡镇,具体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水利局迅速组织人员分组深入各乡镇和重点村组,落实了任务,提早预留了田块。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以山系或沟坡为单元,沿等高线进行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草、园综合管理,并以新修基本农田为重点。夏收前,组织专业技术干部深入乡村全面踏勘摸底,在北部十一个乡镇规划落实新修基本农田面积10000亩,夏收刚结束,立即抽调技术干部进行实地测量,施工放线,实测土地3处,其中千亩会战工地2处,500亩以上会战工地1处,面积3200亩。

三是加强管理,全面实施。2008年的基本农田项目,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并采取人机结合,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工进行整平、修埂的办法,以村会战,突击一月,全面完成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任务。出动机械台(辆)迅速在石牛乡五星村、漠西乡北村,铺开了两个千亩会战场面,计划赶2008年7月底,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四是狠抓质量,注重效益。在基本农田建设的质量上,我们实行质量三级验收制度,乡、村设立施工质量监督员,水利局给每个工地进驻质量监督指导技术干部,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工程完工后,先由质量监督员、水利局驻工地技术干部初验合格后,再提请县基本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验收,层层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标准和效益。

经济建设

一、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007年,龙脑桥镇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增收步伐加快,龙脑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的3838元增加598元,达到4436元,增长15.6个百分点。

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一是投资12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沿兴隆河七个渠首闸;二是完成了村级公路建设7公里和组级通台公路40公里;三是投资600万元的张兴片区水改工程胜利竣工;四是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达33300人,参合率达到85.76%;五是新建沼气池450口。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化工园区经过一年的建设,已全面完成过度路面、土方回填和拆迁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入园企业所需的供气、供电、供水管网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2008年已有三家入园企业开工建设,工业园区初具雏型。以菲利华石英玻璃材料有限公司为重点的9家规模以上企业全年产销两旺,上缴税金390多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龙脑桥镇2008年完成税收入库580万元,比上年增60%。

四、支油工作不断深入

龙脑桥镇上下树立了“油田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把油田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的理念,严格执行了“两条隔离带”管理制度,确保了油田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2007年,龙脑桥镇城镇建设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环境污染得到彻底整治,信访维稳成效显著,社会稳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龙脑桥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目标管理工作优秀单位”、“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全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单位”、“全市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先进单位”、“党管武装先进单位”、“全市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全省农村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上,镇党委被省委授予“五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党员培训

2005年11月25-27日,龙脑桥镇举行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村级骨干培训班,对龙脑桥镇20余名村干部、种养植大户和下岗失地人员进行了培训。

这次培训由镇远程办统一组织协调进行。培训工作坚持分级负责原则,网络公司负责对村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镇组织干事和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对村终端接收站点操作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中央、省、市领导同志关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精神,泸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方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前端播出平台、辅助教学网络、中心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终端接收站点知识,设备的安装常识、管理与维护,设备的操作技能和技巧等知识。通过这次培训,使参训人员了解了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及设备安装前、的准备事项,掌握了卫星天锅的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上网基本知识,为远程教育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风景名胜

龙脑桥位于泸县龙脑桥镇,架设在九曲溪上。四川泸县龙脑桥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全长54米,宽1.9米,14座桥墩,为石墩石梁式平板桥。平桥的所有构件不用榫卯衔接,都是利用石块的自身重量垒砌。桥身每单元重量30吨。中部8座桥墩依次雕刻有龙、麒麟、青狮、白象四类古代传说中的吉祥兽物。

桥为平梁式石桥,原高5米,长54米,宽1.9米,有14个桥墩,将桥分为13孔。石雕为巨大的龙、狮、象和麒麟等兽类分布在中间8个桥墩上,形象比例匀称,造型古朴凝重,体态生动自然,昂首于九曲溪上游,尾部均翘峙于溪水下方,桥面则为诸兽身躯。4条龙口中,各衔一个重数十斤的“石质宝珠”,每条龙的鼻孔都能吹出明亮的响声。其他诸兽有的口衔绶带,有的脚踏绣球科,有的脚踩玉圭,无不灵活传神,各具特色。整个造型独具匠心,斧凿精致大方,线条简练流畅,把整个石桥构成了一个玲珑壮丽、生气盎然的艺术整体。

1990年春,四川省拨款对桥身进行了提升保护维修工程,使这一珍贵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脑桥所雕刻的各种吉祥物,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各部雕刻雄浑刚毅,工艺规整。其细部刻工一丝不苟,故眼、耳、鼻,韵态十足,鳞翅流云栩栩如生。这种继承和发扬了秦、汉和唐、宋石刻传统的雕刻艺术,精湛绝伦。龙脑桥为此而闻名遐尔,享誉中外。

乡镇活动

龙脑桥镇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年初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从2008年3月3日起,组织开展了为期四十天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驻乡”活动。此次“三驻乡”活动由镇领导带队,在镇机关、事业单位中抽调人员,分别组成三个工作组到小冲子、团仓、大桥、茂盛草坝、龙华等六个村进行帮扶。

在“三驻乡”活动期间,驻村工作组采取“四送”(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三会”(社长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动员会),“三走”(走访村、走访社、走访农户),“二培”(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法律、安全宣传员)等方法,广泛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积极指导协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进一步促进农民全面实现小康。在“三驻乡”工作中,龙脑桥镇共为村社群众解决纠纷和遗留问题60余起,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