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寺
义净寺,原名双泉庵,始建于隋唐年间,是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通明山上的一座千年古刹,于2017年完成重建,寺庙是为纪念中国天宝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三藏义净法师而命名。现任住持为释常净(常净法师)。
义净寺于2007年开始了全面的筹建工作。2009年10月,经山东省市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应长清区四众弟子邀请,常净法师于四禅寺下院双泉庵驻锡主持修复工作。2011年,取名义净寺。自2014年7月开始,到2016年10月为止,现任住持常净法师(通澈禅师)在济南义净寺禅学楼、桓台华严寺法雨楼内连续举办了廿三期禅修法会,每月一期,每期五至七天。2017年,义净寺全面竣工,完成了寺院的全部建设。
自然地理
义净寺地处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通明山,属泰山山脉分支,距离泰山主峰不过十数里,山峰耸立,犹如卧佛、立佛之状。
历史沿革
义净寺,原名双泉庵,始建于隋唐年间,是唐代高僧义净大师出家的土窟寺的下院,也是义净大师驻锡过的寺院。义净寺于2007年开始筹备,是常净法师由一俗家弟子引领至双泉庵,确定了以双泉庵为立足点,然后扩建为义净寺的构想后,便开始了全面的筹建工作。2009年10月,经山东省市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应长清区四众弟子邀请,常净法师于四禅寺下院双泉庵驻锡主持修复工作。2011年,济南长清张夏街道通明山,一座寺院在此落成,为了纪念佛学大师义净,取名义净寺。
自2014年7月开始,到2016年10月为止,常净法师(通澈禅师)在济南义净寺禅学楼、桓台华严寺法雨楼内连续举办了廿三期禅修法会,每月一期,每期五至七天。2017年,义净寺全面竣工,完成了寺院的全部建设。
建筑布局
义净寺位于距义净大师出家之地四禅寺约五公里的地方,四禅寺原址现已被村庄和学校所占,昔日的庙宇已不复存在,仅存部分遗址和碑刻。现今义净寺的基址为四禅寺下院双泉庵,遗留有少许殿宇遗迹。在义净寺的整体修复建制上,位于半山腰处原双泉庵旧址上修复的寺院被称为下院,义净寺下院依山势而建,分为三层,错落有致。坐落着大雄宝殿、地藏殿、药师殿、三佛殿和观音殿五座宫殿;山顶上有义净寺院建筑群。
大雄宝殿位于下院二层,门侧楹柱刻有“花雨缤纷双树枝头联贝叶,香云缭绕云华影里放金光”的对联,据称这是非常稀有的义净法师之真迹。殿前有两眼泉井,双泉庵之名即源于此。双泉虽逾千年,仍潺潺而流,常年不息。泉边各有一棵千年古柏,高数丈余,一枯一荣。从半山腰曲折延伸向上,便是扩建的新寺,扩建的寺院建筑群被称为上院。
历任住持
义净大师
义净的父母都笃信佛法,平日以耕读度日,广作善事。义净从小有慧根,七岁出家,父母送他去离家不远的土窟寺学佛。由于义净聪颖过人,深受其师喜爱。在义净20岁时,他的师父要求他出寺游学。他于是辞别师父孤身前往当时的佛教中心——首都长安和洛阳市。义净在两都潜心修炼,向各大名僧请教佛法,没过多久,义净已经在长安颇有名气。
义净天性聪颖,潜心学经,博览群籍。因为仰慕法显、唐僧,对他们西天取经的壮举更是顶礼膜拜,加上当时经书不完善,于是就萌生了自己去求法的念头,立志西游取经。当时去印度取经有三条道路,一是当年玄奘的取经路线,出西域入印度;二是取道吐蕃,然后南下进入印度;三是走水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海上北上进入印度。前两条路受到当时的西域时局动荡影响,唐与吐蕃关系又时好时坏,安全起见,义净选择走水路去天竺(印度)。
在玄奘西天取经的40多年后,义净大师于公元671年从广州市出发,通过海路到天竺(印度)求法。初期计划与数友往西域求法,但出发前数位随行僧人都打了退堂鼓,义净后来得到龚州州官冯孝诠的协助,才得以搭乘波斯商船出行。当时只有他的同门弟子善行与他同行。义净和善行两人到达今天的苏门答腊岛后,在这里学习外语,修炼佛法,善行因病无奈只好回国。半年后,义净孤身一人经马六甲海峡前往天竺(印度)。路上货船遭遇海盗,义净后来又染上恶疾,险些丧命,但好在九死一生,一个人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到达天竺(印度)求法。
义净法师在海外取经求法,历时25年,59岁才回国,带回三百多部佛典经卷和四百多颗佛骨舍利。回国以后,他开始长期生活在长安的荐福寺中,专注于经书的翻译和典籍的整理。为了更好的存放这些珍贵的佛教经卷,公元707年,刚刚继位的李显下令将荐福寺扩建,并营造一座佛塔——小雁塔。因为荐福寺塔的塔形酷似大雁塔,但规模相对较小、建造时间更晚,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为小雁塔。大雁塔作为唐僧译场,他在此译出1330多卷佛典,在他手中诞生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巨著《大唐西域记》。小雁塔则是义净的译场,据说唐中宗李显还在此担任义净的翻译助手,协助义净译出420多卷三藏典籍;同时,义净在此写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不朽的著作。
义净在印度待的时间比玄奘还长。玄奘除了译经以外,只留下一个口述并由弟子记录写下的《大唐西域记》。而义净的两部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都是自己亲手写下的,对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僧和义净,都被称为唐三藏。其中,义净“三藏”之号是武则天赐予的。所谓三藏,即佛界圣典的三种分类——经藏、律藏、论藏,通晓三藏的僧人,就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属于高等级的荣耀。
义净大师一生著述颇丰,他先后译出经论107部,总428卷之多,与东晋法显和唐代玄奘齐名为“三大求法高僧”。他精通医药,与鉴真大师并称为“两大医僧”。他博学强记,译述虽然遍历三藏,但专攻律部,贯通律学精微,被李叔同赞为“空前绝后的大律师”。义净晚年一直留在长安讲学,在大荐福寺翻译佛经,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一直从事着译经事业,终成一代大师。713年,义净在大荐福寺翻经院内圆寂,终年79岁。
常净法师
义净寺的现任住持是常净法师。常净法师,内蒙古自治区人,早年便信仰佛教,自12岁起独自前往峨眉山、五台山、少林寺等佛教圣地,探索佛法。于2001年7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受具足戒,精进修持,对佛经义理理解深厚。常净法师擅长各类法事与规仪,自2004年恢复华严寺以来,策划建设、接引信众,精进修学。在华严寺内建立了大地慈养院,旨在赡养孤寡贫困老年人,展现佛教的慈悲精神。2009年,法师恢复扩建义净寺,并深入探讨义净大师的研究,以弘扬佛教文化为己任。
参考资料
寻访济南“唐三藏”义净.人民网.2024-11-07
山东济南义净寺.山东省佛教协会.2024-11-07
故里明珠 义净祖庭:藏在济南深山里的千年古刹义净寺.凤凰网佛教.2024-11-07
住持介绍.义净寺.2024-11-07